涼山深度挖掘“文化味” 民族元素吸引游客
“早就聽說普格縣彝族年的慶祝活動很熱鬧,我們專門組隊過來耍,參加完了還要去爬螺髻山。”11月23日,記者在普格縣螺髻山鎮彝歷年慶祝活動現場,見到了來自會理縣的蔣金華,她是當地“低碳戶外聯盟隊”的,這次組織了三四十個人專程來耍。
2011年,普格縣一年一度的彝歷年節慶活動開始“搬”到位于螺髻山腳下的螺髻山鎮,進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打造品牌化的民族文化旅游項目,與螺髻山一樣,也成為了普格縣的一張旅游名片。事實上,不僅是普格,在涼山,開發文旅結合,打造民族文化旅游項目品牌化,已有多個實踐。
游客:民族風情為自然風景添魅力“螺髻山的風景很美,在山腳下觀賞到這么有民族味道的表演,此行更有意思。”張超超說,他去過很多地方,與螺髻山相似的風景也見到過,但感覺這里仍然與眾不同。“螺髻山本因其主峰形狀像古代少女的青螺發髻而得名,但現在感覺它更像彝族少女的發髻,這里濃郁的民族風情,為優美的自然風景,更添了魅力。”
自然風景因民族文化更有內涵,不只在螺髻山,對去到瀘沽湖的游客來說,獨特的摩梭風情,更是當地繞不開的情結。
“摩梭姑娘身著長裙、編著長辮,泛舟湖上,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瀘沽湖中,與天空、高山、湖水似乎融為了一體。”去過瀘沽湖多次的游客方敏仍對那里情有獨鐘,每次到瀘沽湖,都要背上二、三十斤重的攝影器材,拍回的大量照片,大多都有當地人像在其中。“如果沒有這些人像,瀘沽湖水可能就不會那么動人了。”方敏說。
村民:參與其中有樂趣還能鼓腰包阿莫是普格縣人,在螺髻山鎮開了一家彝族餐廳,餐桌、餐椅、碗、勺,都是用的彝族漆器,彝歷年當天,他家又擠得爆滿。阿莫的弟弟剛參加完節慶的祈福儀式表演,趕緊到餐館來幫忙。
“平時周末生意也不錯,很多從螺髻山上下來的游客,都會在這里吃午飯。”阿莫說,坨坨肉和蕎麥粑粑都很好賣,有很多游客點名要吃這個,品嘗彝族餐。與阿莫一樣,據螺髻山鎮黨委書記阿什舍聰介紹,依托螺髻山旅游景區,螺髻山鎮也成了一個游客集散中心,當地居民很多開起餐館、小賣部,腰包開始鼓起來。
參與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除了可以發展旅游增加收入,對他們自己來說,更是一種樂趣。西昌市大箐鄉村民自編、自導、自演了一臺原生態民俗歌舞展演《彝山·彝韻》,在火把節、彝歷年等重要節慶時,就會在白廟村的文化中心廣場表演。露天的廣場位于山腰,剛好可以看到邛海全景,吸引了很多游客,一邊欣賞邛海美景、一邊感受彝族風情。
“所有演員全部都是鄉上的村民,白天下地勞動、晚上參加演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都喜歡唱歌跳舞,想弘揚和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一次表演上,節目主持人說。
政府:挖掘民俗元素讓旅游更多元 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民族文化和自然風光都是涼山的優勢資源。文旅結合,涼山一直在進行積極探索。今年上半年,《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正式印發,涼山全境納入其中。按照規劃,涼山正在制定自己的發展專項規劃,計劃在未來幾年,圍繞彝族文化、藏族民歌、摩梭人母系氏族習俗、傈僳族婚俗等地方特色傳統民俗元素,進一步發展文化旅游,以及民族演藝、創意設計等產業。
“現在有一些項目已經開始啟動,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涼山州文化影視和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例如州上大力打造的原創大型民族歌劇《彝紅》,結合演繹了當地紅色歷史故事和彝族文化,受到專家好評,作為唯一的一個市州級歌舞團劇目,在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上獲得多個獎項。“《彝紅》的演出,可能也會讓更多的人想來看看彝海,這個歃血結盟的圣地究竟是什么樣。”
實際上,在每年的旅游推介會上,涼山都會推出一些自駕游的旅游路線,并賦予每條路線不同內涵,例如紅色文化路線、彝區人文風情路線等。據了解,日前《涼山地名故事》已正式出版,書中只是單純介紹地名沿革,還突出了當地的人文風情(相關報道見27日四川日報19版)。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