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網:西昌旅游業帶動下的城鎮化
本報記者 姚建莉實習記者 孔南平 西昌、杭州報道 “一到9、10月份,每天生意都接不過來。” 3月24日下班高峰時期,從西昌客運站到市區,一路擁堵,來自西昌市洛古波鄉的司機老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嘆道,自打當地旅游發展起來后,車流量日漸增大,堵車已經習以為常。
據西昌市統計,2013年西昌共接待旅游人數達1819.5萬人次,同比增長18.7%,實現旅游收入105.2億元,同比增長30.5%,相當于全市GDP比例的28.2%。
而在旅游產業等條件的支撐下,西昌的房價也從2006年的2000元/平米,一路高升到如今的1萬元/平米,在四川僅次于成都。很多像老李一樣的普通工薪階層,在享受著城市化的福利同時,也承擔著其帶來的壓力。
旅游收入7年翻6倍 “從2006年的16億到2013年突破105億,7年時間西昌市旅游收入翻了6倍多,酒店床位從10000左右增加到了40000多張,翻了四倍。”西昌市旅游局副局長簡樸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說。
老李正是看到了旅游業的潛力,和妻子三年前到市區打工,他開出租車,妻子在景區邊擺燒烤攤,兩人合起來月收入有六七千,相比過去的收入至少多了三四倍。
由于地處“攀西陽光生態旅游區”,年平均氣溫18℃,年日照數2500多小時,西昌被稱為“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 2006年涼山獲得第二屆冬旅會承辦權后,推動了整個涼山的基礎設施建設,西昌城市建設提前了5至10年,旅游業迅速興起。
如今,西昌旅游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圍繞打造國際性休閑度假旅游會議目的地、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上的節點門戶、四川旅游發展次中心、涼山旅游產業發展的龍頭高地等五大戰略目標,實施“旅游突破”戰略。
即便是淡季,3月底的邛海邊已經滿是游人。 “邛海濕地現在是我們西昌打造的亮點,濕地六期完全建成后,整個環邛海都會被一條翡翠的玉帶包圍。”簡樸指出,彼時的邛海將迎來更多游客。
生活在邛海邊的原住民有部分借著民族風情村的機會,做起了農家樂,包括農家飯菜、燒烤、騎馬、劃船等飲食服務,在初始階段彌補了景區整體開發建設的不足。
這種類型的農家樂旅游已成為西昌市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生活成本上升但旅游業的發展也有不少困擾當地政府的問題,簡樸指出,首先,西昌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旅游產業;其次,增加了當地的生活成本。 他解釋說,西昌旅游起步相對較遲,雖然旅游企業數量上增長較快,但大型的旅游企業特別是旅行社比較匱乏,旅游企業的龍頭帶頭作用發揮的效能有待提升。
另外,文化內涵的挖掘整理提煉包裝也不夠深入,信息化旅游亟需加強,相應的服務需要配套完善,如游客的網上預訂酒店、餐廳等服務需要打開。
當地對于未來的旅游業發展規劃,重點是提升旅游檔次,發展一些高端的旅游項目,特別是與文化結合,利用地理區位帶動周邊鄉村、古城景點旅游,發揮中心輻射效應,形成“半小時、一小時旅游圈”,打造完善的旅游產業鏈。
簡樸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2007年以來,西昌市累計投入各類資金60多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改擴建西昌火車站、西昌青山機場,升級改造國、省、縣三級道路,基本形成了“一環兩豎五放射”的公路網主骨架,這些都有助于旅游業發展。
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西昌房價也在攀升,給像普通工薪階層帶來了很大壓力,買房成為他們在當地扎根的最大難題。 西昌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西昌是涼山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加之外地商人日漸增多,房產需求旺盛,根據統計,西昌市的房產交易量中,外地購房者占一半以上。
與此同時,西昌市提出城市的二次跨越,城鎮化加速,但西昌的土地存量有限,且建筑有防震要求,高層少,成本較高。
“當然,旅游業的發展對普通民眾的好處也很明顯,賓館酒店業、商貿業、物流業等行業的發展,以及鄉村旅游等,對當地老百姓增收都是有利的。”簡樸說。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