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文化——古城越西風貌
概述南方絲綢之路是通往越南、印度、緬甸的,貫越西古城而過。幾千年來歷史的演變和文昌文化的傳播,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古城,當時的建筑及其風貌就全省、全國而言確也不可多見。城內外所修廟宇、祠堂、亭閣多達幾十座,所塑神像大小數千尊,可謂千姿百態,集全國之最為一體,堪稱一絕,不可多得。
史記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在“西夷”地域設置越西部,越西縣當時稱闌縣,屬越西部,隨著歷史的演變,越西縣名所屬領域時有變化,曾設衛、廳、縣等,后來定位縣至今。越西原所屬轄區域遼闊,史稱“東望峨眉,西連土蕃,南至小相領,北繞大渡河”,可謂地域遼闊、山川俊秀、溝壩縱橫、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冬無嚴寒、夏天酷暑、雨水充沛、無風沙之害。千百年來可說是旱澇保收,人民安居樂業。
從成都出南門,經新津、邛崍、名山、雅安為一大站,又從雅安、黃泥埔翻大相領至清溪到漢源縣富林鎮又一大站,渡大渡河進入越西縣北大門的重鎮大樹鎮,翻越曬經關下河南站,穿長達二十里長的兩山夾峙、只一人騎跨的“一線天”深溝至平壩、海棠、保安,歷經四天方可達古城越西。
越西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其他地理位置歷代天朝都十分重視,對城廓不斷修整,尤其在明嘉靖年間特派太守馬履中監修,精心設計,耗時十年,始告完成。其城用青白條石,每根長四尺,寬八尺,厚度精打細鉆,用石灰和糯米粥漿砌而成。墻高十三層,上面用青磚砌垛,統一高一丈八尺。東南西北對開四門,南北門還有月門,城樓飛椽重疊,城墻路面用青磚(見尺一方)鋪成,可四馬并行貫通全城。城外有丈八寬的護城河,城內四大街八大巷。鐘鼓樓雄踞中央,雙人圍抱的十六根大木柱建成,樓分四角兩層,高約三丈,四面樓欄雕梁畫棟、飛椽蹺角,蔚為壯觀。東西角樓各懸三尺大鐘大鼓一個,樓上可容數十人聚會俯瞰,四街游人來往,樓下四角小攤小食盡人購買。西面十字街口,南面為文壽街,北面為武曲街,街心為小鼓樓,是八柱三格兩層,略低于鐘鼓樓。頂樓四面圓洞大門,內塑四面金色觀音,遠看金光閃閃,與鐘樓相對視。東街修一座三官殿,前殿為四立三間,四周是飛來椅供游人憩息之所,后兩間殿逐步升高呈樓閣型,小巧玲瓏,廣植花草樹木,是悠然自得之休閑所在。
東西街長不到五百米,就建有鐘鼓樓、小鼓樓、三官殿,成為三點一線相呼應,尤其是逢年過節,四方排燈、蓮花燈、宮燈、走馬燈通宵照耀,真是美不勝收。
明清以來,小小一座古城人口不上萬,卻有大小廟宇十座,而且配置有序,可說集全國之廟為一體,但不雷同,各有名謂、各展其長、各司其職。廟宇修建大小也不盡同,占幾畝、十幾畝、幾十畝不等。廟殿多少懸殊也大,小的一二殿、三四殿,大的十幾殿。樓臺亭閣花草樹木應有盡有,還有曲橋流水池塘假山小巧玲瓏,左右花鳥蟲魚點綴其中;再者各寺廟所塑菩薩泥塑居多,香木雕塑亦不少,更有肉身成圣者,所塑的神像活龍活現,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大的高一兩長,小的幾寸幾尺丈許,不一而足,衣著鮮艷、面貌各異。有的廟宇前有戲樓,中有壩子,兩側有廂房,山門前有雙斗石桿,高二丈多,雙獅守門或蹲或臥各具雄姿,進香游覽者見面敬之羨之。各廟所塑神相千姿百態,配以色彩鮮艷壁畫承托,其中十八羅漢、三十六天罡、五百波羅、觀音大士、文殊、普賢、大佛如來、文昌帝君、海蟾帝君、真武祖師、四大天王、十八地獄、三皇五帝、千手觀音、雷公、王母、東獄火帝、瘟神火神、孔夫子、關大帝、送子觀音、文武財神、靈官、城隍、大禹治水、五谷神靈、五顯菩薩、陰朝地府、六殿閻君、天官賜福、千年睡佛、雞腳神、紅煞黑煞、黑白無常等大小等以千計。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和藹可親、莊嚴肅穆、笑口常開,有的怨容滿面、猙獰恐怖,有的欺詐刁潑、陰陽怪氣,有的玩世不恭,有的人面獸心、不忠不孝,有的貪贓枉法、七情六欲盡有。
究其目的乃教化民眾要忠善為本,不可做惡。因所塑泥像中作惡者將受到各種罪刑,慘不忍睹,輪回報應,“多積德、多行善,好心必有好報”,“行不義必有斃”,“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文昌帝君所倡導的正是人人講道德、個個樹禮儀,他的學說遍及全國,鄉里黎庶紛紛前來瞻仰。
不足一平方公里小小一個縣城就有寺廟數十座。北門有白特祠、東獄廟,城門口有五谷廟,城北大街有氣勢宏偉的關岳廟。春秋二祭,由當地最高武官主祭,最高文官陪祭;燈光輝煌,全豬、全羊祭奠,歌童隨著清音和編鐘的音符齊唱頌歌,真是莊嚴有肅穆。百步之遙便是城隍廟巷,有兩大寺廟,即城隍廟。城隍廟占地雖不大,可是菩薩最多。殿堂高大,門前有雙斗石桅桿,高約二丈,兩側鏤空雕花石座上兩只翹首石獅威武可謂,雕梁畫棟一戲樓與廟門相對照,逢農歷五月二十七是城隍生日。喜迎神賽會前三天白天晚上都要唱川戲,百姓看戲不要錢,這三天中小娃幾十人由廟里會首請來,畫師用各種顏色化成各種臉譜,由一大鬼帶領在四條大巷邊吼邊跑,還可以搶食水果,也無人責怪,為之跑鬼驅邪,祈禱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三天跑鬼后是城隍廟菩薩正生期。一早,就有廟祝和會首以及眾多紳士和群體首腦衣冠整潔莊嚴肅穆的在鐘鼓齊鳴一派仙樂中將香木雕成高約七尺多身穿七品袍服、全身衣著嶄新的城隍抬下神臺,高坐大堂鏤空貼金的大紅椅子上,鳴炮九響以示程敏做好迎神準備。于是全城商旅居民各行各業有條不紊的精心制作品類各異、色彩艷麗的平臺、高莊,用各種戲劇情節以十歲左右男女兒童扮成劇中架勢在扎的五彩繽紛的桌臺上。更妙的是高樁戲:一小孩化妝一漁翁手執一魚竿,桿尖上則有一小女孩扮成一金魚,站在魚竿尖上,微妙微俏,妙不可言。還有踩高蹺的扮成唐僧取經或八洞神仙,蓮花彩船、蚪殼精、馬馬燈、龍燈、獅燈等應有盡有。一切準備就緒后,時間已過中午,于是,各種參賽平臺、高樁用結實的竹竿或木桿綁扎好,由四人或八人再由兩人兩邊護衛,抬至北城隍廟巷口等待。午時過半未時臨近,只聽三聲炮響,示意城隍起駕,開道者雙人抬大鑼一面有節奏的鳴鑼開道,四人抬著當方土地緩緩前行,然后各種參游項目緊隨其后漫游街頭。所有街道兩邊房檐下家家戶戶大擺香花供品虔誠恭迎。走在最后的則是旗幡招展,身著戲裝鎧甲,面涂色彩高站四人抬的桌上者,有紅黑二煞、黑白無常,靈官赤發紅鬢、判官手執生死簿前后護送城隍端坐十六人大轎中。轎前有一萬民大傘,下由數十人組成的仙樂班子手執各種清音道器,奏出不同凡響的音樂,聽之猶如神仙降臨,使人肅然起敬。所過之處香煙繚繞、鞭炮齊鳴,善男信女叩頭如搗蒜,虔誠至極,滿街人群滾滾,擠而不亂,以禮相讓,相互尊重,買賣公平,商旅如云。沿街擺攤設點,生意興隆,也是物資交流的一次盛會。迎神賽會經四大街四條巷歷一個多時辰進入尾聲。這時十多背白面饅頭擺在半邊街口上由執事者粉饅頭,凡參與者不分男女老幼每人兩個,不收分文。下午菩薩歸位,迎神賽會結束。像這樣的迎神會一年兩次,即五月二十七的城隍會和六月初九的帝君會,真是盛況空前。
城隍廟側面為龍王廟,占地較大,現兩廟地基皆屬北城小學。周家巷有黑神廟、帝君廟,又名善緣壇,現為衛生防疫站。劉家巷有海蟾帝君廟、觀音廟、禹王廟、財神廟,又名善經壇,現為城關糧站倉庫。
南街中段為萬壽宮,規模也不小,現為工商聯、電影隊家屬住房以及工會和體育場等。文廟巷有春秋二季縣長主祭武官陪祭的孔廟,占地不少,氣勢宏偉。大成殿前有石牌坊,半圓形的池塘用青石雕花鏤空,欄桿三十二根扣石板雕花各式圖形造就,真是形態備致、獨具一格。所有院壩全用見方二尺青石鋪設整齊劃一,兩廂房供奉碑記和七十二賢人的牌位,現為南城小學。緊鄰為十王殿和文昌宮,現為縣幼兒園。敦化巷有元通寺、五顯廟等,現為郵電局所用。城墻邊三倒拐清真寺。東街有三官殿,現為印刷廠。靈官廟現為公安局的后門。東墻巷有圣諭臺、昭忠祠。
西街有鳳文書院,現為越中舊址。四面觀音小鼓樓、川主廟,民國時期為二十四軍的一個營部駐所。文壽街有南華宮,現為越城鎮政府(郭家祠堂)。武曲街有姑姑寺,相傳有王氏為媳,其婆母久病不愈,王氏竭盡全力仍無好轉。一日,有一道者路過門前,口稱能知未來善解禍福,王氏請至家中為母診病,道者言曰:若要汝母病好,除非人肝可治。言畢即杳然不見。王氏心知是神仙電話,可哪來人肝?只有自己。為救婆母知命她寫下遺書自坐一石碾之上,將肝割下而逝,可尸體不倒不腐,肉身成圣,四方顯靈,救助為難者。眾感其德,建寺供之,香火旺盛,廟亦擴大矣,現為城關區委所在地,側為節孝祠。
北門外有天皇寺、興福寺、東獄寺、五谷寺、白祠。
南門外有五顯廟、白騰宮、千手觀音、真武觀、武侯寺、蹇公祠,還有一座二丈多高,青石鏤空、四面雕花的節孝牌坊屹立于城南大道。
距城十多里的中所鎮,有文昌帝君誕辰修煉得道的金馬山文昌廟和風景獨特的水觀音廟宇一座。街上還有地母廟、城隍廟各一座。中所鎮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她隨著歷史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得日益繁榮。靈關古道傳鎮而過,這條通道山高路險關隘重重南來北往商旅不斷,騾馬運輸肩挑背背從不間斷,沿途道路上的石條所筑之路和石橋都被踩凹,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因越西是個大站口,又是一個商品集散地,加之民風淳樸、出產豐厚、氣候宜人,初到者仰觀古城之雄偉,無不驚嘆其建筑的堅固,設計之完美,可與嘉峪關媲美,就全國而言恐也絕無僅有。早晚閑暇之余轉游一下大街小巷,更使人難以置信,小小一個邊陲小城廟宇之多,所塑之神無奇不有,神態惟妙惟肖,實不多見。
清光緒年間,蹇統在任時,清正廉明,體察民情,整修道路,除暴安良,禮賢重教,對諸多廟宇的修建深為出力,所耗資財確也驚人,究其目的是以神教化、以德治人。所塑神像因果報應,冥冥中自有譽察,當政者施以法,兩者相輔相成,使社會形成為非作惡者人人恨之、怨之、疏而遠之,當政者處以法之的世態;而為善有利社會者人皆敬之、親之、褒之,從而社會安定、人心向善。但為一縣之尊的蹇公,他瞻前思后,為官一任總該為后人留點什么,苦思冥想,難以確定。明清以來為官為宦者已為古城修建了諸多庵、觀、寺、院、祠堂等,雖雄偉幽靜,各具特色,但美中不足總感覺缺點什么。一晚夜深,人靜聊坐書齋,朦朧中見一怪物獨角跳躍而入,單手舉過頭頂,手握一筆,筆頭朱紅,自稱乃執掌文運“魁星”,三年殿試被點中者即狀元也。越西乃吾(文昌帝君)誕生之地,文昌宮已和文廟緊鄰,你可修一閣高出全城,所有廟宇矗立城內西南角,則縣城完好矣。這里有建閣圖一張,卿可酌之。言畢不知所蹤。蹇公視桌上果有一圖紙,展觀之只見乃六角寶塔飛檐蹺角,三層重閣二十柱子周圍飛來椅相托,標高三丈三尺,周圍六丈四尺,六方形的石臺用六級臺階,三面下上,雖人多也不擁擠,碧瓦紅柱、精雕欄桿、畫棟雕梁,六角銅鈴迎風叮當,響聲一三叉銅戟,即壯觀又防雷,可謂獨具匠心。蹇公為建此閣費盡心焉。此閣建成時為古城獨樹一幟,增輝耀眼,數里外都能看見,蹇統親筆題名為“魁星閣”,亦稱“奎閣”,大清光緒二十三年仲秋谷旦成。該閣沒有菩薩,只有一尊楠木精雕細琢的獨腳魁星供立樓頂。周遭士子,時來叩拜,靈異非常,令人嘆為觀止。
可惜這座歷史古城隨著時代的進程,在廢除迷信、破四舊反封建中,逐年消失蕩然無存。我在古稀之年尚有遺力記述于支言片紙,聊作閑話爾,是否可信酌之慎之。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