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金陽彝族銀匠與銀飾品藝術舞臺
銀是一種較為稀少的金屬,有著極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更為可貴的是,銀具備殺菌、驗毒的特性,我國有著使用銀器和銀飾品的傳統。且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我國最早的銀制品可追溯致戰國時代。對于居住在四川西南部的涼山彝族來說,對銀制品更是“情有獨中”,因為彝民族有著佩戴銀飾品的傳統習俗,并且從古到今都以收藏的銀和銀制品的多少來衡量富裕與貧窮。
其主要的銀飾品大致可以分為頭飾、頸飾、胸飾、手飾,其中每個地區的特點形制都不一樣,各有千秋美妙絕倫,但其有個共同點,打造過程中沒有添加任何銀以外的材質,沒有用任何現代器械,純屬手工打造,其形態各異,卻追求風格一致。如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生活中的形形色色都在其中反應得淋漓盡致,自然大方,深受彝族人民的青睞,在這些絢麗奪目的銀飾品和銀器背后涌現出的能工巧匠更是一代傳一代,當你有幸踏進涼山這片熱土,隨處可見銀制品打造的能工巧匠們更是一個亮點。
為進一步了解彝族銀器和銀飾品的打造過程,了解打造者的生活。2008年5月,春夏之交瓜果飄香的季節,我們驅車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放馬坪鄉,一下車我就被一陣叮叮當當的打造聲所吸引,循著聲音放眼搜尋,在鄉政府旁兩座民宅間的旮旯邊圍著幾位妙齡少女,她們艷麗的服飾上絢爛的銀飾品引起了我的好奇,而打造聲也正是從那里傳出來的。我情不自禁的走近她們,一位鄉政府工作人員向我介紹,這位就是這個片區小有名氣的銀匠——勒古阿合。看著他一邊嫻熟而優雅的打造,一邊仔細擦蹭,我真不忍心打擾他,還是那位鄉政府的工作人員,打破了這個僵局,他向勒古阿合介紹了我們并說明了我們此行的目地。正在忙碌的他面對突如其來的我們,思維沒有一點紊亂,而是面帶笑容,站了起來,讓我還沒來得及說上一句客套話就伸出了手,我也下意識的伸出手,緊握在了一起,看著他身邊造型各異且精致、柔美的銀飾品真難以想象這些東西會出自這雙粗造的大手。為了讓他輕松自然一點,我沒有用記錄本,就象平常拉家長、嘮嗑似的向他進行了解。在這個過程中使我了解到了有關彝族銀飾品的許多、許多……。
一九五八年九月勒古阿合出生在涼山布抪縣一個世代銀匠之家,雖出生工匠名門,但由于社會形態所致家境貧寒,只讀了不到兩年的書便輟學,跟隨父親學習銀器和銀飾品打造,這也算是子承父業吧!學藝幾年后,于一九七九年光榮應征入伍。在部隊時深得連隊領導賞識,但終因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二十歲時退伍還鄉。還鄉后他完全可以用從部隊所學的知識來從新選擇事業并做出一番成就,可他是家中獨子,銀匠這個行業又是家族祖傳事業,為了一個“孝”了,他無從選擇,只能繼續從事銀匠生涯。由于他從小天資聰明靈俐,雖當兵丟了幾年手藝,回來后打造起來還是得心應手。
當我問到他會打造的種類時,他自豪的對我說:銀器如酒具、餐具他都能打造,只是打造得不多,因為象這類銀器屬奢侈品,能用的人不多,普極度不廣,而銀飾品打的就多了,他邊說邊從身邊一個不起眼的柜子里拿出他打造好的各類銀飾品并詳細向我講解其意,其中有由銀泡組成圖案鑲在一塊長方形的紅羊絨布上的領飾,有由銀泡為形體,上面壓制各種紋絡,并加上鏤切雕紋的銀扣,大小各異,非常富麗華貴。彝族認為銀泡代表星星和月亮,象征光明和幸福生活。因此在許多打造和雕刻藝術上都用。有精雕細膩,繪制自然大方、華貴別致創意獨特,具有個性又顯高貴的銀手鐲。有鑲嵌紅、綠、藍瑪瑙的鏤空托珠銀戒指。有用銀鏈連重疊連環而成的麥穗耳墜和由小銀環串連而成并吊著星星月亮似樣的耳環。這些耳環在彝族男(彝族男青年有戴耳環的習俗,但只戴一只,一般在左耳)女青年肩際、擺動、搖曳,美不勝收。
涼山彝族最為名貴的是姑娘出嫁時用的(曲乃嘎)胸飾和“窩嘎”背飾。而金陽彝族較注重胸飾。這種胸飾長約二至三尺,一般重量要在四至五斤,由八小件或六小件獨立的飾品件組合而成,用環狀的小銀圏連節各小件而成。在人體前胸的正中央是半圓形的主體,象征著月亮。半月形的立體飾件上雕刻著彝族同胞自古以來崇尚的人文自然代表。如:日、月、水、火、瓜果、農作物等,形成別具一格的“吉祥寶典”,從中已不難看出彝族人民在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實寫照。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