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產村相融為幸福新村添活力
會東:產村相融為幸福新村添活力
會東縣自2013年被納入省級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范縣以來,搶抓第二輪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縣、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縣、省級畜牧重點縣建設等重大發展機遇,以“一線兩片”為主線,按照“一帶、兩翼、三區”的規劃布局,堅持“一年一條線”的推進原則,加快推進全縣新村建設,加速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的步伐。
兩年來,全縣共整合投入各類資金24.11億元,建設新村(點)84個,惠及13775戶、56400人。建設新農村綜合體5個,彝家新寨3個,試點建設幸福美麗新村5個。連片發展煙、桑、糧、林、果、蔬特色產業109.4萬畝,發展生豬、黑山羊適度規模養殖戶23314戶。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達21.5%,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74個百分點。
規劃引領 繪就新村建設藍圖規劃是綱,綱舉目張。該縣堅持城鄉規劃“一盤棋”、“三打破、三提高”、“因地制宜、適度規模”、“分類實施、整體推進”、“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五大原則,突出新村、新居、新產業、新農民、新生活“五新一體”工作思路,以農村新居社區化、農業產業現代化、資源利用集約化、基礎設施配套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統籌區域發展,編制新村建設規劃,嚴格依規建設。
——科學編制《會東縣第二輪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總體規劃》。在充分調研、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結合該縣地處川滇交界的實際,突出彝族、土家族、布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特色,確定以“灰瓦坡屋頂、大面積白墻、青磚木材點綴”為統一建筑符號,建設川滇特色生態新村。按照“一帶兩翼三區”的規劃布局,確定了姜州片區和嘎吉片區8個鄉鎮的42個連片村為省級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示范區,42個村均以改建為主,新建聚居點12個,結合移民搬遷新建移民新村聚居點6個。
——突出重點實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規劃》。按照“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總體要求,以建制村為單位,選擇具有較強示范性的姜州鎮民權村、鄭家壩村、紅果鄉戈衣村、嘎吉鄉官田村、柏巖鄉烏龜塘村5個村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試點,統籌推進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環境整治和新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新村建設提檔升級。
——大力實施《新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按照村莊布局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和提升新村田網、路網、水網和公務服務功能配套,實施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財政小農水項目。加強環境治理,開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廚、改廁、改圈),農戶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90%,推廣應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生活能源,新能源燃料用具普及率達到100%。
兩年來,會東堅持規劃引領,不斷向310省道沿線及鲹魚河流域拓展深度和廣度,擴面連片建成新村84個,示范片內建成新村33個,示范片外建成新村51個。新建“1+6”村民活動中心20個,硬化入村道路139.7公里、入戶路247.7公里、垃圾池62個、修復整治溝渠水庫254處、解決農村安全飲水11979戶。新村飲水、用電、通信、交通等生產生活條件有效改善,道路硬化率、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率達100%,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農業生產機械化、科學化、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找準載體 產業撐起新生活“這幾年僅是烤煙的收入就有10多萬元,修繕房屋大家都挺舍得花錢的,農村人辛苦一輩子也就為了有一個更好的‘家’。”家住姜州鎮鄭家壩村的孫大伯跟多數的村民一樣,對新村建設很是支持。
“不僅房屋漂亮,更要有合適的產業作支撐,讓老百姓能持續增收,因地制宜為老百姓選準產業也尤為關鍵。”會東縣農辦副主任劉東平的這席話說明了一個道理——新村建設離不開產業的支撐。
為此,會東縣的新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引領、農民參與、產村相融”的新村建設新路子,把新村建設與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相結合,大力培育有優勢的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
——以基地為載體,圍繞全縣“一園三區五基地”產業發展布局,充分考慮新村建設與產業協調發展,全縣建設高標準煙田示范基地35萬畝、糧食安全生產基地47.8萬畝、亞熱帶果蔬基地18.6萬畝、草畜平衡264萬畝、優質桑園基地6萬畝、華山松保護基地2萬畝,培育連片發展主導產業。
——以園區為載體,統籌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在姜州片區民權新村規劃建設“一園多業”現代農業園區試點,三年內將整合投入資金2.6億元,建成集種植、養殖、觀光農業及農產品深加工于一體的農業現代化新村。
——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載體,鼓勵符合條件的種養業大戶積極創辦家庭農場,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探索“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新村農戶發展優勢產業。目前,全縣有龍頭企業20個,創辦家庭農場500余個,培育適度規模養殖戶23314戶,組建農村專合組織1522個,專合組織成員4574戶,會員5.98萬人,流轉經營土地3.68萬畝,帶動農戶面達75%。源于涼山新聞網
兩年來,全縣共整合投入各類資金24.11億元,建設新村(點)84個,惠及13775戶、56400人。建設新農村綜合體5個,彝家新寨3個,試點建設幸福美麗新村5個。連片發展煙、桑、糧、林、果、蔬特色產業109.4萬畝,發展生豬、黑山羊適度規模養殖戶23314戶。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達21.5%,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74個百分點。
規劃引領 繪就新村建設藍圖規劃是綱,綱舉目張。該縣堅持城鄉規劃“一盤棋”、“三打破、三提高”、“因地制宜、適度規模”、“分類實施、整體推進”、“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五大原則,突出新村、新居、新產業、新農民、新生活“五新一體”工作思路,以農村新居社區化、農業產業現代化、資源利用集約化、基礎設施配套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統籌區域發展,編制新村建設規劃,嚴格依規建設。
——科學編制《會東縣第二輪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總體規劃》。在充分調研、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結合該縣地處川滇交界的實際,突出彝族、土家族、布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特色,確定以“灰瓦坡屋頂、大面積白墻、青磚木材點綴”為統一建筑符號,建設川滇特色生態新村。按照“一帶兩翼三區”的規劃布局,確定了姜州片區和嘎吉片區8個鄉鎮的42個連片村為省級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示范區,42個村均以改建為主,新建聚居點12個,結合移民搬遷新建移民新村聚居點6個。
——突出重點實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規劃》。按照“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總體要求,以建制村為單位,選擇具有較強示范性的姜州鎮民權村、鄭家壩村、紅果鄉戈衣村、嘎吉鄉官田村、柏巖鄉烏龜塘村5個村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試點,統籌推進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環境整治和新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新村建設提檔升級。
——大力實施《新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按照村莊布局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和提升新村田網、路網、水網和公務服務功能配套,實施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財政小農水項目。加強環境治理,開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廚、改廁、改圈),農戶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90%,推廣應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生活能源,新能源燃料用具普及率達到100%。
兩年來,會東堅持規劃引領,不斷向310省道沿線及鲹魚河流域拓展深度和廣度,擴面連片建成新村84個,示范片內建成新村33個,示范片外建成新村51個。新建“1+6”村民活動中心20個,硬化入村道路139.7公里、入戶路247.7公里、垃圾池62個、修復整治溝渠水庫254處、解決農村安全飲水11979戶。新村飲水、用電、通信、交通等生產生活條件有效改善,道路硬化率、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率達100%,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農業生產機械化、科學化、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找準載體 產業撐起新生活“這幾年僅是烤煙的收入就有10多萬元,修繕房屋大家都挺舍得花錢的,農村人辛苦一輩子也就為了有一個更好的‘家’。”家住姜州鎮鄭家壩村的孫大伯跟多數的村民一樣,對新村建設很是支持。
“不僅房屋漂亮,更要有合適的產業作支撐,讓老百姓能持續增收,因地制宜為老百姓選準產業也尤為關鍵。”會東縣農辦副主任劉東平的這席話說明了一個道理——新村建設離不開產業的支撐。
為此,會東縣的新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引領、農民參與、產村相融”的新村建設新路子,把新村建設與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相結合,大力培育有優勢的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
——以基地為載體,圍繞全縣“一園三區五基地”產業發展布局,充分考慮新村建設與產業協調發展,全縣建設高標準煙田示范基地35萬畝、糧食安全生產基地47.8萬畝、亞熱帶果蔬基地18.6萬畝、草畜平衡264萬畝、優質桑園基地6萬畝、華山松保護基地2萬畝,培育連片發展主導產業。
——以園區為載體,統籌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在姜州片區民權新村規劃建設“一園多業”現代農業園區試點,三年內將整合投入資金2.6億元,建成集種植、養殖、觀光農業及農產品深加工于一體的農業現代化新村。
——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載體,鼓勵符合條件的種養業大戶積極創辦家庭農場,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探索“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新村農戶發展優勢產業。目前,全縣有龍頭企業20個,創辦家庭農場500余個,培育適度規模養殖戶23314戶,組建農村專合組織1522個,專合組織成員4574戶,會員5.98萬人,流轉經營土地3.68萬畝,帶動農戶面達75%。源于涼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