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絲綢之路和“嫦娥”名片 西昌打造四川旅游次中心
作為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上重要節點的西昌,借著新絲綢之路的東風和“嫦娥奔月”這張名片,提出打造四川旅游發展次中心的戰略,而其在品牌資源整合、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實踐,或將為西南地區旅游“升級版”提供有益借鑒。
如果說衛星旅游熱給當地旅游業帶來的是滾滾的客流和可觀的收入,那么對西昌市來說,如何利用好“衛星城”這一品牌,將品牌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動力,則是更大的挑戰。
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無縫對接 被譽為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的邛海,是西昌市的“母親湖”。日前,國家旅游局公示了2013年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名單,邛海正式成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這是西昌整合優勢資源,實現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無縫對接的一個代表作品。西昌對外擁有四張名片:太陽城,全年晴好天氣240余天,年均日照數2500小時;月亮城,是“清風雅雨建昌月”中三大重鎮之一,擁有迷人的月光;小春城,年均氣溫17.9度,冬暖夏涼;航天城,西昌是馳名中外的航天城,嫦娥系列探月衛星從這里一飛沖天。
與自然資源交相輝映的是西昌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據了解,西昌境內有漢、彝、回、藏等14個世居民族,火把節、彝族年、藏歷年、開齋節等民族風情精彩紛呈。彝族火把節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都會推出火把狂歡夜,這也讓西昌成為全世界唯一可以“玩火”的城市。
實質上,西昌最大的名片還是“航天城”,近年來隨著“嫦娥”探月工程捷報頻傳,承擔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發射任務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西昌市也借力使力,積極發展發射中心旅游周邊配套服務產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航天城”品牌。
西昌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西昌航天城的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相互融合,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促進,必將使西昌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推進基建匹配旅游發展要求 今年3月份,西昌市公布了交通建設方案,欲投資75億元打造65公里繞城環線公路,該項目也納入到涼山州交通大會戰重點項目中。
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不僅事關地方經濟發展,更是直接影響到旅游業的興旺程度,讓游客進得來,出得去,住得下是任何一個優秀旅游景點必須完成的課題。
基礎設施方面,2007年以來,西昌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60多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立起與旅游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亮化、綠化、美化、供排水、環衛等服務設施逐步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大幅提升。
在區位分布上,西昌處在成都、昆明、重慶三個中國最具潛力的后發地區增長極的核心地帶,西昌到三個城市的直線距離都是50分鐘左右的航空距離,輻射人口超過2個億,消費市場潛力很大。
為此,西昌在交通方面著重修建“三條道路”,著力縮短與周邊城市的時間距離,挖掘地區消費市場潛力:公路方面,2014年西昌至麗江的高速公路即將開通,西昌至昆明的兩條高速公路也即將開通,預計到2016年,西昌將有6條高速公路;鐵路方面,成昆鐵路縱貫西昌,2014年將啟建成昆高鐵,預計三年能夠建成,屆時到昆明只要兩個半小時;航空方面,西昌已開通了至北上廣、成都、昆明、重慶的航線,西昌至西安、福建和東北的航線即將開通。
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西昌地區的旅游承載能力也水漲船高。2006年,接待游客28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6億元;但到了2012年,西昌接待游客人次飆升為1533萬,旅游總收入達80億元。
多舉措促旅游產業二次跨越 去年,西昌市發布《推動旅游產業實現二次跨越的二十六條意見》,將每年1000萬元的旅游發展基金納入財政預算,設立旅游企業稅收貢獻獎、賓館酒店上星扶持獎等獎項。此舉主要是為了打通旅游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鼓勵市場要素更多的參與到旅游市場發展中來,實現四川旅游產業二次跨越。
據了解,西昌在旅游發展方面提出了“緊緊圍繞打造國際性休閑度假旅游會議目的地、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上的節點門戶、四川旅游發展次中心、涼山旅游產業發展的龍頭高地五大戰略目標”的總體思路。按照這個思路,西昌把一年分成冬春陽光之旅、陽春踏青之旅、民族風情之旅、風情美食之旅四個版塊。
為實現這一目標,西昌在旅游產業二次跨越中提出了具有約束的推進體制。即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堅持旅游產業與文化發展、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堅持科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推動旅游業特色化發展。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