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彝區34年 屏山有個“曾彝胞”——記屏山縣屏邊彝族鄉衛生
“曾彝包”正在給患者看病(屏山縣衛生局供圖) 中國彝族網 他堅守衛生院長達34年,肩負8000多名山區群眾醫 ...
堅守彝區34年 屏山有個“曾彝胞”
——記屏山縣屏邊彝族鄉衛生院院長曾藝屏張忠銀 曹鵬“曾彝包”正在給患者看病(屏山縣衛生局供圖)“曾彝包”正在給患者看病(屏山縣衛生局供圖)中國彝族網他堅守衛生院長達34年,肩負8000多名山區群眾醫療服務的重擔;他不能離院,因為少了他,衛生院就無法運轉;他不是彝族,但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曾彝胞”。
他的名字叫曾藝屏,是屏山縣屏邊彝族鄉衛生院院長。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為了群眾他選擇了堅守屏山縣屏邊彝族鄉地處雷波、馬邊、屏山三縣交界處,是屏山縣最偏遠的鄉鎮。因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這里的衛生院醫務人員一直面臨“環境差、待遇低、招不來、留不住”的困境,僅有院長曾藝屏一人具備執業資格,而他已經在這里堅守了34年。
1980年6月,曾藝屏來到屏邊彝族鄉衛生院。當時的衛生院有10來個人,但能夠看病的只有2名中醫師。由于屏邊彝族鄉地處貧困山區,道路崎嶇,大多數自然村交通不便,村民們缺醫少藥情況非常嚴重。
“屏邊太需要醫生了。”經過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晚,曾藝屏暗自下定決心,要在屏邊干出一番事業。對醫學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態度促使曾藝屏不斷進步。因表現優異,曾藝屏獲得了到屏山衛生學校中西醫結合班進修學習的機會,他十分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學得也非常扎實。
回到醫院后,他經常虛心向有經驗的老醫生請教,潛心研究治病救人的方法,醫術不斷提高,逐漸成為醫院的頂梁柱。1989年8月,通過民主推薦,曾藝屏成為了屏邊彝族鄉衛生院院長。
為了病人他長期“缺席”縣里的會議因為屏邊條件差,待遇低,生活環境艱苦,醫護人員陸續調走或辭職,到1998年,就只剩下曾藝屏一名執業醫師,一個人要承擔好幾個工作崗位。不能生病,不能請假,因為少了他,衛生院就無法運轉。
曾藝屏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7點半就來到衛生院。平均每天看20個病人,高峰時有50多個。“這可不像大醫院,什么事都得自己來。”他說,病人多的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有時,病人早上五六點就來看病,半夜,還有家長抱孩子在宿舍外急切敲門。
從屏邊彝族鄉到屏山縣城有150公里,需坐車、坐船,最快也需要近4個小時才能到達。縣里開會,他基本都沒有參加過。他說:“去一趟縣城的時間太長了。屏邊就我一個醫生,如果出現了急診病人怎么辦?病人為大,我不能去開會。”
身兼數職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