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彝族漆器 想跟著“走廊”回家鄉
在彝族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中,漆器工藝是一朵奇葩,精湛技藝及工匠絕妙的構思,躍然于漆器上,流傳至今。11月15日,在位于涼山州喜德縣的犇馳彝族漆器有限公司車間內,幾位當地老鄉還在對一批彝族漆器餐具進行上色,他們正在趕制一批訂單,銷往云南麗江。該公司2012年創辦,今年量產8000套、產值200萬,不過主要的市場在涼山以外。隨著“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的啟動,該企業希望依托“走廊”優勢,將來源于彝族漆器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旅游產品再走回自己的家鄉。
目前,除彝族民間漆器匠人以全套手工制作傳統漆器外,喜德、昭覺、西昌等縣市也建有初具規模的漆器工藝廠,從事旅游商品漆器的生產和銷售。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采用機械制胎和手工漆繪,開始了批量生產,打開了銷售市場,使彝族漆器進入了全國工藝美術產品和旅游產品的陣營,獲得了國家認證的旅游產品標志,并遠銷日本、美國、德國、挪威等國。
據犇馳彝族漆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軍介紹,該公司創立初期主要進軍禮品市場,生產的都是制作工期長,圖案復雜的產品。2014年,公司開始轉型,從禮品市場轉型主攻文化旅游產品市場。旅游產品更注意實用性,攜帶方便,不僅僅是擺設,更多的產品能在人們生活中用得上。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這里除了有傳統的餐具、杯具之外,還有紙巾盒、煙灰缸、首飾盒、牙簽盒等款式。為了滿足這些款式也要上也要充分體現彝族漆器工藝的民族特色,曾軍也請了喜德縣兩位傳承人在車間設計、傳授和質量把關。訂單多的時候,工廠要臨時多招幾十位學徒,這也為當地百姓就業多了一條路子。“我們主要市場在西昌和麗江,我們尋找的游客多、消費能力強的地區。”曾軍告訴記者,“隨著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項目的啟動,涼山的文化旅游項目都會有很大幅度提升,隨著來涼山的人越來越多,能給轉型后的彝族漆器更多銷路。我就是希望我們喜德縣自己的產品,能夠順著‘走廊’回到家鄉。”
彝族漆器需要犇馳這樣的企業來量產和推廣,也需要傳承人自己的堅守和傳承。吉伍巫且是喜德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彝族漆器制作工藝已經在他們家族傳承了1600多年。吉伍巫且告訴記者,他創辦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藝廠年產值在100萬左右,由于制作周期長、工藝比較繁瑣,他們訂單接得不多,上個月有一個總量20萬的訂單他在仔細思量之下也選擇了拒絕。“我還是希望從我手里出去的每一件漆器都是能代表我們彝族漆器的,我們廠只有12個人,如果訂單大了,我們不敢保證質量,不如不接。”正是因為吉伍巫且這種精益求精的追求,他的漆器已經遠銷全球19個國家在美國、日本等國非常受歡迎。吉伍巫且說:“我們不需要超大訂單,只需要穩定訂單,就能維持并逐步擴大廠里的生產規模,多點人來學習這個技術,又能解決就業,又能傳承手藝。”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