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市民花盆里種蔬菜東堵格村村民的“黃金屋”
寬闊平坦的310省道穿村而過,掩映在青山綠樹中的民居靚麗、打眼。收獲了玉米的地里,成片的光葉紫花苕生長茂盛。
這里是會東縣堵格鎮堵格村,一個富裕起來的村莊,一個書香四溢的村莊。
今年6月,這個村的村民活動中心剛剛竣工,新農家書屋就在二樓。在村支部書記曹華金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可容納100多人看書的農家書屋內。屋內,座無虛席。村民們,有的在靠墻的大書架上認真挑選自己需要的書籍,有的在座椅上安靜地看書,不時響起的只有沙沙的翻書聲。
“這本書對牛、羊等牲畜的管理、常見疾病預防、醫治都講得很詳細,對你一定有幫助。”圖書管理員李開菊拿下書架上的一本書,推薦給前來借閱圖書的村民彭發順。
彭發順在養殖方面是一把好手,是縣級科技養殖示范戶。今年,在縣畜牧局的幫扶下,又重新修建了三間標準化新式羊圈,飼養了50多只黑山羊。隨著他家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疾病防治等問題隨之凸顯,農家書屋由此成了他經常光顧的地方。
“在這里,我學到了很多實用技術,對養殖很有幫助。”彭發順笑呵呵地說。
堵格村是一個有1600多人的大村,近年來,富裕了的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了切實解決邊遠山區群眾買書難、看書難的問題,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惠及更多人群,會東縣通過政府撥款、企業贊助、單位攜手共建等多渠道籌集資金,購置圖書、光碟、書柜、桌椅,于2010年在堵格村建設了“農家書屋”。
“扶貧先扶志,送書比送什么都好。送實物只能解一時之急,送書能讓群眾學到一技之長,受益一輩子。”這句話,在堵格村有著真實的體現。去年,堵格村種菜大戶朱德榮因農藥配方比例不當,造成4畝多白菜絕收。聽說農家書屋有關于種菜的書,便借了一本邊學習邊實踐,及時補種返季節優質秋蘿卜,挽回經濟損失2萬余元。
據了解,在這個農家書屋,有種養、加工、烹飪、果樹嫁接等10余類圖書,共4000多冊,各類光碟100余張,全是“量身定做”,群眾看得懂,有收獲。
同時,為充分發揮書屋作用,還專門聘請管理員,最大限度方便群眾,并及時收集、整理群眾反饋的種養疑難問題,定期舉辦講座、培訓班,邀請縣農業局、畜牧局等有關專家講解科普知識。截至目前,該村“農家書屋”圖書借閱達1000多人次,舉辦各類種養講座10余場。
知識面廣了、眼界開闊了、信息流通了,創業的渠道也拓寬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然提速。現在,堵格村戶戶有致富項目,生產的蓮花白、秋蘿卜、七彩馬鈴薯等特色優質農產品,在會東縣“菜籃子”供應中占有較大份額;養殖的黑山羊在周邊縣市有一定的知名度;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達7542元。
如今的堵格村,群眾見面交流的是創業、致富信息、經驗;走親戚,訪朋友,帶的是種養管理技術、優質高產種子。靠著養豬和經營小酒坊而走上了致富路的左世平說,只有多看書,多學習,才能在創業、致富的路上少走彎路。
在買衣選在“換季時”、日用品要“團購”、下館子要找“家常菜”、剪頭發辦張“優惠卡”……如今不少市民開始鉆研“省錢攻略”。最近,在會東縣市民找到了一個買菜省錢的“高招”,就是拔了花盆里的花,改種蔬菜。
12月8日,記者來到市民老李的家中,她樂呵呵地將種有風鈴元寶觀賞椒的花盆搬出來“展示”。
風鈴元寶觀賞椒也稱元寶椒,因形狀類似風鈴、又像元寶,固而得此名。其嫩果期呈鮮綠色,成熟后轉為鮮紅色,倒過來看象一朵花一樣,特別漂亮。
“我們其它的花盆里還種得有韭菜,20來天就能吃。每天做菜時掐一點,過兩天又長出來了,這樣也省了不少開支。”站在一旁的彭師傅說。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居家環境與綠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新型的室內園藝便應運而生,即不受地區與季節的限制,生長又快,而且病蟲害又比較少,可以一直放在家中。更讓人稀奇的是,長出來的蔬菜有著奇特美麗的外形、色澤絢麗多彩,即有觀賞價值,又能當普通蔬菜食用。
“如果盆栽蔬菜栽種用土會特別重,而且難打理。如果你用一些樹皮、堅果殼等砸碎后進行發酵后,就可以用這種自制的特殊機質放在花盆里進行栽種,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又非常輕便。一般情況下,這種‘土’可以用上一年。”種植花盆蔬菜多年的市民李福瓊這樣告訴記者。
“以前就有不少住一樓的市民,利用家里的院子種些菜,可那都受季節限制,冬天一到就不種了。而如今雖是冬天,反而更多的人開始在家中的花盆里種菜,即可采食安全蔬菜,享受新鮮美味,體驗勞動的快樂和生活的喜悅;又可以美化環境,給生活在城里的娃娃些增長農耕園藝知識,陶冶情操。”住在城南小區的梁瑩瑩如是說。
蔥蒜掐了,可以不斷生長,一棵辣椒可以結出幾十個辣椒,梁瑩瑩家里花盆種的菜基本能滿足做飯常需的幾樣輔料,也算是能自給自足。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