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4000年前“菜刀”出土 依然鋒利
董家坡遺址發掘現場■近日,德昌縣王所鄉水塘村二組董家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片。專家表示,出土器物距今約4000年左右。
■在出土器物中,有一件精致的石斧依然鋒利似菜刀,還有幾件石刀上有著精美天然花紋,顯然是被精心挑選過的。
■考古發掘結果表明,德昌境內留下了眾多4000年前古人的活動遺跡,再次改寫歷史。
10月24日至30日,成都市考古工作隊、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和德昌縣文管所組成的10多位考古工作者對安寧河畔中游的德昌縣王所鄉水塘村二組董家坡遺址進行了發掘,收獲頗豐,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片,專家表示出土器物距今約4000年左右。據了解,近兩年的發掘結果表明,德昌境內留下了眾多4000年前古人的活動遺跡。而從整個安寧河流域看,中下游的西昌、德昌等地新石器遺址眾多,這次發掘結果對人們認識安寧河流域有著重要意義。
據悉,董家坡遺址發掘后,將在西昌進行文物整理,最后的結論還有待專家們解讀。
瞧,好鋒利出土珍品鋒利石斧與今天的菜刀相似在出土器物中,一件精致的石斧最被工作人員看好,它依然很鋒利,與今天的菜刀相似。在土里埋了4000年,還是如此鋒利,可以想象當年古人就是用它砍樹或解剖動物肢體10月30日下午,記者在現場看見,董家坡在水塘村后面的坡上。按照考古界的說法,這是安寧河谷的二級臺地,最有可能是古人活動的地方,也最有可能出土文物。發掘現場周圍都是桑樹,現場有許多規范發掘坑,坑邊埂上有許多劃線,均是考古工作者發掘時標注的文化層線,坑里還有大小不一的土坑。考古工作人員正在坡下農家里清理文物,幾位民工在清洗文物,此時,農家小院的院壩里擺滿了陶片和石器。
其中,有一件精致的出土石斧最被工作人員們看好,它依然很鋒利,與今天的菜刀相似。在土里埋了4000年,還如此鋒利,是出土珍品,可以想象當年古人就是用這把石斧砍樹或解剖動物肢體。還有幾件石刀上有著精美天然花紋,顯然是被精心挑選過的。
這塊石器有點像今天的“奇石”
遺址距今4000年專家推測古人在此定居農耕“這次發掘,發現有土坯房遺址,地面建筑多,陶片也很多,推測當時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過的是定居生活,主要從事農耕。而發掘的器物,距今約4000年左右”
成都市考古研究所隊員楊永鵬介紹:“這次的發掘面積為250平方米,發現了5個灰坑,出土了許多陶器和石器,主要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鑿、石紡輪、石刀等,陶器為夾沙褐陶,主要是罐類,陶器上紋飾相關豐富,有刻畫、壓印、戳印、附加堆紋等。”
該項目負責人、成都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金沙工作站站長周志清介紹:“這次發掘是報國家文物局批準的對安寧河流域進行發掘的第二年度計劃的實施,是成都涼山區域合作的文化合作項目之一。2009年在進行文物‘三普’時文物工作者在德昌發現了這個新石器遺址,2009年12月對其進行了復查,并在巴洞鄉汪家坪進行試掘,當時出土了不少石器和陶片,我們對其進行碳14鑒定,確定這些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這次發掘緊挨著去年發掘的地方,估計德昌這個壩子新石器遺址面積很大。另外,這次發掘發現有土坯房遺址,地面建筑多,陶片也很多,推測當時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過的是定居生活,主要從事農耕。而發掘的器物與去年發掘的相似,距今約4000年左右。董家坡遺址和西昌橫欄山遺址文化形態相似,但有差別。我認為更多偏向云南元謀和永仁的文化形態,與那里的文化更相似一些。”
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劉弘分析:”從學術上看,涼山處在川滇之間,是川滇文化的交匯點,涼山古文化為川滇文化起了聯結作用。”據悉,在這次發掘前,考古工作者還在安寧河上游的冕寧縣瀘沽鎮趙家灣、復興鎮的高坡進行了遺址發掘,出土了不少五銖錢,發現是漢代遺址。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