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的居家住行
彝族地區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經過長期發展,彝族地區逐漸形成現有三種經濟文化類型:四川、云南大的小涼山地區屬雜谷栽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云南中心壩區及南部彝區屬稻作農耕類型;貴州部分彝區及涼山部分彝區具豐富的水草資源,除了農作物栽培,還從事畜牧業生產。
廣大彝族地區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產業,農作物品種多樣,產品極為豐富。主要有玉米、養麥、土豆、小麥、水稻、大麥、燕麥、元根等。玉米生產遍于整個彝區。蕎麥、土豆、大麥、元根、燕麥主要產于高山地區,小麥、水稻主要產于丘陵、壩區及南部地區。高原地區海拔高,人口稀少,牧草豐富。畜牧業發達,主要牧養牛、羊、豬、馬等。山地森林資源豐富,河流湖泊申有魚類及各種水產。獰獵,采集藥材、木耳,捕魚等成為群眾經濟收入的重組成部分。
以前彝族人的生產方式比較落后,主要依靠人力和牲畜耕作。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彝族人的生產方式逐漸改變了,農用汽車、拖拉機、農用機械等也走入彝家,稱為普通的代步和生產工具。彝族以村寨為單位居住,村寨之間距離約二三公里,每村居住幾十戶人家。彝族傳統的最理想的居住地是:“寨后有山能放牧。寨前有壩能栽谷,寨上有坪能賽馬,又有沼澤地放豬處……”彝族人的住宅多為土木結構和木結構,前者壘土為壁,后者木板為墻。屋頂有雙斜面和平頂兩種,雙斜面蓋木板或蓋瓦,平頂上蓋泥木(有石灰和土)的“土掌房”;少數地方有形似干欄式的"棚房",一房一門。無窗或有一個小窗,室內光線比較暗。
以前彝族人家的陳設簡單,家具器皿很少。一般房屋內分為里屋、正屋、外屋。里屋與正屋是隔開的。
里屋是主人家的居室,是放置貴重物品之處,中間為正屋,門開在正屋,進門的一側設火塘,彝語為“呷”,火塘邊支撐三塊打制后的石塊,其上置鍋做飯,平時鍋取下,周圍三塊“鍋莊石”。正屋的另一邊為外屋,與正屋用墻(或竹笆)隔離,放置磨子、水缸及農具、獵具等,或者隔開后作牛馬圈的。
現在的彝族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磚瓦房很普遍了,很多地方都蓋起小洋樓,家具增多了,彩電、沙發、組合柜、VCD、音響、自行車等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在以前大部分地區的彝族生活中主要食物是玉米,次為養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玉米、小麥、蕎麥等主要是磨成粉制成粑粑,土豆切塊煮熟作主食或作菜。蔬菜主要有各種豆類、白菜、瓜類、萵筍等等,彝族人以煮食為主。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一般切成大塊煮食,也叫“砣砣肉”。很多地方的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蛙、蛇等動物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以酒待客是彝族人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用玉、高粱、糯米在家中釀酒,彝族所釀的高粱“稈稈酒”馳名于西南區。
許多地區的彝族仍保留使用別具一格的傳統餐具,有碗、盤、勺、匙、杯、罐、缽、壺、煙斗等。都是用木料制成,內外多涂彩漆,一般以黑色為底,再彩繪紅黃兩色。酒杯缽、壺有高腳和平底兩種,灑杯全木制的外,還有取鷹爪作杯腳的,也有用羊角、牛角制成的。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