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涼山資源獨厚環境優美 投資不容錯過
親愛的投資嘉賓,如果您因為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來到四川,那么,您是否想了解:哪里的資源最豐富?哪里的投資環境最可信任?
告訴您:涼山,不容錯過。 作為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核心區,涼山不但有國內獨厚的資源,還有正在打造的中國西部最優親商環境。
五大資源打造國家戰略資源核心 涼山資源,富集度高,組合性好,開發潛力巨大。
水能資源富甲天下。可開發量6924萬千瓦,占全國的15%、全省的57%,國家在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江”流域規劃建設的14座100萬千瓦以上電站中,涼山占10座,總裝機5700多萬千瓦,是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電源點。
礦產資源得天獨厚。位于川滇地軸成礦帶,被譽為“中國的烏拉爾”,已探明礦種103種,有相當儲量的60種,特大型、大型礦床30處。其中輕稀土氧化物保有儲量278萬噸,居全國第二;有色金屬礦產儲量全省第一,銅、錫、鈷、鉬等占全省的80%左右;鐵礦資源保有儲量15億噸,釩鈦磁鐵礦12億噸,居全省第二。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規劃已通過國家發改委評估,即將正式批復。
農業資源豐富多樣。土地廣袤、光熱富足、雨量充沛,是四川三大林區、三大牧區之一。安寧河谷平原是全省第二大平原(960平方公里),被譽為“川南糧倉”,是國家和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地區。煙葉、蠶繭、馬鈴薯、苦蕎麥、花卉等農產品享譽全國,其中煙葉產量280萬擔左右,占全省的75%,是全國市州級第二大優質煙區。
旅游資源絢麗多彩。地處“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腹心地帶,自然、人文景觀組合良好,有代表性景區景點160多個,4A級景區3個,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7個,邛海—瀘山、螺髻山、瀘沽湖、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等聞名中外。
民族文化資源獨具魅力。彝族歌舞服飾、瀘沽湖摩梭文化、木里藏鄉風情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異彩紛呈。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博物館,“彝族火把節”已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摩梭文化有“人類母系社會活化石”之稱。會理縣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五管齊下創西部最優親商環境 正在打造中國西部最優親商環境的涼山,依托一流資源,引進一流企業,落實一流項目,培育一流產業,促進一流發展。目前制定了最優政策,創造最優條件,建設最優環境,為商業投資提供最優服務。
資源優先開發。圍繞重點項目,支持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圍繞鏈條延伸,支持優勢資源就地轉化和深度加工;圍繞綜合利用,支持優勢資源地質勘察和礦山開發。
土地優先安排。年度用地指標優先安排符合投資強度、建設密度、投入產出強度和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的投資項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安排重大產業項目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特殊用地一事一議、全力協調安排。
財稅優先扶持。享受國家、省支持涼山稅收優惠政策,投資重點鼓勵類項目享受稅收減免和受益返還政策,對支撐性強、帶動力大的引進項目實行“一企一策”,對鼓勵類新投資項目從繳納稅收年度起按州、縣市財政所得10%~50%的比例連續五年給予扶持。
金融優先協調。構建信貸支持“綠色通道”,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優先享受貼息優惠和信用擔保,支持企業股權融資、項目融資和資產證券融資。
服務優先保障。“一站式”審批、“全過程”服務,多渠道引才、聚才、用才、留才,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最大限度提供生產要素保障,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對一次性固投1億元以上企業特事特辦。
綠色大產業 品牌大涼山 2010年以來,涼山立足農業資源優勢,打造大基地,培育大企業,創建大品牌,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傾力打造五百億綠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有力促進了農業經濟快速增長、農民收入大幅提高。2012年,全州農業增加值達到215億元,三年遞增4.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19元,三年遞增17.5%。全州農產品已擁有中國著名品牌1個、中國馳名商標6個、四川省名牌14個、四川省著名商標12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8個。
創建區域公共品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涼山州近年來實施了“五大工程”。 做大基地 “八大產業”有特色 近年,涼山大力實施提速增量、提質增效“雙提升”戰略,“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個辦法、一套班子”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在爭創規模經濟上做文章,全州建成“一村一品”專業鄉鎮88個、專業村477個。
涼山如今基本建成“八大”特色產業基地:國家重要的戰略性優質煙葉基地,建成國家級現代煙草農業基地單元9個,2012年煙葉種植面積100萬畝、收購煙葉280萬擔,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市州第二、全省第一。中國特色優質花卉基地,集中連片種植花卉2萬畝,年產鮮切花3200萬枝,花卉產業年總產值1.26億元。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培育年種植馬鈴薯20萬畝以上的大縣4個、10一20萬畝的8個,種植馬鈴薯240.37萬畝、總產390萬噸,規模、效益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中國苦蕎之都”建設,種植苦蕎100萬畝、總產14萬噸,面積與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國家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建設,建成年產繭20萬擔以上的縣1個、5—10萬擔的縣2個,全州產繭47萬擔,10年蟬聯全省第一。全國優質高原水果基地建設,會理石榴、鹽源蘋果、雷波臍橙享譽國內外,全州特色水果種植面積97萬畝、總產97.9萬噸。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產基地,肉蛋奶產量分別達66.81萬噸、3.52萬噸和4.46萬噸,豬、牛、羊、禽出欄分別達到612.15萬頭、45.62萬頭、431.64萬只和2749.77萬只,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7%。四川重要的特色農產品輸出基地,發展錯季節蔬菜,蔬菜種植面積92.27萬畝、總產231.5萬噸。大力發展經濟林、速生豐產林、藥林化工等特色產業,林業總產值突破70億元。
創響品牌 “三個統一”塑形象 涼山健全行政推動、企業主體,搭建平臺、政策扶持,資源保護、開放合作的品牌建設機制。以統一“大涼山”特色農產品標識、包裝和廣告宣傳用語為抓手,塑造“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整體形象。目前,涼山州136家企業、64個農民合作組織以及6家事業單位的718個產品獲準使用“大涼山”特色農產品標識、包裝。
在品牌建設上,涼山堅持統籌自主品牌與公共品牌“兩不放”。集中培訓、異地學習,舉辦品牌創建培訓班,州、縣市品牌創建辦公室加強統籌,工商質監農部門加大支持,幫助企業跑部門、跑市場、跑份額。三年創建中國馳名商標5個、四川省名牌11個、四川省著名商標9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5個。
在品牌建設上,涼山堅持統籌創建主體與農民“兩頭贏”。涼山出臺龍頭企業貸款州級財政貼息政策,三年向62家企業貼息1078萬元,爭取省級示范農民合作組織建設資金1050萬元,州投入150萬元實施州級示范農民合作組織建設。全州180家龍頭企業,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52.1億元、三年遞增15.3%。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到2400個、三年遞增11.2%。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戶面達到135萬戶次。
在品牌建設上,涼山堅持統籌誠信與質量“兩注重”。組建涼山苦蕎、花卉等15個產業協會,強化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制定特色產業地方標準6個、修訂完善20個,發布《涼山苦蕎茶》等三項地方標準。健全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市場準入退出制度。廣泛開展“誠信涼山”主題活動,以誠信鏈打造品牌鏈。
育強企業“三項措施”壯主體 涼山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
大力培育龍頭企業。2家龍頭企業成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理事。全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80家,2012年金融機構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貸款2.8億元,為1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324萬元。
加快合作組織發展。申報省級示范合作社7家、全國示范合作社1家。全州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到2361家,其中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718家、農民專業協會305個。
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揮合作、中介、載體、服務等功能,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跟蹤服務。龍頭企業帶動農戶110萬戶次,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200元以上,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4500多人就業。農民合作組織成員10.2萬戶,帶動非成員農戶35萬余戶。
全面開放“四方合作”拓市場 涼山近年巧借外力、借梯登高,推進開放合作,拓展市場空間。
跑“部”進省爭取支持。國家煙草專賣局支持“國家煙葉科技開發中心”落地西昌建設,11個“大涼山”煙葉品種搭乘“神八”遨游大空。與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簽約廳州合作協議,深化成—涼、“川、滇、黔”十市州區域合作。
走出“山”門搭建平臺。與津巴布韋、荷蘭分別開展煙葉、花卉生產技術合作。深化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發展生豬養殖、飼料加工、葡萄酒等產業。
以節“搭”臺拓展市場。借力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食品博覽會、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專辟“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展示展臺。成功舉辦“2011大涼山優質特色農產品成都展銷周”、“2012大涼山苦蕎產品成都展銷周”,銷售收入、簽約協議創同類農展會新高。
推進產銷對接。“大涼山”特色農產品進駐家樂福、沃爾瑪、紅旗連鎖等30多家企業以及京、津、滬等大城市、大賣場銷售。 產村相融“五新一體”建新村涼山近年把“百鄉千村”新村建設工程作為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把握新村、新居、新產業、新農民、新生活“五新一體”要求,整體規劃、分別實施,安寧河谷地區成片推進、大涼山彝區和木里藏區整村推進新村新寨建設,新村建設取得新突破。
2010年以來,整合項目、捆綁投入187.06億元,啟動建設新寨新村1534個,惠及農戶16.83萬戶。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強化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理念,按照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的要求,以“一村一品”、“一家一園”為載體,連村成塊、連鄉成片建成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形成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格局。
涼山簡史 涼山自古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地。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過涼山,巧渡金沙江、召開會理會議、舉行彝海結盟,在中共黨史、軍史、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1950年涼山解放,1952年成立涼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一步跨千年”由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78年,原涼山州和西昌地區合并,成立新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古老涼山邁入新的發展時期。
涼山名片 全州幅員6.0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97萬,轄17個縣市。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城區海拔1510米,年均氣溫16.9°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最中國生態名城,舉世聞名的航天城。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四川省民族類別和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其中彝族人口252.2萬,占總人口的50.7%。 涼山實力 2011年,涼山地區生產總值1000.13億元、公共財政總收入115.6億元,成為全省千億GDP市州中唯一的少數民族地區,地區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均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首位。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1122.7億元,增長13.8%,總量全省第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5.1億元,增長21%,總量全省第三;公共財政總收入137.5億元,增長18.3%,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00.1億元,增長25%,總量全省第二。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