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打造文化富民走廊
九月的布拖,秋意濃濃。從拉達鄉到布拖縣城至拖覺鎮50余公里的柏油路兩旁,金黃色的白楊寫滿收獲,路兩邊新修的彝家新寨里以紅、黑、黃三種主色調繪制的彝族阿都圖案,栩栩如生,在金黃色白楊樹的映襯下,增添了無限生命力。
文化走廊——提煉彝族阿都文化之精粹“圖案太漂亮了,是我們彝族人現實生活和習俗的真實寫照。”對于自己家墻體上繪制的背水桶姑娘、婦女織布紡線等彝族生活圖案,拉達鄉特爾村的吉米拉且是發自內心的喜愛。
“火把節斗牛、斗羊、賽馬、摔跤的圖案太逼真了,姑娘們打黃傘唱‘朵洛荷’的圖案更迷人。”而偏愛于節慶活動的拖覺區補爾鄉日久村的村支書吉夫子拉更酷愛彝族火把節的傳統競技圖案。
彝族火把節被命名為中國十大民俗節日之一,在日久村,彝族人民對火把節的熱愛,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吉夫子拉說,村子里村民們屋內外的墻體上,彝族火把節傳統競技活動的圖案和打黃傘唱‘朵洛荷’的圖案居多,房屋吊檐、屋脊建筑也體現了彝族阿都文化風格。
文化和生態是村莊得以延續的血脈,布拖在實施彝家新寨打造文化走廊中,遵行發展規律,尊重百姓意愿,大力弘揚彝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民族文化與彝家新寨相得益彰。
于是,以紅、黑、黃三種主色調繪制的別具一格的彝族阿都圖案、節慶圖案、彝文符號、花邊條紋以及彝族英雄“支格阿爾騎馬射日”等傳說圖畫,在拉達鄉到布拖縣城至拖覺鎮50余公里的村落里,淋漓盡致地灑落開來。
“每種民族優秀的文化都是世界上偉大的悠久的文化的歷史沉淀,絕不能誤解歪曲它。”負責創作、提供和繪制的布拖民族小學的美術專職教師吉力色沙說,如何把布拖彝民族厚重、濃郁、特色的阿都文化在各類圖案中體現出來,是布拖縣委、縣政府對他的信任與考驗。
自從縣委、縣政府把打造文化走廊,提煉彝族阿都文化精粹的寓意交與他后,吉力色沙反復探尋,積極摸索彝文化內涵,在他創作提供的圖文中,縣委、縣政府與之反復考證、商議、修改,最后,達成共識精選出了30多種以火把文化、彝族阿都民風民俗為主的圖案和紋路。
富民走廊——詮釋民生為本之內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推進綜合扶貧開發改善民生。”這句話,被準確明晰地多次寫進布拖縣黨代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之中,民生歷來被布拖縣委、縣政府視為發展之根本,民富縣強,是最終落腳點。
“新村修到哪里,產業就跟到哪里,不光讓村民住進新房子,也要為村民帶進項目和產業,為他們注入血液和財富。”在第二輪西部大開發、《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等歷史發展機遇面前,布拖因地制宜地打造拉達鄉到布拖縣城至拖覺鎮的富民走廊。
拉達鄉特爾村,由5-10戶農戶自愿合作,建辦科技肉牛羊養殖場,資金和技術由縣畜牧局扶持,抓點帶面,起到示范推廣作用,讓老百姓在養殖業上受惠;拉達鄉至拖覺鎮公路沿線,大力種植以白楊、榿木、竹子等多品種的適用林木;特木里鎮日嘎村,提高土地能力,擬定種植更適應土質的農產品;縣馬鈴薯育種基地,擴大農場馬鈴薯脫毒網室的規模,大力培育優質馬鈴薯原種,發展種業,讓薯農直接受益;扶持安鴻洋芋淀粉廠、四川攀西佳能達藥業公司、苦蕎茶加工等農產品加工企業,讓企業和老百姓實現共贏……一個好的點子,會讓人受益匪淺;一個好的產業,會讓老百姓快速致富;一系列的可持續性的惠民項目和產業鏈,會讓當地經濟迅速提升、財政倍增;布拖,一條富民強縣的民生走廊已然形成。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