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本土歌劇《彝紅》將亮相第二屆中國歌劇節
熱情飽滿,信心爆棚。11月3日,在涼山歌舞團唱隊基訓室內,參加《彝紅》演出的全體演職人員,正如火如荼地舉行著此次參加第二屆中國歌劇節的動員大會。這部在涼山州場場公演觀眾爆滿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將于11月8日(評委場)、9日(觀眾場)在武漢市洪山禮堂正式演出,除此之外還將參加歌劇節的歌劇藝術下基層、進萬家演出活動。
據悉,本屆歌劇節是由國家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部藝術司、湖北省文化廳承辦,以“中國夢”為主題,旨在通過集中展示歌劇藝術事業近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實踐,激勵人們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歌劇節將展演的20臺劇目,由文化部從各省申報的近40臺劇目中精心挑選而來,其中7成以上都是新創劇目。
獨一無二的民族紅色歌劇“《彝紅》應該不是一臺普通的歌劇,應該不同于任何一臺少數民族關于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州歌舞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無論是從彝民族本身還是“彝海結盟”這一傳奇歷史事件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呈現給舞臺的是一幅民族的詩與畫,感動的是一個民族的心與魂,品味的是涼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態的獨特魅力。”
該劇以紅軍戰士天紅、彝族小伙拉鐵、彝族姑娘妮扎嫫三人的友情、愛情故事為主線,講述紅軍長征過彝區時,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的歷史故事。傳統紅色題材、民族風情與音樂劇結合,是該劇的亮點之一。“彝海結盟”是一段英雄傳奇,《彝紅》也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在編劇李亭的筆下,則把“彝海結盟”作為一個大的背景,把紅色主題與彝族優美的音樂舞蹈及風俗結合在一起,用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貫穿其中,無論從主題還是審美都具備涼山彝族自治州獨有的優勢。在創作上始終強調人的“情懷”——彝漢情,兄弟情,愛情。這樣的題材,用愛情故事做主線讓人覺得非常意外。
據涼山州歌舞團《彝紅》負責人介紹,這部歌劇所有演員均為涼山州歌舞團的聲樂或舞蹈演員,并不具備專業歌劇表演技能,導演曹平用一個月時間調教打磨,最后呈現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曹平說:“剛排練時,他們在舞臺上連說話、走路都不會,但這樣演員在舞臺上反而是一種真情實感的、原生態的表演,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唯一參賽的地市州演出團體涼山歌舞團成立于1956年,是中國彝族地區建團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專業文藝團體,60年代曾“三進中南海、四進大會堂”演出,《人民日報》曾有“民族歌舞,北看延邊,南看涼山”的贊譽。把“彝海結盟”這段紅色的英雄傳奇史詩呈現于舞臺,向觀眾展現一個即有主題思想、又有文化質感的舞臺藝術作品,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團的職責和擔當。《彝紅》的誕生,是對涼山這片熱土和彝民族的謳歌,是對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感恩。《彝紅》的創作,在保留民族音樂舞蹈藝術優勢的基礎上,是對較長期“單體歌舞節目+串燒組臺”的藝術創作生產模式的突破和創新,是藝術創作與時俱進走入新時期的開篇之作。
“這一次第二屆中國歌劇節,我們是參賽團體中唯一一家地市州演出團體,所以,我們的演出不僅代表涼山,也代表了四川。”工作人員說道。為了呈現給觀眾最好的演出效果,《彝紅》劇組121名演職人員,不分晝夜排練,編劇一次又一次修改劇本,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入了合唱的部分,使整個歌劇更有感染力。從9月25日開始一直加班加點,早上8點進排練場,凌晨3點才出來。“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家沒有一天是休息的,所以不管有沒有獲得名次,我們都盡力了。”演員們表示。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