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戰觀后感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
========
05-14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一
電影觀后,甲午戰爭給我帶來的不再僅僅是銘心的國恥,清政府的腐敗,將士的英勇和悲壯這些蓋棺的定論。更多的而是反思發生這一切的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后的今日越來越熱的釣魚島爭奪背景下,假如中日再有一次海戰,中國能取勝嗎?
正如電影臺詞所講:一場大海戰能夠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一場甲午海戰,日本傾全國之力,上下一心,獲得了日本三年國民生產總值加上臺灣澎湖列島,清朝附屬國朝鮮為代價的戰爭紅利。而中國在輸了西洋之后再輸東洋,在當時敗給西洋尚可接受,居然還輸給洋務運動比中國還晚的東瀛倭國,中國舉國上下的民族自信心蕩然無存,也成為日后五十年中日本全面超越并逐步蠶食中國轉折點。其實又何止五十年,至今近一百二十年間,中國從未超越日本。
我們常說堂堂中華,領先世界數千年,我們更多比較的是文明,經濟,科技這些指標性的東西,而忽略了由于中國特殊的地緣使其遠離其他文明的沖突。其實從先秦開始一直到近代,中國的歷史可以濃縮為一部被游牧民族侵略的歷史。整整數千年間,文明領先世界,卻一直被侵略,這不能不說可悲。假如侵略的不是游牧民族,假如中國地處地中海的中亞地區,面對同樣輝煌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軍事侵略,中國還會存在至今嗎?我覺得不會。
大航海時代之后,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文明之間的碰撞變得越來越頻繁。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早以不再被地理所保護,近代的侵略幾乎都來自海上。正如嚴復的《天演論》所講:競爭之后適者生存,民族同樣如此。在充滿奴性和自我貶低的當下中國,保全自有文明變得如此艱難,又何來發揚中華文明,并將中華文明推向世界與西方文明一爭高下的雄心呢?古人即使戰敗,尚且擁有對自有文明的無限自豪。晚清政府雖無能,雖昏庸,但仍視西方為蠻夷未開化之邦。雖自欺欺人,但尚存那一份骨氣。而今人連那僅存的骨氣都沒有,豈敢奢望在戰爭中有獲勝的自信呢?
中華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文明,大部分人會說就是儒家的文明。當下有少部分人已經反思在西方文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護中華文明,他們簡單的覺得讀讀《論語》,包包水餃,聽聽京劇就是了。我是儒家思想的堅定支持者,但我一直認為儒家思想在對內的國民教育上是必須的,教導人民禮義仁智信。但在國與國的競爭上絕對不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要等到別人開了第一槍,然后再振振有詞的說:是你先打我的,所以我現在還擊就是代表正義。競爭也好,戰爭也罷,從來都不是道義取勝,而是實力加計謀。世界本無秩序,強權才能建立秩序維護秩序。縱觀整個中國史,漢族政權里除了秦漢隋唐明其他都是被動挨打,或者說也只有上述朝代的部分帝王執政才不是被動挨打,同樣奠定當今中國版圖最大貢獻的四個朝代,漢唐元清,有兩個是漢族政權。無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沒有一個是惟儒學論者,他們有基本的共同點:崇尚主動進攻,依靠武力解決爭端。我也不是惟武論者,太古老的中國輝煌歷史不為人所熟悉,近三百年來的中國落后史總不該忘記吧!東西方列強:英法俄日美,又有哪一個是不用拳頭而獲得統治世界或者地區的權力呢?沒有強權的內斂絕對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我們習慣地把侵略方稱為非正義的,是注定要失敗的,殊不知道每次戰勝侵略方的不是抽象的正義,而是比侵略方更強大的實實在在的力量。德國納粹是被蘇英美聯合打敗的,日本不是被中國人趕出去的,而是美國人在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結結實實給了重擊。大國不是靠嘴巴來立威的,日本被美國蘇聯打敗,而日本人最尊敬的是美國人,最看不起的卻是中國人。美國人在朝鮮戰爭被中國人打平,到了越戰,中國一句如果美國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中國就參戰,硬是讓美國人直到撤軍都沒敢越過十七度線。這就是國與國競爭最基本的事實,你強大,別人才尊重你的所說,而強大最直接最根本的體現就是該出手的時候敢不敢出手。
東有中日釣魚島,中韓蘇巖礁,南有中越菲馬諸國的南沙爭端,雖然這些國家挾美自重,真欺負到中國頭上了,中國敢出手嗎?彼得大帝說的好,一個君主只有陸軍,只是有一只手,同時有陸軍和海軍才有雙手。今日中國不僅要有陸軍,空軍,海軍,還要有天軍,中國的未來在深藍,海之深藍,天之深藍,只有這樣才能御敵與國門之外,戰場設在別人家門口,才能未戰而先勝。戰爭不是一個單一的事務,關系到政治,經濟,技術,民心和國民素質。我不奢望人人都是鄧世昌,林泰曾,但愿舉國體制完善,一旦需要運行,這部龐大機器能低故障順利運轉,使前方英勇的將士死得其所。五百年前的鄭和空有一支無敵艦隊,五百年后留給世界的只是中國人的自我意淫,歷史的機遇如同大海戰一樣,抓住了就能決定一個國家數百年的命運。失去了,或許意味著下一輪的被動挨打。沒有國家一直處于發展的巔峰期,在國力上升的時候需要適時的擴張,為日后的衰退謀得緩沖的空間,而不至于傷筋動骨。今日英國法國比較十九世紀都衰敗了,然而今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仍有他們的附屬國,仍有駐軍,仍有商貿航線必須的補給點。中國的經濟早已經超過英法,可又有哪個國家認為中國真正強于英法呢?
甲午硝煙已散,可是甲午海戰壓在中國人頭上的陰云至今未散。中國該為自己的真正崛起而準備另一場大海戰了,用另一場大海戰去洗刷一百六十年來來自海上的種種恥辱。戰爭中從來沒有道義,只有勝負,因為如果存在道義就不會爆發戰爭。我們不好戰,但要清楚認識到沒有戰爭就不會有國家民族的發展。陌刀為節,玄甲為裳,丈夫蓄志,女兒英儻,馬蹄踏處,即為大唐。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二
電影《1894甲午海戰》重現了當時的歷史概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自恃為天朝上國,不思進取以及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帶領下舉全國之力購買軍艦,而清政府卻以經費不足推諉買軍艦(然而傾全國之力為慈禧太后舉辦60大壽)。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雖然說清政府在甲午海戰中遭受了重大的失敗,但是縱觀甲午大海戰前前后后的各種事情,我還是發現了我們的進步。
“每一場大海戰,都決定著兩個國家的命運。”這句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充滿智慧的話透露了歷史上那場世界上第一次以蒸汽機為戰船動力改變了兩個國家命運的甲午海戰。此戰之后,日本一躍而起成為東亞強國,而中國卻在此戰中將幾十年辛辛苦苦運營起來的洋務運動毀于一旦。
看完電影,百感交集。該片第一敘述了國家的落后就會招致他國的侵略,要國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強大。從北洋艦隊買了重甲艦后去日本訪問那段就看得出來,強大的軍事力量能威懾敵人。第二,表述了國家即使再強大但是腐敗會摧毀一切。從慈禧為了壽宴挪用艦隊軍費,到兩艘重甲艦丟硬幣分第三枚高爆彈,以及后來援兵聽信逃兵謠言離開防區就說明了這點!即便你軍事能威懾敵人,但是體制的腐敗,官員的腐敗一樣會使強國變弱國!第三點,居安不思危。7年沒購入新的戰艦,就因為慈禧認為沒有戰事何必再花費金錢去購買戰艦,導致了后來北洋艦隊吃了大虧。我對清朝統治者不屑,一直以來我都很懷疑那么多的男人在那個大男子主義的時代怎么會甘心被一個女人支配,也許中國已經沒有了盛唐時的那種豪氣,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已經將人的自由精神吸干榨盡,只剩下奴性,個個大臣只對統治者惟命是從,唯唯諾諾,連李鴻章也只能在用軍艦專門為慈禧送來嶺南的荔枝后才敢提籌措海軍軍費的事,家天下的弊端暴露無遺。整日待在深宮“不食人間煙火”,皇帝什么都不懂,要打仗,應該先看看自家的能耐吧,最起碼去軍艦上檢閱一次吧。我想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有后來的該打仗了才發現自己沒炮彈了吧。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居安思危呀!
我為李鴻章感慨,電影將李鴻章塑造為一個徹底的好人。雖不盡然,不過我對其中一些很贊同。細想起來,李鴻章在朝廷中的確舉步維艱,想籌措軍費建立一個足夠強大的海軍,卻又不能損害慈禧那批國家蛀蟲的利益,何其困難。電影中有這樣的描述“大清每年的銀兩有十分之一花到正道上就不錯了。”雖然本人對此懷疑,但這也說明了清朝的腐敗奢靡。李鴻章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不知他有沒有想過即使他付出這么多僅僅為了這些愚昧無知的紈绔子弟以后能繼續錦衣玉食,值得嗎?不知當李鴻章在望春樓和那些毀掉了自己半生心血的劊子手們委屈求和談判時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許這位晚清第一重臣就是近代版的岳飛吧,為國家嘔心瀝血到頭來卻落得一身罵名,我覺得歷史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越是那些一心為國的人如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袁崇煥,到頭來收到的傷害越深。
我為那些愛國官兵們自豪,電影中那些北洋水師的官兵們奮不顧身希望殺敵報國,怎奈上梁不正,下梁再正又有何用。他們只是一場悲劇。
我敬佩日本,為了國家富強,全民勒緊褲腰帶發展海軍,就連最高統治者明治天皇也不例外,不知慈禧有沒有試過一天吃一頓飯。他們有著強烈的居安思危意識,對國家的未來有著明確的目標,有的放矢。不知慈禧這輩子除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外有沒有想過自己明天要干什么。但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只是讓我感到了一個小國的悲哀。
我敬佩電影中的英國人,雖然他們侵略中國,但是他們的契約精神和艦在人在的士兵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以史為鑒,希望當權者發奮圖強,帶領中國人民永遠告別屈辱,告別落后。我們要國富民強,要不受外國的欺凌,就必須從現在做起:積極努力的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最終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報效祖國,讓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源于查字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