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陽彝家砣砣肉“香”迎八方客 獨特風味
金陽縣位于四川省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距州府西昌市215公里,與昭覺、布拖、雷波三縣毗鄰,隔金沙江與云南省永善縣相望。彝族占全縣總人口15萬的78%,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境內云霧裊繞的巍巍獅子山,漫山遍野的索瑪花海,以及伊哈維覺(百草坡)生態旅游風景區、金沙江峽谷風貌、溶洞群、仙女石、睡佛等各種原始自然景觀,絢麗多彩,讓游客美不勝收。
最令游客贊不絕口的,還是具有濃郁彝族風情和獨特風味的金陽彝家砣砣肉。大凡到過金陽的客人,都品嘗過彝家砣砣肉,品嘗之后總是贊不絕口:“真乃天下美食!”
彝家待客,真誠大方。彝族諺語有這樣的說法:“一斗不分十頓吃,過不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頓飯,難招待好客人。”客人來了,宰殺家禽家畜招待。最隆重的用“大三”禮節,即宰牛、羊、豬三節,其次是“小三”禮節,即宰殺羊、豬、雞三節。逢年過節、聚會、或婚喪嫁娶等眾多禮儀中,也喜歡吃“砣砣肉”。現在,不僅在農村,彝族地區的城里人也在盛行用“砣砣肉”招待貴客,稱其名曰“彝族餐”。
圖為:有名可口的蕎粑和羊肉砣砣。
顧名思義,“砣砣肉”其外觀如“坨坨”,其實這是漢語,因四川漢語方言稱“塊”為“砣”,彝語稱“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這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廣義的“砣砣肉”。無論豬牛羊雞等,都切成拳頭大小的砣砣。另一層是狹義的“砣砣肉”,即專指仔豬肉。招待客人的“砣砣肉”一般就指這種仔豬肉。
說起彝族的“砣砣”肉,民間有很多神奇傳說,但各說不一,最多的傳說是彝族神人支格阿魯指點制作而成。如果用現在的理論去推敲,這種飲食習俗應該是與彝族居住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和生活習俗有關。
彝族的“砣砣”肉,其食用方法非常簡單,牲畜宰殺后連骨帶肉切成如拳頭般大小的塊,用清水煮熟,撈入簸箕內,撒上鹽巴即可原汁原味食用就行了,這就是最純正的彝族砣砣肉,其香味更奇特,既香又嫩又鮮。堪稱彝族食品“一絕”。
彝族砣砣肉除了用水現煮現吃外,還有一種是“燒烤”,另外,還有腌臘肉切成砣砣肉食用等等,總之,彝族吃肉喜喜歡吃砣砣肉。如今,金陽縣城,彝族餐館總是生意火爆,特別是腌制的小乳豬砣砣肉,是用高山敞放、不喂任何飼料,用鋸木和青花椒碎料來烤腌的,其味道獨特,很受成都、西昌、云南及周邊鄰縣游客的青睞。
現在,許多地方特別是城市所謂的“砣砣肉”已經“變味”了,拌上鹽后,許多游客還要求加些辣椒、花椒、木姜子等佐料,一些地方還習慣采用炒的方式在熱鍋中拌和以上調料,以增加香味。其實,砣砣肉本身要求肉的原汁原味,不應放太多的調味品。
由于金陽彝族人民自己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坨坨肉”在金陽彝族地區盛行,外地朋友和游客,不管什么時候走進金陽彝區,都能品嘗到彝族特色食品“砣砣肉”!
(責任編輯 楊尚琳 袁瑋)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