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十一五”期間涼山林業高歌猛進
在祖國的西南,涼山,森林蔚然成海,有著舉足輕重的森林資源儲備。
曾經,一條鐵路穿越了涼山莽蒼的大山。這片厚重土地上的蒼天巨木,在鋼軌下鋪向天邊,并隨著火車的呼嘯,連綿的森林,奔騰向遠方,奔向祖國的建設與發展。
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涼山林業,與時俱進,是呵護大自然的守護者,也是合理取用與創造綠色的財富。
一路高歌猛進。“十一五”時期,是涼山林業建設成就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五年,是林業定位最全面、亮點最突出的五年,是林業改革最深入、參與最廣泛的五年,是興林政策最密集、助農增收最顯著的五年,也是各級黨政最重視、社會最關注的五年。
回顧“十一五”,涼山林業走過了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首次召開的州委林業工作會議,對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等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明確了林業在“工業強州、生態立州、開放興州”和服務“三個加快”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林業被擺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五年來,我州林業工作者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等歷史機遇,奮力抗擊雪災、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抱團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圍繞建設生態涼山這一崇高使命,銳意進取,攻堅破難。
據統計,在2006年-2010年,各級財政投入林業項目資金累計達40.98億元,常年有效管護森林4272萬畝,完成營造林496.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活立木總蓄積達2.63億立方米,林業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達1433.72億元;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基本完成,森林防火連續28年控災1%。以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全面達標;2010年全州實現林業總產值49.9億元,其中中央、省投資36.1億元,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收入達760元。
這五年,涼山林業,為維護生態安全、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十二五”林業發展的再次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1】重點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涼山州地處四川西南部,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我州率先在全國啟動了天保工程,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全州林業工作由以木材生產為主轉為生態建設為主。
2010年,是天保工程開展的第十二個年頭,天然林經過12年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涼山林業實現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十一五”期間,全州天然林保護工程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117.74萬畝、封山育林195.22萬畝,4272萬畝森林得到常年有效管護。
在天保工程實施的第二年,涼山退耕還林工程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按照“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退耕還林深受基層干部群眾的歡迎,被廣大干部群眾稱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十一五”期間,涼山退耕還林工程完成退耕還林2.13萬畝、配套荒山造林18.1萬畝、封山育林14.3萬畝;常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63.51萬畝,實施補植補造33萬畝,后續產業專項建設項目按計劃全面完成。
涼山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作為“六大林業工程”之一,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歷來頗受重視。“十一五”期間,涼山新建了木里恰郎多吉、巴丁拉姆2個州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分別為58.6萬畝、31.6萬畝,并完成美姑大風頂、冕寧冶勒、甘洛馬鞍山、越西申果莊、雷波麻咪澤、金陽百草坡、木里鴨嘴等自然保護區3個管理處、22個保護站的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啟動了鹽源瀘沽湖、布拖樂安濕地保護區一期工程建設。同時,完成保護區及周邊區域碳匯項目造林4500畝、微水電120個、節材灶420口,截至目前,全州自然保護區為12個,總面積達500.7萬畝,占全州國土面積的8.59%。
【關鍵詞2】城鄉綠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彝鄉水韻林城,五彩休閑西昌。2006年以來,西昌市憑借“一辦三創”成果,再一次將全市65萬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標直指——國家級森林城市。創建5年間,在優勢資源的基礎上,西昌舉全市之力,“政府主導、規劃龍頭、兩創聯動、城鄉互動、捆綁投入、項目推進、點面覆蓋、民眾參與”的思路,力爭兩年完成創建工作,傾力打造西部水城、五彩西昌、生態西昌……經國家綜合考察組評估,38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2010年4月27日,西昌成為全國第二個、四川省首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縣級城市。
西昌“創森”的5年,正是涼山全域城鄉綠化全面推進的五年。
在“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如火如荼開展之時,涼山將綠化深入到城市與鄉村,以此推進生態環境全面進步。“十一五”期間涼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德昌、冕寧、會理縣創建為省級綠化模范縣,西昌市大德村和金陽縣油房村創建為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州創建全國綠色小康戶24戶、省級綠化模范單位10個、省級綠化模范村15個。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州累計完成道路綠化1700余公里、河流綠化600余公里,建城區綠化25545畝、公園(森林休閑區)綠化14個,全民義務植樹8393萬株;邛海及西昌城區周邊植被恢復工程完成坡耕地造林21361畝、荒山造林11795畝、封山育林59515畝、林下種草17697畝、補植補造943畝、生態移民144戶、零星植樹20余萬株。
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州森林生態系統年減少土壤侵蝕量1947.74萬噸,年涵養水源量94.87億噸,年固定碳量1006.71萬噸,年釋放氧氣2085.27萬噸,年凈化空氣污染物8292.70萬噸。全州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保育土壤、涵養水源、固碳制氧、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游憩和城鎮林木節能減排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總計1433.72億元,占全省的9.69%。
十二五:涼山林業加快發展“十二五”機遇:
——應對氣候變暖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一個意見、兩個規劃”的發展機遇;“十二五”發展的總體思路:
堅持生態立州、產業興州的林業發展戰略,按照“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和“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統籌城鄉,全域發展。以興林富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林業重點工程推動林業生態建設,以品牌建設促進林業產業升級,以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林區民生,以保障能力建設增大林業發展后勁,以林業改革增強林業發展活力,努力實現由維護生態安全向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由傳統數量林業向現代效益林業轉變、由森林資源大州向林業經濟強州跨越,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新涼山。
“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
到2015年,全州森林覆蓋率達到47%,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3.0億立方米;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達到1600億元,森林生態及濕地系統固定碳量累計達到1.8億噸,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城鄉綠化覆蓋率達到65%,城鎮人均綠地面積8平方米,人居和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產值和收入兩個翻番,即:林業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從林業獲得的年收入達到1500元以上。
“十二五”林業發展的總體布局:
依據自然資源、生態定位、經濟社會等區域差異,“十二五”時期,我州林業被劃分為三大發展區域:
——中部安寧河流域現代林業發展區,范圍包括西昌市、冕寧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喜德縣,該區域將以將設西昌現代生態田園城市為重點,打造城鄉綠化一體化示范區。中南部安寧河流域受惠于《安寧河谷地區規劃》,將率先發展;——東、北部特色林業發展區,包括東部雷波、昭覺、布拖、金陽、美姑、普格六縣以及北部甘洛、越西二縣,該區域將發展青(紅)花椒、核桃等產業為重點,建設特色經果林發展區。東北部大小涼山將得益于《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規劃》,實現跨越發展;——西部生態林業發展區,包括鹽源和木里兩縣,將以天然林資源保護為重點,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以香格里拉生態觀光旅游業、特色干果產業、森林食品開發為重點,以林養水、以水養電,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以商品林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業。西部木里藏區將得利于國家、省支持藏區政策,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回顧“十一五”,涼山林業走過了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首次召開的州委林業工作會議,對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等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明確了林業在“工業強州、生態立州、開放興州”和服務“三個加快”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林業被擺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十二五”開局2011年,林業工作將緊緊圍繞“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主題,牢牢把握全州“跳起摸高、跨越發展”的工作基調,以“六個深入推進”為工作重點,全面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確保“十二五”開好頭、起好步。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營造林80萬畝以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63.51萬畝,有效管護森林4272萬畝,森林火災損失率1%。以內,有害生物成災率3%。以內,實現林業總產值5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收入800元以上。將要重點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深入推進生態建設,不斷改善生態狀況;——深入推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林業發展活力;——深入推進森林管理,促進資源保護利用;——深入推進依法治林,維護林區和諧穩定;——深入推進能力建設,優化林業發展環境。
近期,從州林業局傳來喜訊,由瑞士諾華制藥公司出資808萬美元的川西南碳匯、社區和生物多樣性項目將在2011年至2014年期間,在我州甘洛縣、越西縣、雷波縣、美姑縣、昭覺縣造林5.8萬畝,該項目還將為當地1.8萬名村民提供培訓、就業和創收機會,促進其脫貧致富。據悉,該項目是我國至今建設規模最大,外方投資最多,同時也是四川省第二例,我州第一例森林碳匯項目。
無疑,我州林業“十二五”已經開了一個好頭。
【關鍵詞3】產業基地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楊樹、核桃、花椒,在涼山17縣市,這“三棵樹”是被老百姓最喜愛的“綠色銀行”,近些年,在涼山全域全面開花。而每個縣,還具有每個縣的特色。
2010年,金陽縣被列為全省10個林業產業強縣培育縣。截至2010年底,全縣青花椒資源達到55萬畝,核桃資源達到15萬畝的規模。
目前,會東縣已經建成了全國華山松籽第一大縣,截至2010年,全縣華山松種植面積達60余萬畝,年產值達8000余萬元。
近年來,布拖大力打造“白楊大縣”,截至2009年底,全縣白楊株數總規模已達1859萬株,全年產值800萬元。
2010年4月,越西甜櫻桃取得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越西縣甜櫻桃在四川省三個產區中成熟期最早,且是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憑借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涼山既保青山綠水、又讓農民增收巧做“樹”文章,“十一五”期間,涼山大力建設林業產業基地,林業產業長足發展。
“十一五”期間,全州新發展麻瘋樹生物質能源林29萬畝,新建楊樹、榿木、桉樹等工業原料林37.6萬畝,新建核桃、青花椒、油橄欖等特色經果林154.4萬畝,新建紫杉醇、桉葉油、松脂等林藥林化原料林27萬畝。培育了一大批林業龍頭企業,木材加工能力達30萬立方米,中纖板、指接板等產品、產量達8萬立方米;特色經濟林果年產量達6.5萬噸,其中核桃年產 3.6萬噸、青(紅)花椒1.8萬噸、板栗0.8萬噸、華山松籽0.3萬噸;林藥林化原料年產量達0.8萬噸,紫杉醇原料藥生產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生產許可。
同時,青山綠水還帶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在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靈山寺等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僅201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00萬余人次,實現年旅游收入6.3億元。
【關鍵詞4】森林保護體系完善成效顯著氣溫偏高,降水偏少,2010年,“五十年一遇”的異常氣候挑戰涼山州森林防火。“十項有效措施”、“四條防線”、“三不放過”、“兩項制度”……在長效機制的指引下,涼山10萬人嚴防死守,經受住了異常氣候的挑戰,守住了莽莽青山。
同樣是在2010年,被稱為“松樹癌癥”的松材線蟲病在云南省及我省雅安市雨城爆發,對我州形成兩面包圍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面對嚴峻形勢,涼山加強了檢疫檢查和監測預警,構筑起了堅實的防線。
2010年7月,德昌森林公安接到群眾舉報,在偏遠的深山中有人偷運木材……隨后,省、州、縣森林公安協調配合,通過在西昌、樂山、成都、重慶、福建等地調查取證和布控,到當年破獲一跨省作案盜竊紅豆杉案件。
這是涼山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中的幾個實例。
在“十一五”期間,涼山進一步加強了森林資源管理、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三防”體系建設,完成了全州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界定公益林4434萬畝、商品林1554萬畝,為森林分類經營和分類施策奠定了基礎。完成“十二五”年森林采伐限額編制,為“十二五”森林采伐提供了依據,審核上報建設項目征占用林地346件,涉及林地面積9.46萬畝,林地征占用實現規范有序管理。
森林防火火情監測瞭望系統、林火信息與指揮系統、撲火機具及基礎設施等得到完善,森林防火連續28年控災在1%。以內,2010年首次實現了“三個”確保的目標。
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覆蓋率達100%,實施有效防治面積386.76萬畝、防治率為100%,林產品產地和調運檢疫率達100%,未發生有害生物成災現象。
“十一五”,我州理順了森林公安管理體制,組建管理機構48個、核定編制325人,受理各類涉林案件8027起、查處7908起,查處率達98.5%,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7101.83萬元。目前,我州森林公安人均擔負著30萬畝森林資源的保護任務。
【關鍵詞5】林業改革增強發展活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被稱為中國“第三次土改”,是“十一五”期間林業工作的重頭戲,也是挖掘林業發展潛力、激活林業發展活力的有效手段。
改革的意義在于更好地發展,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群眾謀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戰略舉措,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現代林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林改目標,改變了由于“指山為界”、證地不符等情況,徹底解決產權不明晰、經營機制不靈活、權責利不統一等制約林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為現代林業發展掃清道路。
我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于2007年10月啟動,“明晰產權、確權到戶”為主體改革任務,積極推進集體林權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林木采伐管理、林地林木流轉、林權抵押貸款、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性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制度,促進全州集體林業良性發展,16個縣市基本完成了以明晰產權為主的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2010年年底,經省級驗收評定為優秀。
林改期間,涼山確權面積達2217.33萬畝,占集體林面積的95.1%;頒發林權證57.13萬本、股權證55.25萬本,發證率分別達到99%和95.1%,受益農戶達到80.14萬戶。木里縣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報經州人民政府批準,正在抓緊實施中。“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調動了廣大林農造林護林積極性,增強了林業發展的活力。
為了積極穩妥推進州屬林業企業改革,我州全面完成木里、雷波、涼北林業局和川林五處四戶重點森工企業原辦學校2所56人、醫院4所100人的剝離工作和森林公安(含長江造林局)169人平穩移交地方工作,有效減輕了企業辦社會的負擔。
【關鍵詞6】林業科技推廣逐步加強為貫徹落實“林業科技成果富民行動”的總體工作思路,我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林業綜合生產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整合科技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為著力點,11月底圓滿完成了省林業廳下達的林業科技成果富民行動任務。全州開展了林業科技示范面積園區建設,推廣核桃、油橄欖、香菇、花椒、板栗、速生工業原料林樹種栽植等新技術,樹立起了科技示范戶,并大量培訓林農。
“十一五”期間,我州圍繞林業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實施科技興林、人才強林戰略,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推廣、人才培訓等工作,成效斐然。5年間,鑒定(驗收)科技項目28項,獲得省、州科技進步三等獎以上項目21項;審定1個、認定4個林木品種,制定了金陽青花椒、會東松籽、核桃、直干桉等10項林業地方標準;《金沙江干熱河谷困難地帶新銀合歡造林技術》、《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經營技術研究》等科研成果和核桃、油橄欖、花椒、板栗、速生工業原料林等實用技術在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建立科技示范戶5000余戶,開展科技宣傳及下鄉集中活動100余次,科技人員下鄉達1.2萬余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0萬余份;完成農村林業實用技術培訓11.4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培訓1795人次和林業職工技能培訓3347人次。
【關鍵詞7】林業惠民有效改善林區民生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是“十一五”期間涼山林業工作的著力點。
5年中,國家級公益林638.7萬畝、地方公益林8萬畝納入中央、省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獲得補償資金7377.83萬元,林權所有者得到應有的經濟補償,增加了林農收入。
林業生態建設、后續產業發展、人工商品林采伐、林業科技入戶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進,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農民從林業上獲得收入年增幅達10%以上。
退耕還林政策性補助20.5億元及時足額兌現,43.1萬退耕農戶、202萬農民直接受益。林業血防工程、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專項建設、人工商品林采伐和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國有林區棚戶區和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林業科技入戶等民生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林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業,使林農增收致富的能力不斷增強,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產品助農增收工程、庭園林業經濟發展、康復村經濟林園和農村新型能源建設等,提升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和農田牧場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加快,農業畜牧業等連年增產增收,人居及投資環境日益改善。
全州9951名在職林業職工已分流從事森林管護和生態公益林建設,10295名離退休人員納入了省、地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14958名天保工程項目單位職工全面落實了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四項保險,林業職工安居樂業。
【關鍵詞8】林業自身建設管理和服務能力提升“十一五”期間,我州加強了機構隊伍建設,森林公安進一步理順了管理體制,明確了獨立執法權限,推進了隊伍正規化建設;森林防火、林權改革、林業產業等機構得到強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教育培訓工作扎實推進。各縣市獨立設置了基層林業站,基層林業單位建設管理逐步規范。
機關黨建工作得到加強。林業系統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四好”班子創建、創先爭優等活動,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學習型機關建設,涌現了一大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黨務工作者。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深入推進,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老干、工會、學會等各方面作用有效發揮。
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林業系統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積極推進“兩大工程”執法監察,切實開展對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預防涉林職務犯罪等專項治理,林業系統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深入推進。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
曾經,一條鐵路穿越了涼山莽蒼的大山。這片厚重土地上的蒼天巨木,在鋼軌下鋪向天邊,并隨著火車的呼嘯,連綿的森林,奔騰向遠方,奔向祖國的建設與發展。
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涼山林業,與時俱進,是呵護大自然的守護者,也是合理取用與創造綠色的財富。
一路高歌猛進。“十一五”時期,是涼山林業建設成就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五年,是林業定位最全面、亮點最突出的五年,是林業改革最深入、參與最廣泛的五年,是興林政策最密集、助農增收最顯著的五年,也是各級黨政最重視、社會最關注的五年。
回顧“十一五”,涼山林業走過了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首次召開的州委林業工作會議,對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等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明確了林業在“工業強州、生態立州、開放興州”和服務“三個加快”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林業被擺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五年來,我州林業工作者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等歷史機遇,奮力抗擊雪災、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抱團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圍繞建設生態涼山這一崇高使命,銳意進取,攻堅破難。
據統計,在2006年-2010年,各級財政投入林業項目資金累計達40.98億元,常年有效管護森林4272萬畝,完成營造林496.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活立木總蓄積達2.63億立方米,林業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達1433.72億元;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基本完成,森林防火連續28年控災1%。以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全面達標;2010年全州實現林業總產值49.9億元,其中中央、省投資36.1億元,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收入達760元。
這五年,涼山林業,為維護生態安全、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十二五”林業發展的再次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1】重點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涼山州地處四川西南部,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我州率先在全國啟動了天保工程,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全州林業工作由以木材生產為主轉為生態建設為主。
2010年,是天保工程開展的第十二個年頭,天然林經過12年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涼山林業實現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十一五”期間,全州天然林保護工程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117.74萬畝、封山育林195.22萬畝,4272萬畝森林得到常年有效管護。
在天保工程實施的第二年,涼山退耕還林工程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按照“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退耕還林深受基層干部群眾的歡迎,被廣大干部群眾稱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十一五”期間,涼山退耕還林工程完成退耕還林2.13萬畝、配套荒山造林18.1萬畝、封山育林14.3萬畝;常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63.51萬畝,實施補植補造33萬畝,后續產業專項建設項目按計劃全面完成。
涼山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作為“六大林業工程”之一,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歷來頗受重視。“十一五”期間,涼山新建了木里恰郎多吉、巴丁拉姆2個州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分別為58.6萬畝、31.6萬畝,并完成美姑大風頂、冕寧冶勒、甘洛馬鞍山、越西申果莊、雷波麻咪澤、金陽百草坡、木里鴨嘴等自然保護區3個管理處、22個保護站的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啟動了鹽源瀘沽湖、布拖樂安濕地保護區一期工程建設。同時,完成保護區及周邊區域碳匯項目造林4500畝、微水電120個、節材灶420口,截至目前,全州自然保護區為12個,總面積達500.7萬畝,占全州國土面積的8.59%。
【關鍵詞2】城鄉綠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彝鄉水韻林城,五彩休閑西昌。2006年以來,西昌市憑借“一辦三創”成果,再一次將全市65萬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標直指——國家級森林城市。創建5年間,在優勢資源的基礎上,西昌舉全市之力,“政府主導、規劃龍頭、兩創聯動、城鄉互動、捆綁投入、項目推進、點面覆蓋、民眾參與”的思路,力爭兩年完成創建工作,傾力打造西部水城、五彩西昌、生態西昌……經國家綜合考察組評估,38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2010年4月27日,西昌成為全國第二個、四川省首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縣級城市。
西昌“創森”的5年,正是涼山全域城鄉綠化全面推進的五年。
在“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如火如荼開展之時,涼山將綠化深入到城市與鄉村,以此推進生態環境全面進步。“十一五”期間涼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德昌、冕寧、會理縣創建為省級綠化模范縣,西昌市大德村和金陽縣油房村創建為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州創建全國綠色小康戶24戶、省級綠化模范單位10個、省級綠化模范村15個。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州累計完成道路綠化1700余公里、河流綠化600余公里,建城區綠化25545畝、公園(森林休閑區)綠化14個,全民義務植樹8393萬株;邛海及西昌城區周邊植被恢復工程完成坡耕地造林21361畝、荒山造林11795畝、封山育林59515畝、林下種草17697畝、補植補造943畝、生態移民144戶、零星植樹20余萬株。
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州森林生態系統年減少土壤侵蝕量1947.74萬噸,年涵養水源量94.87億噸,年固定碳量1006.71萬噸,年釋放氧氣2085.27萬噸,年凈化空氣污染物8292.70萬噸。全州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保育土壤、涵養水源、固碳制氧、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游憩和城鎮林木節能減排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總計1433.72億元,占全省的9.69%。
十二五:涼山林業加快發展“十二五”機遇:
——應對氣候變暖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一個意見、兩個規劃”的發展機遇;“十二五”發展的總體思路:
堅持生態立州、產業興州的林業發展戰略,按照“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和“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統籌城鄉,全域發展。以興林富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林業重點工程推動林業生態建設,以品牌建設促進林業產業升級,以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林區民生,以保障能力建設增大林業發展后勁,以林業改革增強林業發展活力,努力實現由維護生態安全向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由傳統數量林業向現代效益林業轉變、由森林資源大州向林業經濟強州跨越,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新涼山。
“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
到2015年,全州森林覆蓋率達到47%,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3.0億立方米;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達到1600億元,森林生態及濕地系統固定碳量累計達到1.8億噸,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城鄉綠化覆蓋率達到65%,城鎮人均綠地面積8平方米,人居和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產值和收入兩個翻番,即:林業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從林業獲得的年收入達到1500元以上。
“十二五”林業發展的總體布局:
依據自然資源、生態定位、經濟社會等區域差異,“十二五”時期,我州林業被劃分為三大發展區域:
——中部安寧河流域現代林業發展區,范圍包括西昌市、冕寧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喜德縣,該區域將以將設西昌現代生態田園城市為重點,打造城鄉綠化一體化示范區。中南部安寧河流域受惠于《安寧河谷地區規劃》,將率先發展;——東、北部特色林業發展區,包括東部雷波、昭覺、布拖、金陽、美姑、普格六縣以及北部甘洛、越西二縣,該區域將發展青(紅)花椒、核桃等產業為重點,建設特色經果林發展區。東北部大小涼山將得益于《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規劃》,實現跨越發展;——西部生態林業發展區,包括鹽源和木里兩縣,將以天然林資源保護為重點,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以香格里拉生態觀光旅游業、特色干果產業、森林食品開發為重點,以林養水、以水養電,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以商品林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業。西部木里藏區將得利于國家、省支持藏區政策,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回顧“十一五”,涼山林業走過了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首次召開的州委林業工作會議,對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等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明確了林業在“工業強州、生態立州、開放興州”和服務“三個加快”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林業被擺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十二五”開局2011年,林業工作將緊緊圍繞“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主題,牢牢把握全州“跳起摸高、跨越發展”的工作基調,以“六個深入推進”為工作重點,全面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確保“十二五”開好頭、起好步。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營造林80萬畝以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63.51萬畝,有效管護森林4272萬畝,森林火災損失率1%。以內,有害生物成災率3%。以內,實現林業總產值5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收入800元以上。將要重點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深入推進生態建設,不斷改善生態狀況;——深入推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林業發展活力;——深入推進森林管理,促進資源保護利用;——深入推進依法治林,維護林區和諧穩定;——深入推進能力建設,優化林業發展環境。
近期,從州林業局傳來喜訊,由瑞士諾華制藥公司出資808萬美元的川西南碳匯、社區和生物多樣性項目將在2011年至2014年期間,在我州甘洛縣、越西縣、雷波縣、美姑縣、昭覺縣造林5.8萬畝,該項目還將為當地1.8萬名村民提供培訓、就業和創收機會,促進其脫貧致富。據悉,該項目是我國至今建設規模最大,外方投資最多,同時也是四川省第二例,我州第一例森林碳匯項目。
無疑,我州林業“十二五”已經開了一個好頭。
【關鍵詞3】產業基地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楊樹、核桃、花椒,在涼山17縣市,這“三棵樹”是被老百姓最喜愛的“綠色銀行”,近些年,在涼山全域全面開花。而每個縣,還具有每個縣的特色。
2010年,金陽縣被列為全省10個林業產業強縣培育縣。截至2010年底,全縣青花椒資源達到55萬畝,核桃資源達到15萬畝的規模。
目前,會東縣已經建成了全國華山松籽第一大縣,截至2010年,全縣華山松種植面積達60余萬畝,年產值達8000余萬元。
近年來,布拖大力打造“白楊大縣”,截至2009年底,全縣白楊株數總規模已達1859萬株,全年產值800萬元。
2010年4月,越西甜櫻桃取得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越西縣甜櫻桃在四川省三個產區中成熟期最早,且是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憑借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涼山既保青山綠水、又讓農民增收巧做“樹”文章,“十一五”期間,涼山大力建設林業產業基地,林業產業長足發展。
“十一五”期間,全州新發展麻瘋樹生物質能源林29萬畝,新建楊樹、榿木、桉樹等工業原料林37.6萬畝,新建核桃、青花椒、油橄欖等特色經果林154.4萬畝,新建紫杉醇、桉葉油、松脂等林藥林化原料林27萬畝。培育了一大批林業龍頭企業,木材加工能力達30萬立方米,中纖板、指接板等產品、產量達8萬立方米;特色經濟林果年產量達6.5萬噸,其中核桃年產 3.6萬噸、青(紅)花椒1.8萬噸、板栗0.8萬噸、華山松籽0.3萬噸;林藥林化原料年產量達0.8萬噸,紫杉醇原料藥生產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生產許可。
同時,青山綠水還帶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在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靈山寺等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僅201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00萬余人次,實現年旅游收入6.3億元。
【關鍵詞4】森林保護體系完善成效顯著氣溫偏高,降水偏少,2010年,“五十年一遇”的異常氣候挑戰涼山州森林防火。“十項有效措施”、“四條防線”、“三不放過”、“兩項制度”……在長效機制的指引下,涼山10萬人嚴防死守,經受住了異常氣候的挑戰,守住了莽莽青山。
同樣是在2010年,被稱為“松樹癌癥”的松材線蟲病在云南省及我省雅安市雨城爆發,對我州形成兩面包圍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面對嚴峻形勢,涼山加強了檢疫檢查和監測預警,構筑起了堅實的防線。
2010年7月,德昌森林公安接到群眾舉報,在偏遠的深山中有人偷運木材……隨后,省、州、縣森林公安協調配合,通過在西昌、樂山、成都、重慶、福建等地調查取證和布控,到當年破獲一跨省作案盜竊紅豆杉案件。
這是涼山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中的幾個實例。
在“十一五”期間,涼山進一步加強了森林資源管理、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三防”體系建設,完成了全州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界定公益林4434萬畝、商品林1554萬畝,為森林分類經營和分類施策奠定了基礎。完成“十二五”年森林采伐限額編制,為“十二五”森林采伐提供了依據,審核上報建設項目征占用林地346件,涉及林地面積9.46萬畝,林地征占用實現規范有序管理。
森林防火火情監測瞭望系統、林火信息與指揮系統、撲火機具及基礎設施等得到完善,森林防火連續28年控災在1%。以內,2010年首次實現了“三個”確保的目標。
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覆蓋率達100%,實施有效防治面積386.76萬畝、防治率為100%,林產品產地和調運檢疫率達100%,未發生有害生物成災現象。
“十一五”,我州理順了森林公安管理體制,組建管理機構48個、核定編制325人,受理各類涉林案件8027起、查處7908起,查處率達98.5%,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7101.83萬元。目前,我州森林公安人均擔負著30萬畝森林資源的保護任務。
【關鍵詞5】林業改革增強發展活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被稱為中國“第三次土改”,是“十一五”期間林業工作的重頭戲,也是挖掘林業發展潛力、激活林業發展活力的有效手段。
改革的意義在于更好地發展,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群眾謀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戰略舉措,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現代林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林改目標,改變了由于“指山為界”、證地不符等情況,徹底解決產權不明晰、經營機制不靈活、權責利不統一等制約林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為現代林業發展掃清道路。
我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于2007年10月啟動,“明晰產權、確權到戶”為主體改革任務,積極推進集體林權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林木采伐管理、林地林木流轉、林權抵押貸款、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性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制度,促進全州集體林業良性發展,16個縣市基本完成了以明晰產權為主的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2010年年底,經省級驗收評定為優秀。
林改期間,涼山確權面積達2217.33萬畝,占集體林面積的95.1%;頒發林權證57.13萬本、股權證55.25萬本,發證率分別達到99%和95.1%,受益農戶達到80.14萬戶。木里縣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報經州人民政府批準,正在抓緊實施中。“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調動了廣大林農造林護林積極性,增強了林業發展的活力。
為了積極穩妥推進州屬林業企業改革,我州全面完成木里、雷波、涼北林業局和川林五處四戶重點森工企業原辦學校2所56人、醫院4所100人的剝離工作和森林公安(含長江造林局)169人平穩移交地方工作,有效減輕了企業辦社會的負擔。
【關鍵詞6】林業科技推廣逐步加強為貫徹落實“林業科技成果富民行動”的總體工作思路,我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林業綜合生產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整合科技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為著力點,11月底圓滿完成了省林業廳下達的林業科技成果富民行動任務。全州開展了林業科技示范面積園區建設,推廣核桃、油橄欖、香菇、花椒、板栗、速生工業原料林樹種栽植等新技術,樹立起了科技示范戶,并大量培訓林農。
“十一五”期間,我州圍繞林業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實施科技興林、人才強林戰略,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推廣、人才培訓等工作,成效斐然。5年間,鑒定(驗收)科技項目28項,獲得省、州科技進步三等獎以上項目21項;審定1個、認定4個林木品種,制定了金陽青花椒、會東松籽、核桃、直干桉等10項林業地方標準;《金沙江干熱河谷困難地帶新銀合歡造林技術》、《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經營技術研究》等科研成果和核桃、油橄欖、花椒、板栗、速生工業原料林等實用技術在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建立科技示范戶5000余戶,開展科技宣傳及下鄉集中活動100余次,科技人員下鄉達1.2萬余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0萬余份;完成農村林業實用技術培訓11.4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培訓1795人次和林業職工技能培訓3347人次。
【關鍵詞7】林業惠民有效改善林區民生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是“十一五”期間涼山林業工作的著力點。
5年中,國家級公益林638.7萬畝、地方公益林8萬畝納入中央、省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獲得補償資金7377.83萬元,林權所有者得到應有的經濟補償,增加了林農收入。
林業生態建設、后續產業發展、人工商品林采伐、林業科技入戶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進,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農民從林業上獲得收入年增幅達10%以上。
退耕還林政策性補助20.5億元及時足額兌現,43.1萬退耕農戶、202萬農民直接受益。林業血防工程、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專項建設、人工商品林采伐和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國有林區棚戶區和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林業科技入戶等民生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林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業,使林農增收致富的能力不斷增強,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產品助農增收工程、庭園林業經濟發展、康復村經濟林園和農村新型能源建設等,提升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和農田牧場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加快,農業畜牧業等連年增產增收,人居及投資環境日益改善。
全州9951名在職林業職工已分流從事森林管護和生態公益林建設,10295名離退休人員納入了省、地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14958名天保工程項目單位職工全面落實了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四項保險,林業職工安居樂業。
【關鍵詞8】林業自身建設管理和服務能力提升“十一五”期間,我州加強了機構隊伍建設,森林公安進一步理順了管理體制,明確了獨立執法權限,推進了隊伍正規化建設;森林防火、林權改革、林業產業等機構得到強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教育培訓工作扎實推進。各縣市獨立設置了基層林業站,基層林業單位建設管理逐步規范。
機關黨建工作得到加強。林業系統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四好”班子創建、創先爭優等活動,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學習型機關建設,涌現了一大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黨務工作者。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深入推進,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老干、工會、學會等各方面作用有效發揮。
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林業系統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積極推進“兩大工程”執法監察,切實開展對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預防涉林職務犯罪等專項治理,林業系統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深入推進。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