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木呷村:守護瓦板房文化的最后陣地
冬天的夜來得飛快,轉眼間伸手不見五指,寨子里沒有燈火輝煌,也沒有城市的喧囂,偶爾傳來野生動物的叫聲,一種恬靜安寧的意境頓生。
陣陣狗叫聲,將記者一行從夢中喚醒。走出門,天色漸漸亮了起來,瓦板村落顯露在云霧中。豬、雞、牛、羊覓食在房前屋后,叫不出名的鳥在“清掃”牛背,瓦板屋頂炊煙繚繞,三三兩兩的村民背回蕨基草,有的牽著馬在馱運柴火。放眼望去,一副恬靜舒適的山村美景展現在眼前。阿維阿普說,要過年了,全村人都在準備過年用的柴火,蕨基草是美姑彝人過年必備的草,用蕨基草燒出的豬肉,具有色美味鮮的特點。
羅木呷村民的服飾五顏六色,特點很鮮明。他們佩戴的裝飾品主要是金、銀、瑪瑙、珊瑚等,服飾布料大都是棉、絨、絲三種,色彩采用紅、黃、黑三大色,巧取大自然中的各種花紋,以及動物的角、蹄等作紋樣而創作。
色彩鮮艷的羅木呷服飾。
羅木呷村位于美姑縣大風頂山腳原始森林邊緣,距縣城80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106戶474人,居住著比者、阿維、的、馬海、曲比等家族。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位叫羅木呷的獵人狩獵此地,發現有山有水,森林茂盛,水美草肥,是個安家落戶的好地方,就落戶于此。千百年來繁衍生息,逐步發展成了當今的羅木呷村。
“阿啵啵!一張塑料薄膜讓我們吃上了玉米粑!”隆冬時節,秋收的余味依然很濃,羅木呷人感慨科學種植帶來的變化。
羅木呷海拔高,沒法種植玉米,在過去,玉米粑都是奢侈品。推廣地膜種植,讓羅木呷人實現高產,一地多用,吃上了玉米粑。“感謝黨和政府給他們送來了電,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黑暗中的羅木呷人終于過上了光明的日子,看上了電視,了解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羅木呷村村支部書記比者的都感慨道。
日子一天天好過,然而瓦板房還是讓羅木呷人揪心。比者的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輩們就是依靠大風頂豐富的自然資源過日子,世世代代在瓦板房里生長、生活,羅木呷人都對瓦板房情有獨鐘。可眼下禁伐前存下來的瓦板都用完了,屋頂上使用多年的瓦板一天天在腐爛,無奈之下村民采購紅瓦進行修補,于是出現了一半紅瓦一半瓦板的房屋。”
正當記者一行鉆進睡袋準備入睡時,敲門聲突然響了起來。一組組長阿維阿合帶兩位村民,來找記者一行聊天。說是聊天,但最終話題還是瓦板房。阿維阿合說:“羅木呷人在瓦板房里生,在瓦板房里長,割舍不下延續了千百年的生活。但如今的現實困難很大。”
羅木呷村一角。
羅木呷人不舍讓瓦板房消失,依然堅守著瓦板房文化。
走訪羅木呷村是為了彌補10年前的一次遺憾,10年前5月的一天下午,步行路過這里,那原始的瓦板屋村落、樸實可敬的人們,還有那美麗的草原和原始森林,真是個人間仙境,叫人激動萬分,真想把一切都收進鏡頭,可我帶的相機是索尼F828卡片機,不是鏡頭短了,就是屏幕小了,拍了幾張,電池又用完了,只好依依不舍地離開。回來寫了一篇《最后的瓦板房》刊發在《中華文化畫報》、《四川日報》等報刊,但還是無法彌補內心的欠缺。
10年來,一直懷揣著背部好相機再訪羅木呷村的心愿,可囊中羞澀,沒能力購買單反機。深秋,單位特為我購置一部單反機,才有了重訪羅木呷村的機會,于是,約同幾位攝影家進發羅木呷村。這次是車行,縣城到龍窩鄉的路況不是很好,從鄉上到羅木呷村的路卻幾乎埋藏在雜草叢中,駕駛員把四驅、手剎和腳剎全部用上,車上的人緊收全身的肌肉,死抓著扶手。雖然路況不是很舒適,但展現在眼前的大風頂紅、黃綠、白相間,層林盡染,讓人激動萬分,車沒行駛兩步,就被大家叫停,各自舉著相機,抓拍那美麗的風光。
到羅木呷村時已經是傍晚了,村支部書記比者的都組織人員把我們的行包搬進村委會,我們背著相機,如饑似渴地鉆進村落。可10年前那種古老的圍欄不多了,卻多了電線桿、電視等現代文明氣息,有的房屋變成了一半紅瓦一半瓦板,有幸的是大部分整體沒變,依然是目前全縣291村中瓦板房相對完整的村,村子里“咔咔咔”的快門聲此起彼伏。一場視覺盛宴就此開始……夜幕讓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羅木呷村,頭腦里和卡子里裝滿了瓦板屋、喜鵲窩、羅木呷人和羅木呷人的故事。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