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畢摩的“好奇”人生 希望將傳統文化傳下去
中新網紅河4月13日電 (保旭馬騫)正午剛過,大雨之后的南盤江畔,終于從炎熱中透出一絲涼意。因為正值春天,在江不遠的山村里,李成云干完農活,收拾著一身沾滿泥土的衣服準備往家里趕,作為當地彝族村寨的畢摩,他得回去給一家剛滿月的孩子準備取名儀式。
記者日前沿滇越鐵路采訪,在云南省彌勒市巡檢司鎮時,原本想探尋中國西南部的工業文明曙光,卻意外發現境內的彝族村寨,保留下了最為傳統的民族文化,并聽畢摩文化傳承人李成云講起了自己的“好奇人生”。
陶瓦村是巡檢司鎮一個典型的彝族村寨,這個村子里68戶人都是彝族的一個支系——阿哲人,李成云正是這里的畢摩。畢摩是彝語音譯,是族里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祭師。
說起如何成為畢摩,李成云告訴記者,自己的初衷是因為“好奇”,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好奇。
在成為畢摩之前,李成云在村里面念過9年的書。回家后,卻對中醫產生了“好奇心”。“借著懂一點字,就開始看中醫的書,慢慢地學了不少,還開始給親戚、周邊的村民鄰居看病”。
李成云比較謙虛,“就看一些小病,估計連赤腳醫生也不算”。
二十出頭的李成云還比較喜歡出去玩,經常花6毛錢乘坐滇越鐵路上的小火車到鄰近的鄉鎮約女孩子來“跳樂”。怕記者誤會,他趕緊解釋“就是我們彝族青年男女相親的一種方式”。
正因為這些身邊最常見的民族習俗,作為一個彝族,他驀然間對彝族的傳統文化充滿了好奇。他干脆找了當時在鄰近幾個村子比較有威望的老畢摩為師,認真學習彝族經文。很意外的是,其他人要通過很多年才能學成的事,李成云兩年就學成,并有機會出師,開始當起畢摩。
李成云告訴記者,“我主要是為村里的一些傳統活動做主持和念經祈福,有時也看風水、做占卜。”
當然,這個經濟落后的村子,農業是他們離不開的東西。李成云種植了幾畝地,以烤煙、玉米為主,還養了幾頭豬。三十五歲那年,他成為村里較早開上拖拉機的人。
但是拖拉機經常出問題,讓李成云十分苦惱。滿懷好奇心的他,在一次拖拉機故障時,打開了拖拉機的發動機蓋。一邊摸索一邊試著修理,不懂的就到外面請教,也許是因為聰明,也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竟然弄好了。
帶著一身自學的手藝,四十多歲李成云走出小山村,到一條公路旁的修理店打工。卻在兒子的一次車禍后,老板要扣他的請假的工錢,沒多想的李成云“炒了老板的魷魚”。
回到村里李成云,除了維持生計的做點農活、幫村里的人修修機器外,更多的時間放在了畢摩的這個身份上。村里的祭龍儀式每年都熱熱鬧鬧,吸引了很多外來人參觀。作為這個活動的主持,一位臺灣攝影師專門在這活動時為他拍了一張照。
也就在回村這幾年,他不僅成為了云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成為這個彝族村的村長。
年過五十的李成云告訴記者,自己擔負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就希望找點人把這些傳統的文化傳下去。現在,他收了兩個徒弟,只要有時間,就會教他們經文。但是,李成云覺得這樣不夠,他希望自己的兩個小孫子也來學一學,希望村里更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來學一學,“自己老祖宗的東西,就該傳下去”。
讓李成云高興的是,外界很多人開始關注他們的文化。“有個福建的大學研究生經常到我這來住著和我交流,我小孫子都把她當成一家人了”。
記者準備離開,李成云拿上自己休息時最喜歡的二胡,拉了一段彝族跳舞用的調子。這是他經常去和別人交流的有效方式。他告訴記者,“我很喜歡與外界交流,我希望有機會能多去外面走走,特別是中國彝族多的地方,和他們交流交流。”
送完客人,李成云趕著回去了。鎮上文化站的人送來功放機、隔壁鄰居送來水泵還等著他修理。這些年,李成云為鄉親們修理了不少東西,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他還會上網查找資料需求幫助。鄉親們希望這個在族人看來處于“神醫兩通”最高境界的領頭人,能夠將畢摩文化讓更多人知曉和了解,也希望明年的祭龍節能夠有更多人來到這里,看到自己最隆重的節日盛典。(完)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