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之鄉--喜德
喜德概況在康滇古陸北段,大涼山與小相嶺之間,蜿蜒曲折的安寧河上游,孫水河、東河、西河、熱水河、尼波河沿岸,有眾多村寨分布在崇山峻嶺,溝谷河壩之中,這就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
喜德縣城新貌成昆鐵路橫貫縣境83公里喜德,彝語稱“喜德拉達”,意指制造鎧甲的地方。全縣幅員2207.44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169個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139593人,其中彝族占85.3%。縣城位于海拔1843米的孫水河畔,成昆鐵路縱貫縣境83公里,設有10個火車站。
成昆鐵路橫貫縣境登相營古堡城墻早在新石器時代,喜德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遺址、大石墓、漢墓群的出土,為祖國古代燦爛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頁;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靈關古道,曾留下許多文人騷客的蹤跡;司馬相如曾經此道進入涼山,察訪風土人情;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率十萬大軍經此道北上大渡河,慘遭失敗,全軍覆沒;一代梟雄鄧秀廷借此道稱霸一方、威風一時;1935年5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左權、劉亞樓率先遣部隊路經此道北上抗日,留下“回彝起來成立自己的政府”的宣傳標語。
登向營古堡城墻喜德風景優美,縣境內有奇峰異嶺相銜、冰斗湖泊相接的小相嶺風光;有“縱使晴朗無雨色,入林深處亦沾花”的黑老林峽谷和瓦爾瀑布景區;有蒼松翠柏、碧濤萬傾、四季常綠,被譽為“創世壯舉”的東西河飛播林區;有傳說中瑪果仙女與峨公仙子私奔殉情的則約仙人洞。曾是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一戰的胡宗南殘部負隅頑抗之地則莫溶洞,規模宏大、洞中套洞,生象萬千;神秘莫測的拉克公母魚洞河,洞深見水,但聞水轟鳴的則約響水洞,低礦化、重碳酸、硫酸鹽、鈣鎂型,被古人贊為“云樹簫疏透夕陽,溫泉出峽自流香”的公塘子溫泉等自然風光;還有建于明代,成為古南方絲綢之路重要驛站,至今仍可領略當年的熱鬧繁華的登相營古堡;古濮人留下來的五合大石墓群,孫水河左岸二級臺地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跡;可謂“幽幽一古道,執筆兩司馬,揮扇一諸葛,執戈蜀國軍”的靈關古道“孔明鳥道”段等名勝古跡……可登攀、可攬勝、可探幽,可覓古,可游玩、可避暑。
小相嶺主峰喜德景點喜德大石墓彝語稱“濮蘇烏烏依”,大石墓碑共42座,分別位于孫水河流域的冕山、拉克和光明等鄉鎮境內,現存22座。墓石長6—8米,寬0.8—1.2米,左右和后壁豎立長方形大石,墓底用碎石或沙土墊平,頂部覆蓋巨石,前有一米寬的墓門,墓門用碎石封閉,墓前有一塊大石作墓標。意指“濮蘇烏烏”即濮人留下的大房子。相傳彝族先民進入涼山地區前,“濮蘇烏烏”早就在這里居住,后來彝族先民奪取了他們的地盤,從此,他們或遷移,或與其他民族融合。
靈關古道喜德大石墓新石器遺址均在孫水河左岸二級臺地上,現發現的有光明鎮瓦木村和拉克鄉四合村,兩處遺址出土的器物,據專家鑒定,屬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主要有勞作、生活和狩獵工具等。
新石器古邛濮五合大石墓靈關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道,在我縣境內的路段,北起小相嶺山脊(萬壽宮),經九盤營、登相營、深溝、冕山、新橋與冕寧縣鐵廠鄉交界,長35公里,民間稱之為“孔明鳥道”又稱牦牛道和西驛道,后因置清溪關而改名為清溪古道,共設驛站六處,旅店數十家。西漢以來,該棧道為南方軍事、商旅主道,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馬相如出使西夷,軍旅至此,強制民工,維路是修。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靈關古道全線暢通。蜀漢建興三年(252年)諸葛亮南征,路經此道,感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為便于行軍和糧秣運輸對靈關古道作了整治和維修,使之更暢通,后人為紀念他,將靈山改為相公嶺,故此道又名為“孔明鳥道”。為加強邊防兵役,開拓疆域,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置清溪關,此道更名為清溪道。明代嘉靖18年(1539年)為順應軍、商運輸朝廷飭令所轄部屬,采用繞道和架橋等措施,修補了該道。唐代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撰寫的《邛山來關修路記》,元代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游記》,明代余承勛所著《修復越西東路記》和《寰宇記》、《鄧雋野錄》等史料都記載了歷屆資修路概況和沿途豎的石碑及修蓋的廟宇等。現在,沿古道修建了四級標美公路,沿路而上古道依稀,殘缺之中仍見昔日的輝煌。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