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彝家新寨建設實施三年來共建成新寨824個33.7萬人入住
喜德縣兩河口鎮洛呷村彝家新寨依山而建。
喜德縣冕山鎮民主村彝家新寨“彝風”濃郁。
四川日報6月26日訊(記者 張紅霞 詹萍 何勤華 文/圖)編者按 青瓦白墻,水流潺潺,夏日一場大雨滋潤了大涼山崇山峻嶺,山腳下的一處處新寨新村更加水靈。
近年來,涼山整體推進安寧河谷地區新農村建設、大涼山彝家新寨建設、木里藏區藏家新寨建設,翻開了涼山群眾生活生產新篇章。
走訪新寨新村,發現這些建設不僅改善了當地群眾的居住條件、生產生活觀念,還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從最初的政府全力推動,到后來群眾的積極參與,新寨新村建設中迸發出無數“草根智慧”。今年開始,新寨新村建設,特別是彝家新寨建設進入“精準扶貧”新階段,向更偏遠、更貧困的地區推進,困難會更大,或許已有的經驗能對其有所助益。
今天起,我們推出《新寨和新村與幸福喜相逢》系列報道,展現大涼山新寨新村新貌,觸摸當地群眾的幸福心路。
一條彩色尼龍布搭在舊屋頂上,黑、潮、矮、亂,這間舊屋承載馬海伍呷一家生活的時間表正進入倒計時——緊挨著它的兩層小洋樓正接近封頂,直對馬路的大門口兩根白色的羅馬柱抓人眼球。前排樓房將住馬海伍呷夫婦,后排樓房則是兒子一家。
借著喜德縣實施彝家新寨項目,拉克鄉新村村二組村民馬海伍呷一家渴盼多年修新房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即將告別低矮的老屋,他和老伴十分憧憬——縣里決定在這里搞鄉村旅游,他們可以通過勤勞的雙手,去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5月30日,大涼山彝區十項扶貧工程推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涼山州召開。彝家新寨建設在實施三年后,進入“精準扶貧”新階段,向更偏遠、更貧困的地區推進。
回頭看更向前看。6月中旬,本報記者行走涼山,走訪彝家新寨,感受彝家新寨給彝區群眾帶來居住條件、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巨大改變。
居住環境新 磚房結實水泥路到村探訪6月12日,從喜德縣城出發,沿孫水河逆行近一個小時,來到兩河口鎮。過了場鎮,水泥路沒了,車子在滿是大坑小坑的土路上顛簸前行。2012年“8·31”特大洪災,重創喜德,因災受損的不少道路至今無法恢復。
左轉,下了一道急坡,汽車不再沿河而行,而是向山腰駛去。一路上,彎大坡陡,窄窄的水泥路只容得下一輛越野車通行,道路兩邊生長著花椒樹和核桃樹,新建好的房子掩映其中。十多分鐘后,汽車終于爬上了海拔2170米的兩河口鎮洛呷村。“從鎮上到村里,現在好走多了。”見面,村支書阿苦瓦吉就忍不住說,這條彝家新寨配套公路,雖然才2.1公里長,但極大地方便了全村人出行,“以前,一條只可讓摩托車通行的泥路,像這樣的下雨天,泥能淹了你們的小腿。”
站在村子的一個緩坡上,正好可以俯視全村。新房是紅瓦白墻,地里的玉米快一米高了,地埂邊的花椒已經開始泛紅。“洛呷村彝家新寨共有100戶,2013年建成。”喜德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馬海支支告訴記者,當初村民對于建設彝家新寨一事顧慮重重。
2012年,阿苦瓦吉和村主任陳安逸收到彝家新寨建設的消息,就開始動員村民參加。但一些村民擔心建房籌資大,借款還不上。“只要我們扎實苦干,每年的莊稼都能賣錢,農閑時還可外出打工掙錢。”兩名村干部苦口婆心地勸。
聽村干部算完賬,村民阿苦友真咬咬牙向親戚朋友借了2.7萬元,報名參與彝家新寨建設。阿苦友真家以前住在離場鎮有5公里路的高山上,沒有公路,從家到鎮上步行小路要兩個小時。“土房子,下雨時會漏雨。”阿苦友真告訴記者,最惱火的是,到鎮上買東西不方便,娃娃上學不方便,種出來的馬鈴薯也不好賣。
借錢、政府補助加自己的存款,2013年11月彝族年前夕,阿苦友真一家住進了新房,F在,他從新家騎摩托車到鎮上,用時30分鐘左右。
走進阿苦瓦吉家,堂屋、院壩都是水泥地。“以前,院壩、房子的地面都是泥巴地,一遇下雨,到處濕完了。”阿苦瓦吉回憶說。
環顧堂屋,冰箱、電視、衣柜等家具齊全。“住進新房了,家具也要添置夠。”阿苦瓦吉的妻子憨厚地笑著說。
數據喜德縣委書記曲木伍牛介紹,2014年,喜德縣擬實施彝家新寨建設項目22個,覆蓋農戶1888戶,投入資金1.8億元。目前,規劃設計全面完成,住房建設已全面啟動,基礎設施、環境及社會建設正在著手招標比選。該縣將堅持建新寨與災后恢復重建相結合,建新寨與產村相融相結合,建新寨與樹新風相結合,確保年內完成年度彝家新寨建設任務。
2013年,涼山州實施彝家新寨建設209個(其中一般村194個、極度貧困村15個),住房建設18120戶,全年共有9.06萬人入住彝家新村。
生活方式新 養成健康文明新生活習慣探訪記者走進2013年建成的喜德縣冕山鎮民主村彝家新寨,這里共有53戶人家。繞著新寨寬敞的公路走了一圈,記者在青瓦黃墻間看不到一點垃圾,分布在各處的垃圾池沒有散發出惡臭,農戶門前的溝渠里,清澈的渠水歡快地流淌。“我們這個彝家新寨共有5個垃圾池。”村支書陳德俊告訴記者,現在村民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整個新寨十分清爽。“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環境造就的。”馬海支支認為,環境好了,新寨的路面干凈了,有了垃圾池,村民自然而然就會愛護衛生,不再亂丟垃圾了。
不僅如此,許多村民現在也養成了不睡地上睡床上,不坐地下坐板凳的習慣。在喜德縣拉克鄉四合村,許多村民家中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在田里勞動一天回來洗個澡,很舒服。”村民莫色阿弟說。莫色阿弟家的主屋、廚房、廁所布局合理,雖然院壩角落修有畜圈,養了豬,但聞不到一點臭味,“有了沼氣池,牲畜的糞便可以利用,環保又節能。”
住進新房,最讓洛呷村村民阿苦呷莫喜悅的是,小女兒再也不用像大兒子那樣,天不亮就起床去讀書了。
阿苦呷莫一家原本住在大山上,大兒子讀小學時,每天早上公雞打鳴就起床,然后步行2個小時到鎮上學校讀書。放學回家的路是上坡,走的時間更久,往往回到家,大兒子已經是饑腸轆轆。“再也不能讓女兒起早貪黑上學了。”2012年,村干部動員村民建設彝家新寨,阿苦呷莫毫不猶豫就報名了。
住進新房,阿苦呷莫已經準備好了過一種全新的生活。“現在住上了新房子,條件好了很多,我希望以后生活也越來越好,孩子學到更多知識,長更多本事。”阿苦呷莫說,自家的地里栽種了大紅袍花椒、核桃,過幾年就可以把建新房的貸款和借款還清;女兒現在讀書近了,她時常教育女兒要好好珍惜,用功讀書,爭取考上大學。“我們村是彝族漢族雜居村,但村民生活很和諧。”陳安逸告訴記者,洛呷村有兩個村民小組,一個是彝族小組,一個是漢族小組,通過彝家新寨建設,促進了民族團結。該村土地較為集中,人均耕地面積較多,發展基礎好,加之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硬化了,村民發展生產的信心很足,現在全村有核桃700多畝,花椒500多畝。“村里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村民的收入會越來越高。”阿苦瓦吉對未來充滿憧憬。
數據2013年,涼山州共在209個彝家新寨發放彝家新生活“四件套”19656套,建成入戶路128.5公里、農村沼氣5500口、垃圾處理池和公共排污設施209個、村衛生室168個,解決農村安全飲水9.41萬人、入戶用電3410戶。
2014年,涼山州獲得省上下達彝家新寨建設指標210個,其中極度貧困村和貧困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和村內道路補助資金均有所增加。省上在彝家新生活“四件套”的基礎上,戶均新增資金2000元,農戶可根據家庭需要從電視機、太陽能熱水器中任選一件。
思想觀念新 不改變就擺脫不了落后探訪6月13日,大雨初歇,點點陽光灑向德昌縣金沙鄉觀音堂村,山腰上正在修建的彝家新寨已初具規模,41戶新建改建戶忙著室內裝修。“要不是村支書堅持,傈僳族村莊可能建不起彝家新寨。”鄉黨委書記賀林松說。
聽說記者到了村上,村支書李從秀匆匆忙忙從地里趕回來,雙腿褲腳還來不及放下。48歲的李從秀是省人大代表、州黨代表,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些,皮膚黝黑,整個人干練精神。在她的爭取下,彝家新寨建設落戶觀音堂村。
觀音堂村聚居著傈僳族群眾,以前他們靠狩獵為生,而今種上了莊稼,但因為土地分散貧瘠,村民生活艱苦,但這并沒有阻擋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2012年,李從秀在省上開“兩會”時,聽說彝家新寨建設項目,當即向相關部門打聽了政策;氐接^音堂村,她馬不停蹄地向縣上爭取彝家新寨建設指標。“為什么對彝家新寨建設如此渴求?”記者忍不住問。“不少地方建起彝家新寨后,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