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西昌的彝族文化元素·彝族漆器
在西昌,只要你吃過彝族餐,留意過彝式建筑,就應該不會對彝族漆器陌生。彝族餐館里色彩艷麗、光鮮奪目的酒杯、桌椅、碗筷等餐具,正是彝族漆器中的木制品;而彝式建筑中五花八門的、風格獨具的門楣、屋檐、梁枋等木結構的民居裝飾,用的也是彝族漆器的漆繪工藝。
彝族漆器工藝傳承人——吉伍伍且。本報資料來到彝鄉山寨,有幸趕上火把節、彝族年等傳統節日,或親臨婚喪嫁娶、祭祀等隆重儀式,坐在溫暖的彝家火塘邊,除了感受彝族朋友質樸熱情的待客禮儀外,還能領略一番多姿多彩的彝族漆器文化。
如今,彝族漆器已融入到西昌這座城市生活的各個環節,在飛機場、月城廣場、仿古一條街、勝利路、三岔口等涼山土特產專賣店里都能找到彝族漆器美麗的身影。街上的彝族餐館、彝族服飾店等大小商鋪也用彝族漆器花色作裝飾,店鋪里琳瑯滿目的彝族漆器產品是人們相互饋贈和傳遞友情的理想佳品;而彝族人家更是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不同數量的漆器產品。彝族漆器已成為大家所喜愛的民間藝術珍藏品。
彝語稱之為“幾底”的漆器,是涼山彝族最喜歡的生活器皿之一。相傳,漆器技藝最早是由彝族先民狄依伙普創造的,距今約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彝族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中,漆器工藝是一朵奇葩,精湛技藝及工匠絕妙的構思,躍然于漆器上,流傳至今。在過去男耕女織的年代里,人們以擁有一套包括餐具、酒具和武士服等髹漆用品而自豪,特別是那些馳騁疆場的武士身著一套皮胎髹漆盔甲、手持圓形盾牌既可以阻擋敵人的刀箭,保護自己,又能增添威風,顯示其經濟實力。
彝族漆器品種繁多,傳統漆器主要有酒具、餐具、馬具、兵械、法具等20余種,除了日常的生活用具外,木結構的民居裝飾,古、近代武士惹闊的鎧甲“械”、弓弩箭等兵器裝備,以及祭司畢摩的宗教法具中的神扇“切克”、神簽筒“武士”等,也都采用了漆器的彩繪工藝。
彝族漆器使用的原材料是用生長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帶的優質“紫荊”木材作為胚胎,采用土漆、銀朱、石黃等珍貴天然原料,以傳統手工技藝,經割漆與制漆、胎骨選擇與處理、橫旋木胎、上色與彩繪等數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由于僅選天然材料,十分考究,因而具有無毒、無異味,耐酸堿、耐高溫等特點,堪稱是“綠色生態漆器”,享譽海內外。
彝族漆器紋飾繁麗、柔和、精細。其制作方法有彩繪、雕刻、鑲嵌、堆漆等,其中,漆彩繪最為普遍。紋飾用黑漆作底色,花紋清晰,線條流暢,活潑自由,簡練明快,剛勁豪放,典雅莊重古樸;漆彩繪圖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花蕾瓜果等,多為寫意抽象的幾何圖案,還有底蘊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圖譜等;漆器的色彩主要為黑、紅、黃三色的錯綜調配,間隔使用,色澤明快艷麗、粗放簡略,紅、黃兩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鮮明的冷暖、強弱、明暗的對比,并形成一定的空間感,從而產生出和諧的韻律。
彝族漆器的造型特點是古樸厚重,如餐具中的盤、盆、盔、缽,酒器中的“灑勒缽”、“莫耶”等均帶有碩大實心的圈足,形似古代的“豆”;而木勺則形似古代的“匕”,其造型兼具實用和美觀的雙重特性;而造型風格突出的鷹爪杯、雁爪杯、牛角杯等飲酒器具,其胎骨直接取之于動物體,經磨制彩繪而成,紋飾與圖案中還潛存著彝人古老的信仰,并有相關的神話背景。
隨著涼山社會的進步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從一定程度上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彝族傳統漆器工藝和品種。出現在西昌市場上的彝族漆器就有項鏈、手鐲、戒指、托盤、掛盤、圍棋盒、煙灰缸、花瓶、臺燈座、筆筒、手鐲、發釵及盒裝旅游餐具等,漆器品種五花八門,圖案紋飾多姿多彩,把西昌市民的生活點綴得絢麗奪目,也讓游客來到西昌可以盡情購買精美紀念品。
目前,除彝族民間漆器匠人以全套手工制作傳統漆器外,喜德、昭覺、西昌等縣市也建有初具規模的漆器工藝廠,從事旅游商品漆器的生產和銷售。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由于新技術、新品種的不斷翻新,提高了生產效率,采用機械制胎和手工漆繪,開始了批量生產,打開了銷售市場,使彝族漆器進入了全國工藝美術產品和旅游產品的陣營,獲得了國家認證的旅游產品標志,并遠銷日本、美國、德國、挪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不少珍品甚至被許多國家名人和博物館所收藏。
2010年在上海世博展銷會上,彝族漆器作為“涼山制造”的旅游商品,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大力支持和歡迎。在涼山名目繁多的旅游產品中,彝族漆器已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是涼山旅游全力打造的重量級品牌,已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而從業彝族漆器制作人員中吉烏伍且等人已是四川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