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帶經濟”發展的金陽范本
曾幾何時,金陽山窮、水窮、人也窮,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貧窮幾乎成為該縣的代名詞。
甩掉貧困帽子,脫貧致富奔小康,成為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夙愿,成為全縣干部群眾堅持不懈的追求!
如何甩掉貧困帽子?如何做好農業發展這篇文章?如何走出一條切合金陽實際的農業開發和發展的新路子?
一屆屆縣委、縣政府率領全縣各族群眾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率先在全州提出并實施“三帶”經濟發展戰略,讓全縣工作思路更加科學、工作重點更加突出、工作舉措更加得力、工作推動更加有效,形成了思想一致、目標一致、步調一致的良好氛圍。
在實施“三帶”經濟發展戰略中,該縣各級領導率先垂范,撲下身子抓檢查、促落實;干部群眾只爭朝夕,協調一致抓進度、求效益,一個難題一個難題的破解,一項工作一項工作的落實。“三帶”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使金陽縣的種植結構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增糧增收的二元、三元種植結構,實現了金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探 尋 走好創先發展路金陽縣是典型的農業縣,地處大小涼山與云貴高原之間,地勢切割強烈,立體氣候明顯,全縣呈高、中、低三個農業經濟帶,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金陽縣就開始探索全縣的經濟結構布局,制定了“開發低山、發展中山、利用高山”的農業發展思路。并根據縣內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征等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可實踐證明,前期提出的發展思路存在著許多不足,各區域間貧富差距較大,無法真正實現全縣的跨越式發展。
為徹底改變金陽農業長期以來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縣委、縣政府根據全縣的地理環境條件、人口分布狀況,于1999年創造性的提出了“三帶”經濟發展戰略。把“三帶”確定為沿江農業綜合開發帶、二半山多種經營開發帶、高山林草畜牧業帶。
沿江經濟綜合開發帶。把海拔在1200米以下的對坪、蘆稿、山江等13個鄉(鎮)36個村規劃為沿江經濟綜合開發帶,利用良好的光熱條件和交通、勞動力等優勢,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發展蠶桑、蔬菜、甘蔗以及臍橙等熱帶水果。
二半山多種經營帶。把海拔1200米至2000米的紅聯、木府、桃坪等25個鄉84個村列為二半山多種經營帶,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具有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經濟林木,促進農民增收,重點發展青花椒、白魔芋,實施產業化基地建設,突出規模效益。
高山林草畜牧業帶。把熱柯覺、高峰、依達等11個鄉55個村列為高山林草畜牧業帶,在抓好生態建設的同時,實施草畜工程,發展畜牧業。以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建設為主,同時大力發展優質肉羊肉牛為主的畜牧業和以馬鈴薯、蕎麥為主的綠色種植業,把高山建成該縣的生態重點區、畜產品基地和馬鈴薯、蕎麥重點商品基地。
在發展“三帶經濟”中,該縣始終把“栽好四棵樹”擺上了“4411”助農增收工程的首位,大力發展臍橙、青花椒、核桃、漆樹四大產業,形成林產業梯次、帶狀、規模化發展的格局,形成了增糧增收的二元、三元種植結構,讓廣大群眾增產增收。
實踐證明,金陽長期實踐的“三帶經濟”發展戰略,是一條既可行、又符合金陽實際和科學發展規律、經濟發展速度快、效率高的發展之路。也因于此,這一經濟發展戰略思想被各兄弟縣市借鑒,并在全州得到有效推廣。
追 趕 追贏趕超促跨越在實施“三帶經濟”發展戰略中,金陽縣以青花椒為龍頭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臍橙、核桃等特效農特產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引導、規范種植、擴大規模,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并不斷加以總結和發展,讓“三帶經濟”合唱富民曲,追贏趕超促跨越。
青花椒已成為農民的“搖錢樹”。全縣青花椒種植已遍及全縣28個鄉鎮,涉及47000多戶農戶、14.3663萬人,種植面積達60萬畝,采摘面積達30萬畝,實現年產量550萬公斤,產值達3.85億元,椒農人均收入2680元。
成功打造“白魔芋”名片。把“種好一棵芋”作為實施“4411”助農致富工程重中之重來抓,讓白魔芋成為金陽農民的“地下銀果果”。白魔芋生產區域已由過去傳統沿金沙江一帶向海拔1600米以下的二半山區輻射,涵蓋26個鄉鎮,種植白魔芋3.5萬畝,產量達23600噸,產值達6480萬元,芋農人均收入672元。
核桃產業迅速發展。抓住被列為四川省十大林業產業發展重點縣和25個林業產業強縣的契機,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挖掘特色農業潛力,傾力打造20萬畝核桃生產基地為目標。核桃種植鄉鎮已由過去的25個發展到現在的31個,種植面積發展到14萬畝,常年產量達到910萬公斤、產值1.46億元。
強力打造金陽臍橙品牌。堅定不移地推進臍橙的產業化生產和經營,使臍橙產業成為繼青花椒之后的綠色特色支柱產業。先后建成5個千畝示范園區,全縣臍橙種植面積累計達34800畝,掛果面積達8000畝,總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
畜牧業撐起農業“半壁江山”。大力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科學規劃布局,構建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牧業發展體系。年四畜存欄達50余萬頭(只),四畜出欄41萬余頭(只),肉類年總產量達近2萬噸,牧業年產值近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4.5%;農民人均新增牧業純收入65元。
通過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三帶經濟”已成為金陽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體模式,加快了金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給“三農”帶來了巨大的發展。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94元、增長8.5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940元、增長14.46%。
跨 越 創新發展奔小康今年,金陽縣在發展‘三帶經濟’的基礎上,創新提出新的“生態三帶經濟”發展戰略——“樹上有果摘、樹下有芋挖、包里有錢裝”。以生態經濟為中心,做好“樹上”、“樹下”兩篇文章,多點發力,多極支撐,全方位驅動,集中力量打一場全面小康決戰決勝的總體戰。
該縣站在新高度,在“三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創新提出的“生態三帶經濟”,是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13個鄉(鎮)、36個村實施沿江經濟綜合開發,即低山河谷一帶,發展蠶桑、蔬菜及臍橙等熱帶水果,重點發展青花椒,青花椒樹下發展白魔芋;在海拔1200米至2000米的25個鄉、84個村,即二半山一帶,重點發展核桃,核桃樹下發展花魔芋;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11個鄉、55個村,即高山一帶,大力培育林業產業,實施林下種草養畜、林下養殖,加快發展畜牧業。
在低山河谷一帶,著力培育青花椒、白魔芋、臍橙等一批綠色特色產業基地,以每年建設無公害青花椒基地2萬畝,完成青花椒低產低效林改造6萬畝的速度,全力打造65萬畝青花椒生產基地。青花椒樹下套種白魔芋,把白魔芋產業作為縣農業“雙增”重點支柱產業來抓,通過抓產業謀發展,打出示范基地建設、種植大戶培育、專合組織發展、龍頭企業創優四張“好牌”,營造了白魔芋產業發展的可喜“勝局”。
二半山一帶,突出“特”和“綠”,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三棵樹”特色產業,以每年新增5萬畝的速度,在海拔1700—2200米的區域快速發展核桃,傾力打造20萬畝核桃生產基地,使核桃常年種植面積保存在23萬畝以上;新建漆樹基地10萬畝。力爭到2020年,林業產值穩定在70個億以上,實現“雙百”目標:即100萬畝林業產業規模、實現產值100億元;核桃樹下套種花魔芋,適度發展花魔芋促農增收致富。
高山一帶,以退耕還林地為依托,以畜牧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林草畜牧業。創新思維,大膽實踐,把全縣宜林荒山、可改灌木林地、疏林地確權到戶,加快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建設,推進林業產業化進程,扶持發展萬畝以上林業產業大鄉20個,千畝以上林業產業大村50個,百畝以上林業產業大戶100戶,涌現出了一大批林業產業發展“明星”,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推行林下養殖、林下種草、林間放牧等,利用退耕林、生態林等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林下種草并示范推廣,讓退耕還林與促農增收工程相得益彰,增加老百姓收入。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