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涼山彝族自治州2014年1-6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
關于涼山彝族自治州2014年1-6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2014年9月4日在涼山州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涼山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趙玉聰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州人民政府委托,向州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報告全州2014年1-6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請予審議。
一、2014年1-6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今年以來,全州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和州委重大決策部署,圍繞州十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分類推進、統籌發展”的工作基調,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推進全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平穩發展。
(一)經濟平穩增長。上半年,全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5.9億元、同比增長9.5%(可比價,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335.2億元、增長12.3%;第三產業增加值169.7億元、增長6.3%。農產品供給穩步增加,農業經濟穩定增長。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9億元、增長4.6%。小春糧食總產量30萬噸、增長4.2%。蔬菜(含瓜果)產量108萬噸、增長7.2%;水果產量2.7萬噸、增長8.3%。豬、牛、羊、禽等四大牲畜出欄共計1149萬頭(只)、增長3.4%。肉類總產量22萬噸、增長3.8%。工業品市場企穩,工業經濟平穩發展。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63.6億元、增長12.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1.4%。新增1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達到372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比全省平均速度高3.9個百分點。消費品市場回穩,第三產業持續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04.9億元、增長13.1%。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59.9億元、增長13.5%,農村市場實現45.1億元、增長11.7%,住宿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4億元、增長13.6%,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7.1億元、增長11.1%。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567.2萬人,實現旅游收入98.1億元。
(二)投資規模持續擴大。上半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6.1億元、增長6.3%,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525億元的目標任務。135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5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0.4%,65個續建項目完成投資237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4.9%,70個新開工項目已開工45個,開工率64.3%,完成投資117億元,占年度計劃的43.3%。成昆鐵路峨眉至米易段擴能工程納入國家年內開工建設項目,溪洛渡18臺機組、錦屏一級6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攀鋼西昌鋼釩公司冷軋、德昌志能稀土年產2000噸高精度稀土拋光粉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會理“10+10”鉛鋅冶煉等11個項目有序推進。交通大會戰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3個國省干線項目開工建設,開工率為67.6%。西香、西昭、宜攀等3條高速公路近期將在省政府2014年高速公路招商會上招標,G5高速公路瀘黃段改擴建工程已完成工可修編、選址和環評申報,年內有望開工。龍塘水庫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
(三)財政金融運行穩定。地方公共財政收入62.7億元、增長8.2%。其中稅收收入37.2億元、增長6.4%,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59.3%,財政質量進一步提高。地方公共財政累計支出156.6億元、增長24.1%。財政支出結構得到優化,“三公”經費進一步削減,一般性支出大幅壓縮,集中資金保證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實施。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完成13億元,減支3465萬元,下降2.6%。全社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322.4億元、增長4%;貸款余額615.5億元、增長6.9%;城鄉居民儲蓄余額650億元、增長3.9%。
(四)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按照國家和省部署,對州級原有373項行政審批項目進行清理、歸并、下放、取締,保留44項行政審批事項,共計減少329項,清理精簡率達88%。取締全州各類行政年檢年審,保留州本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144項。按照國家、省相關政策,及時調整和縮小核準項目范圍。對實行核準制的企業投資項目,一律簡化核準審查內容;對實行備案制的企業投資項目,一律不設置前置條件進行變相審批;對國家、省取消核準的項目,一律對應改為備案管理;對于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作為項目核準前置條件的審批手續,一律放在核準后、開工前完成。建立并聯審批“綠色通道”,實現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并聯審批,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州本級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按時辦結率達100%。
(五)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區域合作的局面得到鞏固和拓展。成涼、攀涼、川滇黔12市州等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積極參加“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友好合作涼山行”等招商引資活動,全州履約招商引資項目175個,累計到位州外資金232.9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7.6%。組織30余家企業參與“萬企出國門”、“川貨全國行”、“惠民購物全川行動”等三大市場拓展活動,提升“大涼山”農特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上半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626萬美元,辦理出口退稅1375萬元。
(六)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0元、增長9.2%,農民現金收入達到3770元、增長14%。居民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653元、增長12.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95元、增長30.2%。上半年全州共納入低保對象65.9萬人,發放低保金4.1億元,提高10.7%;城鄉月人均救助水平分別達197.2元和91.1元,分別提高6.2%和10.6%。城鄉醫療救助困難群眾65.1萬人次,發放救助金7802萬元。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1.8%。
(七)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進,《西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已獲省政府同意批準實施,《美姑縣城市總體規劃》已經省住建廳審查并通過,昭覺、金陽、會理三縣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報告已經省住建廳評審通過。上半年新增城鎮建成區面積約1.7平方公里。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19572套;棚戶區改造開工15152套;彝家新寨農村危房改造開工14234戶。爭創省級45個“美麗鄉村”示范村莊,打造地域、民族特色村莊25個,進行舊危房改造4038戶,新村建設51萬平方米。城市道路總長達575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6.5%,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48.7%。
(八)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成功申報節能節水項目12個,總投資5.2億元,項目投產后每年將節能4.7萬噸標準煤,節水602.6萬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硫8035.7噸,減排煙塵4217.8噸。城市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快,全州建成供水管道1170.6公里,排水管道876.7公里,建成污水處理廠2個、垃圾處理項目8個。淘汰落后產能和環保技改工作加快推進,攀鋼新鋼業按時關停,攀鋼西昌鋼釩公司煉鐵廠1、2號燒結煙氣脫硫工程、四川嘉華錦屏特種水泥公司技術改造等項目順利推進。德昌縣、寧南縣、會理縣等3個縣完成創建省級生態縣指標整改,西昌市佑君鎮、會理縣鹿廠鎮等8個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已通過省級技術核查,并報環保部驗收。西昌邛海濕地恢復五、六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瀘沽湖生態環境保護試點成功納入國家專項資金扶持的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項目。
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上半年,在州委正確領導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效監督支持下,我州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符合預期。但是,受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傳導,經濟換擋減速趨勢已經顯現,我州經濟運行中一些矛盾和困難凸顯,穩增長壓力加大,轉方式調結構更加迫切。
(一)投資支撐持續乏力。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3%,低于全省增速6.7個百分點,本年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69.1億元,下降47.1%,施工項目644個,減少134個,新開工項目252個,下降35.1%。
(二)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盡管上半年工業經濟增速居全省第一,但快速度、好名次背后有隱憂。全州工業增長主要依靠水電產能集中釋放帶動,扣除這一因素,全州工業經濟僅增長3.2%。隨著這些水電產能進入基數,在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確定和成型的情況下,今后經濟增長缺乏穩健支撐和內生動力。
(三)財政收支矛盾較大。財政收入對非稅收入依賴程度較高,一次性收入比重過大,各縣市財政收入增收乏力。受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實施各項減稅政策、財稅體制改革、結構性減稅及新增稅源少等各種因素影響,財政收入要實現高基數上的高增長困難重重。同時,教育、科技、社保等剛性支出大幅增加,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四)服務業持續疲軟。受經濟環境和政策因素影響,消費市場增速低于預期,住宿餐飲等服務業持續低迷。納入全州限額以上統計的企業和個體戶共計533戶、減少55戶,限額以上單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占全州的31.4%、下降2.6個百分點,比全省低22.6個百分點。
(五)節能減排壓力突出。上半年,全州綜合能耗508萬噸標準煤,其中,規模以上工業能耗232萬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綜合能耗的46%,完成省下達我州2014年單位GDP能耗下降5.5%的目標形勢十分嚴峻。
三、下半年工作重點下半年要深入貫徹落實全州縣域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并舉、促投資與擴消費并行、抓改革與強創新并重,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深化改革為統領,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改革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為重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核心,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支撐,推進國有企業和新型城鎮化體制改革;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以完善扶貧開發體制為舉措,推進農業農村和扶貧開發改革;以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為驅動,以建立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為目的,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創新文化教育管理機制體制為先導,以深化醫藥衛生改革為關鍵,推進文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以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為基礎,以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為保障,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以西昌市、會理縣、寧南縣為試點,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
(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優勢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深入實施“雙提升”戰略,以攀西試驗區建設為主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支撐,以創新驅動為突破,突出發展“7+3”優勢產業,優化全州工業布局。積極爭取西昌釩鈦產業園、冕寧稀土高新產業園創建國家級重點產業園區,推動成涼工業園、會理有色產業園、雷波磷化工產業園創建省級重點產業園區,進一步推進產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
(三)以項目建設為支撐,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營造公平透明的政策環境,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切實加強項目協調,強化進度督查,大力推進在建、續建項目,確保在當前黃金施工期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和投資額。加強與三峽公司、二灘公司的對接協調,爭取國家盡早核準白鶴灘、烏東德、卡拉、楊房溝等大型水電開發項目開工建設,形成投資骨干支撐。加快冕寧縣牦牛坪稀土采選、雷波凱瑞磷化工、鹽源老溝水庫、卡楊公路、西昌市拆遷安置保障性住房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實施交通大會戰項目,確保成昆鐵路峨眉至米易段擴能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國省干線新開工1000公里、完工200公里,建成通鄉油路150公里、通村公路1300公里。構建“建賬、掛牌、銷號”項目推進機制,加快推進第十四屆西博會簽約項目履約落地,形成新的投資支撐點。加快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切實落實資金、土地、環境容量等要素保障,確保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四)以現代農業為抓手,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保障糧食及主要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著力推進山水田林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著力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鼓勵有條件的縣市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推動農村產權有序流轉,吸引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五)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突破產業發展“短板”。認真落實省、州出臺的推進服務業市場化改革的具體舉措,確保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突出抓好生產性服務業,推進釩鈦、稀土等戰略資源高效利用科技攻關,帶動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信息服務、高新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實現跨越提升。大力抓好新興服務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新興服務業,搶占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制高點。重點抓好生活性服務業,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培育農業觀光、文化體驗、生態旅游、康體養生、休閑度假等旅游消費熱點。著力扶持重點企業發展,培育做大一批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加強市場價格監測和監管,優化消費環境,促進市場繁榮穩定。
(六)以新型城鎮化為牽引,促進“三化”同步聯動。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按照“一圈四群”城鎮體系布局規劃,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確保全州城鎮化率提高2.5個百分點以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西昌,發展以縣城為重點的中小城市,推動會理撤縣設市,支持有條件的縣城規劃建設城市新區,支持符合條件的鄉改鎮、村改社區,培育一批經濟強鎮、商貿重鎮和旅游名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上半年我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良好。下半年,我們將在州委正確領導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銳意改革、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確保圓滿完成州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