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西昌喝杯白開水
近日,“開水爺爺”施永清因病去世,享年77歲。
在四川西昌市三岔口西路上,有兩樣東西家喻戶曉。一樣是作為西昌地標性建筑的彝海結盟紀念碑—當地人口中的“小葉丹像”,還有一樣便是“開水爺爺”施永清的開水攤。
從2004年開始施永清每天為路人提供免費開水,十年間從未間斷。聽聞“開水爺爺”離世的消息,西昌市民們感念老人,紛紛到殯儀館送他最后一程。開水爺爺走了,可是他留在三岔路口的保溫桶依舊注滿開水,等著過路人駐足、飲用。這兩個普通的保溫桶成了三岔口西路上的一座精神地標。
“小春城”西昌坐落在川西高原和安寧河平原腹地。市內有座牦牛山,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將西昌劃成了東西兩邊。東城繁華,西攀高速沿著山腳蜿蜒而過,二十里開外便是市政府大樓。從市政府大樓往南走不到一公里,就能看到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彝海結盟紀念碑。紅砂巖塑成的劉伯承司令和彝族首領小葉丹面含微笑,戎裝并立在三岔路中央,意氣風發地望著這座繁華的西南小城。
跋山涉水來西昌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會來到這里,在塑像前瞻仰一番,感嘆歷史滄桑中血濃于水的民族情誼。當然,在正午來此的游客也許還會埋怨頭頂暴曬的太陽和三岔路口嘈雜的車流。此時若是口干舌燥,喉嚨生煙,別急,轉身沿三岔口西路走上五百米,你準能找著免費開水喝。
若是沒有迷路,十分鐘后你應該正坐在一家鞋店或者電器店門口,擰開瓶蓋,從保溫桶里接下一瓶水,仰頭暢飲。溫熱的白開水潤濕干澀的口腔,澆熄喉嚨里的煙火,直下胃底。微風吹過,帶走額上腋下的汗水,通體涼快。
喝飽水,舒坦地坐在門邊,看著不銹鋼保溫桶上用黑色記號筆歪歪扭扭寫下的“免費供開水”五個大字,你來了興致,開始會猜測起這桶水的來歷。若是市政府的便民攤位,那就有些簡陋了;若是電器店老板行好事,興許會給他帶來更多生意……作為一個外鄉人,你很難弄清楚這座城市大街小巷里的秘密。
當你正在街邊享受著不知哪位好心人的善意時,十幾個歇了活的環衛工人聚了過來,解開草帽、頭巾,脫去馬甲,一邊拿草帽扇著風,一邊排隊接水喝。看樣子,他們是這里的“常客”。你挪了挪身子給環衛工人們讓座,靜靜地聽他們七嘴八舌家長里短著。如果你是個活潑外向的人,當然也可以立馬向他們打聽這桶水的來歷。
里頭有一個姓諶的熱心大姐,會給你講起這個故事。她在這里掃地十年,也喝了十年的免費開水。
“送水的是個大爺,叫施永清,這條街的人都曉得他。不知道名字的就喊他"開水爺爺"。每天早上九點,他就拎著倆白鐵銚子,從旁邊的小區走到街上,給這兩個保溫桶灌水,兩個保溫桶都是他買來放在這兒的。我2004年在這條街上掃地的時候他就來送水了。十年換了好幾個桶。”說到這兒諶大姐嘆了口氣,“這個月剛剛走的,17號。我們幾個都去送了送。”
你聽后,也許心里一驚,暗想送十年水可真不容易。 “那這兩天是誰送的水?”
“他老伴,也是個好人。老施身體不好或者外出的時候,他老伴就過來送水。其實從去年年底,每天來送開水的就是他老伴。據說老施腰不好,疼得下不了床。”
“喲,黃師傅來啦。”
伴隨著“呲—”的剎車聲,三輪車上走下一個黝黑精瘦的老頭。和大家一樣,他徑直走向開水桶接下一瓶水,“咕嘟咕嘟”喝完了。把瓶子重新接滿后,他坐在地上,一邊擦汗,一邊撩起衣襟扇風。今年67歲的黃永才在這里跑三輪車已10多年,在這里喝免費開水也有10年了。
“你們在說啥子熱鬧?” “說開水爺爺呢。”
“老施啊,哎,真可惜。上個月他還拄著拐來檢查倆桶呢。”他搖搖頭,“送了十年水的老好人。”黃師傅告訴你,這個路段有10多名三輪車師傅,幾乎每天都在這里喝免費開水。“特別是冬天,喝上一口熱開水,心里暖和!”
你聽著,心里也熱騰騰的。但是又擔心起年事已高的“開水奶奶”,如果她走不動了,那還有誰會來送水呢?
“前兩天去送老施的時候,他兩個兒子說,等他們媽走不動了就把活兒接過去,讓我們一直有水喝。他們一家可真是好人!”
聽到這里,你放心多了。喝完水,周圍的環衛工人和三輪車師傅都三三兩兩地散去上工了,你一個人坐在那里,回想著剛才聽來的故事,不由得想到了古代傳說里的《愚公移山》。不很貼切,但從心底希望這樣美好的白開水能“子子孫孫”地傳遞下去。
再普通的事,堅持十年,都了不起。想到這里,你起身又接了一瓶白開水。
朋友,如果你下次來西昌,瞻仰完劉伯承和小葉丹,不妨轉身往三岔口西路走上五百來米,到“開水爺爺”、“開水奶奶”的供應點坐一坐,喝上一杯白開水。來得早,或許能看見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往保溫桶里灌水。銚子輕輕提起,開水緩緩注下。來得巧,或許還能和諶大姐、黃師傅一起喝水、聊天,聽他們講講三岔路上的家長里短。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