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6年水中“人參”人工繁殖成功
會東縣2014年將培育魚苗、魚種400萬尾“春節前,將在會東縣龍灘水庫投放5萬-6萬尾鯵魚魚苗。”1月6日,在會東縣小岔河鄉葡萄村一處鯵魚生態養殖基地,會東潤豐鯵魚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承華告訴記者,2014年公司人工繁殖的鯵魚預計將達到400萬尾。
在養殖基地,記者看到,清冽的山泉汩汩流淌,人工繁殖培育成功的上百萬尾鯵魚幼苗在生態養殖場中自在嬉戲。
近年來,受多種原因影響,鯵魚數量銳減。2007年,會東縣致力于鯵魚人工繁殖,2013年獲得成功,已培育出規格魚苗、魚種120余萬尾。 現狀野生鯵魚年產量不足10噸鯵魚屬于我國稀缺的冷水魚種,自然繁殖成活率非常低。在四川,鯵魚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岷江、大渡河等長江上游湍急水系,在會東主要分布在鯵魚河、大橋河一帶。因其口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堪比“人參”,與會東塊菌、華山松子并稱“會東三絕”。
上世紀80年代前,會東鯵魚河里的鯵魚數量龐大,年產量最少能達到50噸以上。“以前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見到成群的鯵魚在河里游動,現在看不到了。”家住會東縣鯵魚河畔的沈大爺回憶說。近年來,河流水量逐年減少,鯵魚的棲息場所遭到破壞,加上少數人在河內違法電魚、捕魚、炸魚、毒魚,鯵魚河的野生魚類資源急劇縮減、面臨枯絕。會東縣水務局的數據顯示,該縣野生鯵魚的年產量目前不足10噸。
保護 人工繁殖6年終成功2007年以來,會東縣共投入200余萬元,建成占地8畝的會東潤豐生態鯵魚養殖基地,聘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譚德清教授和涼山州西昌學院的師生深入鯵魚河流域進行長期的實地勘察、調研、取樣、培育,通過長達6年的不懈努力,終于人工繁殖鯵魚成功。
“野生鯵魚的自然繁殖成功率十分低,僅有4%-5%。”孫承華告訴記者,通過人工培育,鯵魚的受精率可超過90%,孵化成功率達88%。2013年,該公司人工繁殖鯵魚獲得成功,培育規格魚苗、魚種120余萬尾。“人工培育出來的鯵魚與野生鯵魚沒有區別,而且還可進入市場,成為商品魚。”孫承華介紹,目前,商品魚銷往昆明、攀枝花等地。去年10月30日,會東縣通過政府采購,在該縣鯵魚河老黑塘河段進行了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共計放流鯵魚魚苗、魚種3萬尾。
在人工繁殖的同時,會東縣成立了禁漁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協調漁業、公安、財政、工商、民政等部門,對所轄行政區域內的水面、河道、市場實施全方位的監督管理,不定期檢查天然水域、市場、餐廳、飯店等場所,嚴厲打擊電魚、炸魚、毒魚等非法行為,截斷銷售加工渠道,違者處相當于實物價格1-5倍的罰款。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恢復會東天然水域漁業資源,該縣水務局于2013年5月1日將鯵魚河漁業資源經營管理權承包給有管理意愿的漁業愛好者張榮富,熟悉鯵魚河河段的張榮富將以前的捕魚人組織起來進行巡河管理,如今捕魚人明顯減少。
上一篇:涼山3個國家地理標志,6家企業將參加“川貨全國行”活動下一篇:涼山州(丹麥嘉士伯樂堡啤酒西昌生產線等83個)重點項目在成涼工業園區舉行集中開工儀式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