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畫師喇比瑪作品充滿童趣
走進摩梭人聚居的鹽源縣瀘沽湖鎮,就像走入一處藝術世界,因為摩梭人的家家戶戶屋里總有許多的畫,其中唐卡畫為多,主要反映宗教的內容。然而,記者看見有一些繪畫形式相同,但內容充滿情趣,甚至有童趣味,像一陣清風撲面。比如在告木翁機家,記者看見他的屋里掛了一幅很大的畫,畫上有一只牦牛,野性十足,有一種力量的張力,與端端正正的唐卡畫完全不同,讓人耳目一新。當地人說,這些畫是一個年紀很輕的青年畫師喇比瑪畫的。當地的老喇嘛楊松弄說到這個青年,贊嘆不已:“我非常佩服這個娃兒,也沒有跟人學過,卻畫得好得很!”
在瀘沽湖鎮多舍村七組,記者終于見到這個20歲的小伙子。他原來是一個小喇嘛,穿著紅色的喇嘛服。
院子的上方是他家的經堂,經堂是他作品的展覽室,在那摩梭人神圣的地方,宗教題材內容的畫最多,有許多菩薩像,但也花草鳥獸等閑情逸致的畫兒。宗教題材的莊重,其他的題材很活潑。最記得的有一幅畫,那是一個曼妙無比的世界,有花有果。大象背上有一只猴子,猴子身上有一只兔子,兔子身上有一只錦雞,像雜技表演一樣的,一串串地重疊而上。大象的鼻子能摘桃子,猴子的雙手也各握有桃,只有兔子和錦雞沒有摘桃子,不過他們站在離桃子最近的地方,想必桃子的芬芳聞得最多。這種畫充滿了想象力,趣味性很強,而且還顯得天真爛漫的,在我的眼里有一種童趣。盡管繪畫方式與他的唐卡畫相同,但其活潑跳動與莊重嚴肅的唐卡畫迥異。
常言道,畫如其人,從畫里我們就能瞧見喇比瑪的這個人。他的奶奶喇友珍告訴記者:“他以前到處畫,吃的不想,玩的不想,就是喜歡畫畫,經常拿根棍子在地上畫。”媽媽喇甲初說:“他只要有一元錢,都會買白紙畫畫。”幼時的喇比瑪在這樣的精神世界里快樂著。眼睛看見的鳥兒要畫,野獸要畫。因為當地信仰喇嘛教,他從小接觸宗教題材的畫,菩薩也是他畫的一個重要的題材,七八歲成為了喇嘛后,宗教題材更是他的表現題材。
他說:“我一年有300天都在畫。”11歲那年他幫鄰居畫,讓鄰居對他另眼相看。第一次為人畫了五六天,掙了三四十元。喇比瑪曾拜了一個畫師,但時間很短,他懂得了什么是唐卡畫,不久便獨立畫唐卡畫,畫風與他人包括師傅都不同。雖然年紀不大,可現在他已有了三四個徒弟。現在他的名氣在瀘沽湖畔很大,許多人都找他畫,在瀘沽湖鎮他畫過一百多戶人家,他還應邀集到云南省麗江去畫過。他的畫一般是每平方一百元,如果算工日,管吃管住每天十幾元至二十幾元不等,他畫畫年收入約兩三千元,此收入成為他家的重要經濟來源。
他所在的家是有12人的母系大家庭,他在這樣的家庭里快快樂樂的生活著。奶奶愛著他,他還有三個媽媽愛著他,三個媽媽是母親和兩個姨媽的統稱,她們都不分親疏地愛他。這些長輩都非常支持他畫畫。他畫畫時,如果有空,七八歲的表妹會端著盛水瓢站在旁邊,讓他稀釋顏色,兄妹倆配合很是默契。沒有畫的時候,喇比瑪就會與小妹玩。在這樣的家庭中,他顯得無比的快樂,因而他的畫兒總是積極向上,他的畫里寫著“幸福”。這又讓我想起了先前看見的那幅牦牛畫,那牦牛肯定是天下最快樂的,就像喇比瑪。
他沒有太多的師承,沒有經院那種刻板內容與形式的繪畫,他更多的是通過眼睛對世界的觀察,通過大腦對世界的認識,然后用筆表現心中的東西,因此,他的畫與其他的摩梭畫師不同,沒有那么多的框框,無拘無束,個性彰顯,所以他的畫兒活潑而可愛,許多摩梭人都喜歡他的畫。
現在,他感受到沒有上過學的痛苦,20歲了,看見別人上學,他還想讀書。他悄悄地告訴記者:“我想到美術學院深造。”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