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代詩文理論的精粹之作
0.jpg日前,由貴州省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編撰,貴州民族大學王子堯教授譯著的彝文文獻經典系列·詩文論篇《諾素咪谷則》正式出版發行。該書分上下冊,近900頁,精選了哎哺時期到明清期間的彝族先賢關于詩歌的一些經典論述,是一部彝族古代詩文理論的精粹之作,它為我們研究了解中國彝族文化發展史,特別是研究彝族古代詩學理論體系提供了珍貴資料。
入選古籍經典出版項目《諾素咪谷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文庫》子項目《彝族古代及當代文藝理論》古代部分”,該書的內容是從大量的彝文古籍文獻資料中遴選精譯出來的,部分譯文篇章還曾被相關權威專家人士賈芝、劉錫誠、劉魁立等專家譽為“民族文化天空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他們認為“《諾素咪谷則》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實貌性和信息量。它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古籍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方面,無疑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隨著彝族民間藏書的不斷搜集、發掘,彝文文獻的精華逐步問世,彝文古籍整理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我省彝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貴州作為彝文文獻最集中的、最豐富的省份,整理、翻譯、出版專業性、系統性較強的彝文古籍的條件、時機已經成熟。為此,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從文獻學的廣義角度出發,策劃了《彝文文獻經典系列》這套書,內容包括法律、律法、農事、教育、軍事、地理、哲學、詩文等方面,并以彝文原著精選經編、注音、意譯對照,文尾注釋的體例出版。這套書的出版,正如該書“前言”所說的:“這是近三十年彝文古籍整理、出版經驗與教訓后的一次嘗試,以期在專業性、系統性上有所突破,并爭取在國家‘二十五’、‘十三五’期間完成。這套書的整理、翻譯、出版,應有助于填補彝族古代文明史的空白,豐富中華文化寶庫、、,揭開中國西南彝族歷史文化的許多不解之謎。”
展現深邃的詩文理論詩歌是彝族古代文學的主要形式,古籍中的詩論必然就反映出了彝族對此文體的種種基本觀點。諸如彝族古代文學的性質、作用及特點;彝族古代文學作品的構成;彝族古代作家與創作的美學原則等等。在研究彝族古代文學的理論方面,新疆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佑夫等有關專家已多次在《民族文學研究》期刊上發表文章,在對中國少數民族古代文論研究進行回顧與展望時,他說:“彝族古代文藝理論的研究已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震動,是值得我們大家去認真研究的一項主題。”
從已發掘、整理出版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古歌》、《貴州彝族咪谷叢書》、《彝族詩文論》等彝文古籍中可看出,彝族古代詩歌的繁榮程度及完善的詩歌理論體系。譯者真實地把翻譯古籍原著中所選的詩例名篇都進行全面的精選意譯,使讀者亦賞亦析,讓所有閱讀者都能全新領略到彝族古籍中所代表的歷史上處于鼎盛時期的古代彝族文學豐碑,從而較為全面的構建彝族古代詩學的理論體系,是本書的初衷。
更為重要的是,該書深刻闡述了彝族詩歌的創作要領和詩者的為文之道,如古代彝族女詩人阿買妮在《彝語詩律論》中這樣寫到:詩文代代傳,代各有特色,評詩重文采,寫詩義要深;詩義若淺露,請文不相生。詩文各有類,非可隨意分。詩我寫不好,來者自品評。……韻有韻的聲,聲有聲的韻,要論聲的韻,韻有多少呀!要談韻的聲,聲韻多少呢?聲韻如不分,詩文不成體。如要寫詩文,須得懂聲韻……文章講音美,詩貴有韻骨,無骨不成詩,無音不成文。上下須相扣,頭尾緊相押,詩骨要相應。文采看作者,筆力靠學時。世紀問諸事物,事物知多少,詩歌來體現,知多文豐富,學廣出美詩……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看出這部《諾素咪谷則》是從彝族古代“羊皮檔案”(彝文古籍)中精選整理、翻譯出來的,有28個篇章,原文約兩萬四千余行,彝文、音標、意譯總計約為五萬二千余行。從其成書的年代及時間跨度上看,這些古籍內容上始于哎哺時期,中起魏晉,下迄明清時期;從精選古籍的表現形式上看,全書均是以五言的詩句構成,其內容涵蓋了彝族古代文藝理論的起源,文藝社會功能和創作過程,文藝作品的表現形式和題材的選取以及創作者的品德修養等。另外還有天文歷法理論、哎哺八卦理論、人文科學理論、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等一系列重大的彝族古代文藝理論問題。這部古代典籍論著,不僅給人們研究彝族古代文學提供了一把鑰匙,而且也將為人們研究彝族古代美學、思維科學到等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精選詩篇精心編排《諾素咪谷則》全部采用文庫中的經典部分,精選精譯,并用精當的科學理論去深化每一個章節的思想主題,每篇精選譯文的后面都有附記,以便于研究者們考證查對。這部古籍全面地展示了彝族的古代文藝理論,它既是一部古代彝族詩歌理論典籍的集粹,又是一部對古代彝族詩文例賞析的精選文集。在我國民族古籍中,如此形式新穎論證奇特的古代文論實不多見。古老的彝族先民,早已涉足到了文學的領地,并經歷了發展、成熟、鼎盛的過程,為我們留下了這筆珍貴的古老文化遺產,其意義非同尋常。這些精選古籍文學觀點都有其全面性和系統性,具有質樸之美。這種美,無不體現于它的一些獨特的古代美學原則。
從所選的28篇詩文中可看出編譯者的用心,既有《論歷史和詩的寫作》、《論詩的寫作》、《經書的寫法》。也有《詩歌的起源》、《詩歌的韻連》、《詩歌句相扣》等等。全面地論述了彝族五言詩歌的韻律扣、彝族文化的十要素、彝族史詩的抒情特色以及彝族詩歌的藝術價值等。編者在精選彝族典籍譯論的過程中,將不囿于對原著譯文理論觀點的單調研究譯述,而是在認真對照譯介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詩句的對稱美和音律美,以便于讀者對古代彝族詩歌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例如:在論述彝族五言詩歌的韻律扣中,提出了古代彝族詩歌語言追求音樂美——韻律扣。這種韻又可分為四十七韻,四十七韻讓詩歌變得更能傳情達意,起到了影響、感染、教育人的作用。而詩的十要素則將分別用譯文對照論述彝詩的主骨、主根、詩架、詩連、詩音、詩思、詩色、詩影等方面的理論觀點。在論及彝族史詩的抒情特色時,著重強調了記事和抒情并非完全分離,史詩古籍內容記事可借助情感,而情感也可寓于記事之中的道理,論證充分肯定了有史可依的十余位彝族古代文論家所提出的很有見地的論點。另外這部古籍還將研究的視覺伸向“論詩歌與寫作的關系”、“論詩歌在民眾中的推動力”、“論詩歌的積極社會功用”。把這些古籍中詩的內容進行解釋、整理是一種極有理論與實踐意義的。其次是這一部彝族詩文論譯著,它將會使彝族古代文論的原音重現,使讀者有據可依,有典可查,并在具有雄厚的原文論證的基礎上,對前面古籍詩中的譯文內容論點都進行了綜述,如:彝族古代詩文化的特點、社會功能、美學原則、哲學理念、婚姻始源等。
體現鮮明的民族特色《諾素咪谷則》所選取的詩例文辭優美,朗朗上口,內容豐富多彩,能感人心扉,意味悠長,具有彝族古代詩歌的代表性。如彝族詩人布塔厄籌在《論詩的寫作》一文中這樣寫道:彝語源流長,出口可成章。文中發空論,君命不褒獎,臣令不贊揚,事教不稱賞。所有著書者,心里怎么想,筆下來表現,這樣照做了,那樣才完美。……古時奢哲說,寫史理大根,有根就明詳。又有先大師,布獨布舉他,也是這樣講:理根理主根,枝節且莫忙,祭師祖先祭長。所有寫史人,若不抓根本,小事難弄清;理出大根來,小者自然明……該書的理論部分,則著重分析論證了彝族古代詩歌創作中的幾種獨特的方法與技巧,以及對它所產生藝術感染力及時代背景等方面的全面考析。彝族詩歌是古代彝族先賢們在本民族文學創作的基礎上,根據本民族語言文字的特點,按照本民族文學欣賞習慣和文學審美的基本原則寫成的,因而彝族古代詩歌有著它那極其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詩例賞析過程中,能獲得一份心智澄明、人性純美的人生感悟。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