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邊獨好 ——甘洛縣50個彝家新寨建設村變遷見聞
絡繹不絕的馬幫,曾經用清脆的馬蹄聲開辟了一條通往外界的南方絲綢之路。今天,無數的甘洛兒女辛勤地建設著自己的家園,又在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中,書寫更為壯麗的當代傳奇。
畫卷徐徐展開
無山不青、無水不秀,甘洛,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如何對得起這里的山山水水,讓老百姓的居住環境同樣美麗如畫,是歷屆甘洛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的夢想。
海棠鎮正西村,被洪水沖刷過的痕跡猶在。它曾經有另一個名字——“爛泥村”,村里稍微講究點的婦女怕人笑話,趕場時帶兩雙鞋,走爛泥穿一雙,出村子穿一雙。
就在幾年前,老支書周丈才出門時,都習慣先看老天爺臉色,別說閑逛了,連出個門都難哇!
其實,幾年前,哪個村不是“爛泥村”?
找出路!2010年至今,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部署,甘洛縣在28個鄉鎮50多個村正式啟動實施新農村百村示范和彝家新寨建設工作。
思路,一點點清晰起來。依托自然資源,建生態文明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彝家新寨、做文明甘洛人、走共同富裕路”——甘洛縣委、縣政府總結出的這十八個字擲地有聲。
小橋、流水、人家。如今的正西村,儼然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爛泥村已不存在。村民精心挑選河壩里的小石塊砌院墻,挖來自家竹園的竹子栽成林蔭長廊。正西村婦女們從此越發地講究起來,出門總穿著锃亮的皮鞋。
城鄉一體化,而不是城鄉一樣化。甘洛縣28個鄉鎮,打造的示范點多達30多個,首先得益于因地制宜抓規劃。
而省道烏金路和縣道甘石路兩條公路就是規劃中的兩條主干線。這兩條公路猶如兩根充滿生機的藤蔓,結出了無數個生態文明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的果實。
建新居:干群一心場景感人
富有仿古韻味的彝族民居、翠竹綠樹間筆直的水泥小道、青山綠水中的白墻青瓦……這一切在劉開霞的眼中,就是家的畫面。
劉開霞是海棠鎮黨委書記,在她的手機相冊里存了很多這樣的美景。
就像一個個精心撫育的孩子,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劉開霞心里充滿了欣喜。
“政府苦抓,群眾苦干,部門苦幫。”生態文明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兩年來,“三苦”精神激發起了干部群眾建設家鄉的激情與斗志,換來了今天的如畫家園,更升華為干群一心的澎湃動力。
“一聲能叫答應,走起來要半天。”阿呷鄉依達村便處在這樣的半山腰,過去全村被零星地分散在各山頭上,看起來近,但走起來卻得一兩個小時,在這里建設彝家新寨可謂困難重重。
“再難也要建!”鄉黨委書記施靜華帶領全鄉干部群眾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建設中。
缺水,就靠集雨水窖中的水,還不夠,就從河壩往上拉!路陡,就一點點修路,一點點拉材料。
“不是虛話,兩年來,我們每個干部都像上緊了的發條,不停地轉動。”甘洛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干部說。
“都是比著干,搶著干!”
“鄉長書記都和我們一起勞動,誰干不好就覺得很不好意思!”
領導干部的作風在變,群眾的觀念也在變。
“出自己的汗,自己的家園自己建。”吉克發甲、吉米阿果分別是阿呷鄉依達村和茍爾莫的村支書,為幫助缺勞家庭拆舊房、建新房,發起義務工程隊,當即便有10人參加。
一位村支書回憶,有一次去村里檢查工作,一位老大娘突然將自家煮的洋芋、玉米端出來硬塞給自己,這情景,至今想起感動得鼻子就直酸。
樹新風:破除陋習創建文明
蟬鳴陣陣,干凈的庭院中鮮花盛開。這里便是以“舊三多”變為“新三多”而聞名的新農村百村示范村——田壩鎮新華村。
村口的“一天五問”引人注目:個人衛生,今天你講了嗎?家庭內外,今天你整理了嗎?……質樸的村民們用每一個實際行動,做著最真實的回答。
幾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模樣。村子臟亂不堪,每家門前都堆著一個大糞堆,豬狗亂跑,……
新村建好之后的兩年多來,村民們的陋習被徹底改變。新華村建立了衛生管理、環保清潔及垃圾處理制度,設立“環境衛生評比公示欄”,讓環境治理工作深入每個人心里。
“破陋習,樹新風,是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的‘魂’,必須以此促成觀念轉變、素質提升。”分管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的縣委副書記沙瑪木基直言。
如何將運動式的環境清潔整治固化為常規性工作機制,走出“治理——反彈——再治理”的怪圈?
“學先進,建新村。五爭創,樹新風。”內涵豐富的十二個字,如今已經傳遍了甘洛彝鄉的山山水水。
“孝敬父母好兒媳、勤勞致富好家庭、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環境衛生模范戶、遵紀守法光榮戶。”這就是“五爭創”。
好辦法層出不窮。為了把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及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引向深入,甘洛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創建活動。
“要是衛生搞不好得了黃牌,娃娃放學一回來就不依,非要先把衛生打掃了才行。”群眾開始認同了。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機制就這樣一點點形成。
忙致富: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新村新貌新氣象。如畫的甘洛彝鄉,還涌動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勤勞的甘洛農民,正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開創美好富裕的新生活。
兩河鄉秀水村,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秀水村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十年前,群眾出門無路,致富無門。
“秀水要發展,群眾要致富,必須依托優勢,發展蔬菜、林果等特色產業。”村兩委班子帶領群眾認準了這條路。
如今,秀水村已成為甘洛縣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生產出的蔬菜除滿足本縣市場需求外,還遠銷外地。
“我們村里家家都蓋起了小洋樓,好多人還買了小汽車,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村民們笑逐顏開。
建設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利用特色產業促發展,成了甘洛縣廣大彝鄉群眾致富的選擇。
在黑馬鄉,一片片果園翠綠無比。該鄉栽種核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到現在已初具規模。
“以前農民總擔心技術問題,種不好。通過多次開會示范帶動、技術推動后,許多村民開始意識到種核桃經濟效益特別好,于是紛紛進行種植。”一位村民說。
一個個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的背后,是甘洛縣委、縣政府對產業轉型和百姓增收方面的深層次考量。
政府扶持壯大的是產業,富裕的是百姓。不僅是特色產業,其他發展措施的實施,也讓百姓鼓起了腰包。
老樹與新房、小橋與流水渾然一體,頗有“江南水鄉”的味道,這就是石海鄉則俄村。
石海鄉離甘洛縣縣城只有10多公里,境內有萬畝飛播林和人工造林,還有全縣最大的人造水庫,于是該鄉的則俄村就選擇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如今,則俄村的農家樂越辦越紅火,這里儼然已經變成了甘洛縣城居民的后花園,鄉村游為則俄村帶來不菲的收益。
毫無疑問,生態文明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在甘洛縣確確實實成為了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巨大載體。新居、新風、新發展,這里的新村充滿生機與活力;團結、文明、好生活,這里的百姓充滿信心正闊步向前!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
畫卷徐徐展開
無山不青、無水不秀,甘洛,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如何對得起這里的山山水水,讓老百姓的居住環境同樣美麗如畫,是歷屆甘洛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的夢想。
海棠鎮正西村,被洪水沖刷過的痕跡猶在。它曾經有另一個名字——“爛泥村”,村里稍微講究點的婦女怕人笑話,趕場時帶兩雙鞋,走爛泥穿一雙,出村子穿一雙。
就在幾年前,老支書周丈才出門時,都習慣先看老天爺臉色,別說閑逛了,連出個門都難哇!
其實,幾年前,哪個村不是“爛泥村”?
找出路!2010年至今,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部署,甘洛縣在28個鄉鎮50多個村正式啟動實施新農村百村示范和彝家新寨建設工作。
思路,一點點清晰起來。依托自然資源,建生態文明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彝家新寨、做文明甘洛人、走共同富裕路”——甘洛縣委、縣政府總結出的這十八個字擲地有聲。
小橋、流水、人家。如今的正西村,儼然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爛泥村已不存在。村民精心挑選河壩里的小石塊砌院墻,挖來自家竹園的竹子栽成林蔭長廊。正西村婦女們從此越發地講究起來,出門總穿著锃亮的皮鞋。
城鄉一體化,而不是城鄉一樣化。甘洛縣28個鄉鎮,打造的示范點多達30多個,首先得益于因地制宜抓規劃。
而省道烏金路和縣道甘石路兩條公路就是規劃中的兩條主干線。這兩條公路猶如兩根充滿生機的藤蔓,結出了無數個生態文明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的果實。
建新居:干群一心場景感人
富有仿古韻味的彝族民居、翠竹綠樹間筆直的水泥小道、青山綠水中的白墻青瓦……這一切在劉開霞的眼中,就是家的畫面。
劉開霞是海棠鎮黨委書記,在她的手機相冊里存了很多這樣的美景。
就像一個個精心撫育的孩子,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劉開霞心里充滿了欣喜。
“政府苦抓,群眾苦干,部門苦幫。”生態文明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兩年來,“三苦”精神激發起了干部群眾建設家鄉的激情與斗志,換來了今天的如畫家園,更升華為干群一心的澎湃動力。
“一聲能叫答應,走起來要半天。”阿呷鄉依達村便處在這樣的半山腰,過去全村被零星地分散在各山頭上,看起來近,但走起來卻得一兩個小時,在這里建設彝家新寨可謂困難重重。
“再難也要建!”鄉黨委書記施靜華帶領全鄉干部群眾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建設中。
缺水,就靠集雨水窖中的水,還不夠,就從河壩往上拉!路陡,就一點點修路,一點點拉材料。
“不是虛話,兩年來,我們每個干部都像上緊了的發條,不停地轉動。”甘洛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干部說。
“都是比著干,搶著干!”
“鄉長書記都和我們一起勞動,誰干不好就覺得很不好意思!”
領導干部的作風在變,群眾的觀念也在變。
“出自己的汗,自己的家園自己建。”吉克發甲、吉米阿果分別是阿呷鄉依達村和茍爾莫的村支書,為幫助缺勞家庭拆舊房、建新房,發起義務工程隊,當即便有10人參加。
一位村支書回憶,有一次去村里檢查工作,一位老大娘突然將自家煮的洋芋、玉米端出來硬塞給自己,這情景,至今想起感動得鼻子就直酸。
樹新風:破除陋習創建文明
蟬鳴陣陣,干凈的庭院中鮮花盛開。這里便是以“舊三多”變為“新三多”而聞名的新農村百村示范村——田壩鎮新華村。
村口的“一天五問”引人注目:個人衛生,今天你講了嗎?家庭內外,今天你整理了嗎?……質樸的村民們用每一個實際行動,做著最真實的回答。
幾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模樣。村子臟亂不堪,每家門前都堆著一個大糞堆,豬狗亂跑,……
新村建好之后的兩年多來,村民們的陋習被徹底改變。新華村建立了衛生管理、環保清潔及垃圾處理制度,設立“環境衛生評比公示欄”,讓環境治理工作深入每個人心里。
“破陋習,樹新風,是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的‘魂’,必須以此促成觀念轉變、素質提升。”分管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的縣委副書記沙瑪木基直言。
如何將運動式的環境清潔整治固化為常規性工作機制,走出“治理——反彈——再治理”的怪圈?
“學先進,建新村。五爭創,樹新風。”內涵豐富的十二個字,如今已經傳遍了甘洛彝鄉的山山水水。
“孝敬父母好兒媳、勤勞致富好家庭、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環境衛生模范戶、遵紀守法光榮戶。”這就是“五爭創”。
好辦法層出不窮。為了把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及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引向深入,甘洛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創建活動。
“要是衛生搞不好得了黃牌,娃娃放學一回來就不依,非要先把衛生打掃了才行。”群眾開始認同了。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機制就這樣一點點形成。
忙致富: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新村新貌新氣象。如畫的甘洛彝鄉,還涌動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勤勞的甘洛農民,正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開創美好富裕的新生活。
兩河鄉秀水村,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秀水村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十年前,群眾出門無路,致富無門。
“秀水要發展,群眾要致富,必須依托優勢,發展蔬菜、林果等特色產業。”村兩委班子帶領群眾認準了這條路。
如今,秀水村已成為甘洛縣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生產出的蔬菜除滿足本縣市場需求外,還遠銷外地。
“我們村里家家都蓋起了小洋樓,好多人還買了小汽車,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村民們笑逐顏開。
建設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利用特色產業促發展,成了甘洛縣廣大彝鄉群眾致富的選擇。
在黑馬鄉,一片片果園翠綠無比。該鄉栽種核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到現在已初具規模。
“以前農民總擔心技術問題,種不好。通過多次開會示范帶動、技術推動后,許多村民開始意識到種核桃經濟效益特別好,于是紛紛進行種植。”一位村民說。
一個個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的背后,是甘洛縣委、縣政府對產業轉型和百姓增收方面的深層次考量。
政府扶持壯大的是產業,富裕的是百姓。不僅是特色產業,其他發展措施的實施,也讓百姓鼓起了腰包。
老樹與新房、小橋與流水渾然一體,頗有“江南水鄉”的味道,這就是石海鄉則俄村。
石海鄉離甘洛縣縣城只有10多公里,境內有萬畝飛播林和人工造林,還有全縣最大的人造水庫,于是該鄉的則俄村就選擇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如今,則俄村的農家樂越辦越紅火,這里儼然已經變成了甘洛縣城居民的后花園,鄉村游為則俄村帶來不菲的收益。
毫無疑問,生態文明新農村和彝家新寨建設在甘洛縣確確實實成為了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巨大載體。新居、新風、新發展,這里的新村充滿生機與活力;團結、文明、好生活,這里的百姓充滿信心正闊步向前!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