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民族師范學校 培養涼山“永久牌”教師
11月8日,國家開發銀行四川省分行支持涼山州教育扶貧項目貸款簽約儀式舉行,在雙方簽署的24億元貸款合同中明確指明貸款用途:用于全州新建450所幼兒園和四川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項目建設。
四川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涼山民族師范學校“升專”后的校名,據了解,涼山州將貸款中的10.3億元投向這所學校,其背后是一個宏大戰略——實行教育人才的本土化。
一方面,明年內,涼山州要實現“一村一幼”全覆蓋和新建450所鄉鎮幼兒園,據涼山州教育局估計,約需要幼兒教師1.8萬人。另一方面,涼山州農村教師流失嚴重,即使是專門為基層而招聘的特崗教師,每年流失率也非常高。
“一方面是老師留不住,一方面又迫切需要老師,解決的路徑在哪里,那就是培養本土化的教師。”涼山州教育局局長謝寧說。
教育人才本土化的重任為什么會落在涼山民族師范學校(以下簡稱“涼山民師校”)上?它又如何承擔起這個重責?
為什么是涼山民族師范學校?
因為有四大優勢
11月6日,在兩間簡陋的舞蹈教室,近百名學生正在認真上舞蹈課。“即便在目前條件比較艱苦的情況下,我們仍然會把課程開足,不會因為設施簡陋讓學生落下一堂課。”涼山民族師范學校辦公室主任楊凱說,因為教室不夠,所有的班級都是輪流使用舞蹈室。
這正是涼山民師校的特色,悠久辦學歷史沉淀的厚重與從容。
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校長余建忠認為,涼山州要培養本土化的小學、幼兒教師應主要依托涼山民師校,因為該校有四大優勢。
其一,歷史悠久,師資雄厚。涼山民師校始建于1956年,是國家級重點師范學校,是全省規模較大的一所培養小學、幼兒教師的師范學校,學校擁有近60年的師范辦學經驗。
其二,學校的彝漢雙語教學特色。該校學生70都是彝族學生,即便不懂彝語也可通過在校學習,具備簡單的彝語溝通能力,從而勝任“彝漢雙語”的教學工作。
2011級大專3班的學生張楓雨來自美姑縣,雖然不會彝語,但是因為身邊大多數都是彝族同學,目前她掌握了簡單彝語。“教幼兒,問題不大”。張楓雨說,她是學前教育專業,學校為該專業開設了學前教育心理學、衛生學、舞蹈、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
該校教務主任禹云建介紹,學校實行“教育見習向上”、“教育實習向下”等措施,讓畢業學生一上崗就能勝任幼兒園或學校的教學工作。
其三,學校長期以來堅持多元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能寫會畫、能說會做、能唱會跳、能彈會導”,讓學生“一專多能”,全面發展,成為真正的“萬金油”。
其四,與其他高等師范院校相比,涼山民師校的學生多數都有扎根涼山的愿望,能成為涼山“永久牌”教師。“因為學生都是涼山本地人,在家門口就業是最理想的狀態。”余建忠說,四大優勢齊發,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是承擔教師本土化重任的不二選擇。
該校培養的學生好不好用?
各縣市一片叫好聲
10月11日,甘洛縣新市壩鎮木古足村幼教點,木古足村幼教點漢語輔導員阿呷鐵石正在陪孩子們玩游戲,一招一式,都充滿童趣。阿呷鐵石說,2014年她畢業于涼山民族學校幼教專業,是甘洛縣本地人,家里距離幼教點僅十幾分鐘路程,畢業后原本在私立學校當幼兒教師,當甘洛縣招聘“一村一幼”教師時,她報名后被招聘到這個村幼教點當輔導員。
無獨有偶,幾公里外的石海鄉則俄村幼教點輔導員伍芝畢業于甘洛縣職業技術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而該專業正是涼山民師校在甘洛所設的教學點,與阿呷鐵石一樣,她也是甘洛縣本地人。“雙語輔導員工資每個月2000元,比私立幼兒園的1800元要高點。”伍芝說,幼教點離家也不過幾分鐘路程,縣上解決了住宿,配備了食堂做飯,平時住校,周末回家,離父母近,工資也還不錯,她會在這里待上好幾年,鍛煉好業務能力。
據甘洛縣教育局統計,在首次招聘的22名幼教輔導員中,有17名來自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此次開設幼教點時間非常倉促,一定要是學前教育專業的老師才能馬上勝任。”甘洛縣教育局局長朱德貴說。
甘洛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昌聯說,幼教輔導員要求必須懂彝語,涼山民師校學生正好具有這個優勢,且不少都是本地人,流失少,沉得下心,待得住,留得下,同一個老師長期教學有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是涼山民師校的老師基本上都是‘萬金油’老師,什么都能教,什么都會。”昭覺縣教育局局長吉色方森說,不少村教學點因為教師不足需要復合式教學,涼山民師校培養的學生正好具備,為了吸引涼山民師校的優質資源,昭覺縣曾經打算與該校開展訂單式培養教師工作,為該縣輸入人才,后來因為編制問題而擱淺。
一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這樣形容,涼山民師校學生像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砌得牢固。據統計,涼山民師校建校以來,為涼山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近5萬多名各類人才,其中幼教畢業生3000余名。
將如何擔起這個重任?
升格專科,增設彝族文化元素
隨著涼山州“一村一幼”和450所鄉鎮幼兒園的建設,未來3年,僅這一塊就需要約1.8萬名教師。涼山民師校如何對接需求,將這1.8萬個就業崗位納入囊中?“升專加增設彝族文化元素內容。”余建忠說,2012年底,四川省人民政府形成《關于報送四川省“十二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的函》,將學校籌建設置納入“十二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這意味著,涼山民師校將從一個中等師范學校升格為高等師范院校,學校建成后將以培養小學和幼兒教師為主體,以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為補充,突出師范性和民族性兩大特色的“一體兩翼”有特色的知名學校。
目前,升專工作進展順利,涼山州已經同意在西昌市教育園區規劃建設,籌建工作已進入前期規劃設計階段。“州委、州政府已明確要求籌建設置工作明年之內必須完成,2017年開始招生。”謝寧說。
身份即將發生轉變,學校的宗旨始終不變,為涼山州培養本土化的各級人才,特別是教育人才。
“隨著‘一村一幼’和鄉鎮幼兒園的建設,我們的課程設置將有更強的針對性。”余建忠說,針對幼兒是彝族孩子,第一,學校將會加大彝語課開設力度,讓所有學生畢業后使用彝漢雙語教學。目前,學校已經開始構思,如何將學前教育所用的部分教材編成彝漢雙語版本。其次,將彝族文化元素融入學前教育音樂、舞蹈、美術等課程中,讓彝族文化元素出現在每一堂課上。第三,積極爭取與各地開展訂單式培養,為各地培養更加優質的師資,也為學生開拓更寬的就業渠道。
“與時俱進,不忘本心,立足涼山,為涼山培養‘永久牌’的本土教師。”這是該校的一貫宗旨。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
四川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涼山民族師范學校“升專”后的校名,據了解,涼山州將貸款中的10.3億元投向這所學校,其背后是一個宏大戰略——實行教育人才的本土化。
一方面,明年內,涼山州要實現“一村一幼”全覆蓋和新建450所鄉鎮幼兒園,據涼山州教育局估計,約需要幼兒教師1.8萬人。另一方面,涼山州農村教師流失嚴重,即使是專門為基層而招聘的特崗教師,每年流失率也非常高。
“一方面是老師留不住,一方面又迫切需要老師,解決的路徑在哪里,那就是培養本土化的教師。”涼山州教育局局長謝寧說。
教育人才本土化的重任為什么會落在涼山民族師范學校(以下簡稱“涼山民師校”)上?它又如何承擔起這個重責?
為什么是涼山民族師范學校?
因為有四大優勢
11月6日,在兩間簡陋的舞蹈教室,近百名學生正在認真上舞蹈課。“即便在目前條件比較艱苦的情況下,我們仍然會把課程開足,不會因為設施簡陋讓學生落下一堂課。”涼山民族師范學校辦公室主任楊凱說,因為教室不夠,所有的班級都是輪流使用舞蹈室。
這正是涼山民師校的特色,悠久辦學歷史沉淀的厚重與從容。
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校長余建忠認為,涼山州要培養本土化的小學、幼兒教師應主要依托涼山民師校,因為該校有四大優勢。
其一,歷史悠久,師資雄厚。涼山民師校始建于1956年,是國家級重點師范學校,是全省規模較大的一所培養小學、幼兒教師的師范學校,學校擁有近60年的師范辦學經驗。
其二,學校的彝漢雙語教學特色。該校學生70都是彝族學生,即便不懂彝語也可通過在校學習,具備簡單的彝語溝通能力,從而勝任“彝漢雙語”的教學工作。
2011級大專3班的學生張楓雨來自美姑縣,雖然不會彝語,但是因為身邊大多數都是彝族同學,目前她掌握了簡單彝語。“教幼兒,問題不大”。張楓雨說,她是學前教育專業,學校為該專業開設了學前教育心理學、衛生學、舞蹈、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
該校教務主任禹云建介紹,學校實行“教育見習向上”、“教育實習向下”等措施,讓畢業學生一上崗就能勝任幼兒園或學校的教學工作。
其三,學校長期以來堅持多元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能寫會畫、能說會做、能唱會跳、能彈會導”,讓學生“一專多能”,全面發展,成為真正的“萬金油”。
其四,與其他高等師范院校相比,涼山民師校的學生多數都有扎根涼山的愿望,能成為涼山“永久牌”教師。“因為學生都是涼山本地人,在家門口就業是最理想的狀態。”余建忠說,四大優勢齊發,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是承擔教師本土化重任的不二選擇。
該校培養的學生好不好用?
各縣市一片叫好聲
10月11日,甘洛縣新市壩鎮木古足村幼教點,木古足村幼教點漢語輔導員阿呷鐵石正在陪孩子們玩游戲,一招一式,都充滿童趣。阿呷鐵石說,2014年她畢業于涼山民族學校幼教專業,是甘洛縣本地人,家里距離幼教點僅十幾分鐘路程,畢業后原本在私立學校當幼兒教師,當甘洛縣招聘“一村一幼”教師時,她報名后被招聘到這個村幼教點當輔導員。
無獨有偶,幾公里外的石海鄉則俄村幼教點輔導員伍芝畢業于甘洛縣職業技術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而該專業正是涼山民師校在甘洛所設的教學點,與阿呷鐵石一樣,她也是甘洛縣本地人。“雙語輔導員工資每個月2000元,比私立幼兒園的1800元要高點。”伍芝說,幼教點離家也不過幾分鐘路程,縣上解決了住宿,配備了食堂做飯,平時住校,周末回家,離父母近,工資也還不錯,她會在這里待上好幾年,鍛煉好業務能力。
據甘洛縣教育局統計,在首次招聘的22名幼教輔導員中,有17名來自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此次開設幼教點時間非常倉促,一定要是學前教育專業的老師才能馬上勝任。”甘洛縣教育局局長朱德貴說。
甘洛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昌聯說,幼教輔導員要求必須懂彝語,涼山民師校學生正好具有這個優勢,且不少都是本地人,流失少,沉得下心,待得住,留得下,同一個老師長期教學有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是涼山民師校的老師基本上都是‘萬金油’老師,什么都能教,什么都會。”昭覺縣教育局局長吉色方森說,不少村教學點因為教師不足需要復合式教學,涼山民師校培養的學生正好具備,為了吸引涼山民師校的優質資源,昭覺縣曾經打算與該校開展訂單式培養教師工作,為該縣輸入人才,后來因為編制問題而擱淺。
一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這樣形容,涼山民師校學生像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砌得牢固。據統計,涼山民師校建校以來,為涼山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近5萬多名各類人才,其中幼教畢業生3000余名。
將如何擔起這個重任?
升格專科,增設彝族文化元素
隨著涼山州“一村一幼”和450所鄉鎮幼兒園的建設,未來3年,僅這一塊就需要約1.8萬名教師。涼山民師校如何對接需求,將這1.8萬個就業崗位納入囊中?“升專加增設彝族文化元素內容。”余建忠說,2012年底,四川省人民政府形成《關于報送四川省“十二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的函》,將學校籌建設置納入“十二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這意味著,涼山民師校將從一個中等師范學校升格為高等師范院校,學校建成后將以培養小學和幼兒教師為主體,以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為補充,突出師范性和民族性兩大特色的“一體兩翼”有特色的知名學校。
目前,升專工作進展順利,涼山州已經同意在西昌市教育園區規劃建設,籌建工作已進入前期規劃設計階段。“州委、州政府已明確要求籌建設置工作明年之內必須完成,2017年開始招生。”謝寧說。
身份即將發生轉變,學校的宗旨始終不變,為涼山州培養本土化的各級人才,特別是教育人才。
“隨著‘一村一幼’和鄉鎮幼兒園的建設,我們的課程設置將有更強的針對性。”余建忠說,針對幼兒是彝族孩子,第一,學校將會加大彝語課開設力度,讓所有學生畢業后使用彝漢雙語教學。目前,學校已經開始構思,如何將學前教育所用的部分教材編成彝漢雙語版本。其次,將彝族文化元素融入學前教育音樂、舞蹈、美術等課程中,讓彝族文化元素出現在每一堂課上。第三,積極爭取與各地開展訂單式培養,為各地培養更加優質的師資,也為學生開拓更寬的就業渠道。
“與時俱進,不忘本心,立足涼山,為涼山培養‘永久牌’的本土教師。”這是該校的一貫宗旨。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