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年終工作總結
社會服務年終工作總結
==========
03-11周鵬琰
社會服務年終工作總結
近4年來,我校按照黨中央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充分利用大學優勢資源,積極參與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特別是在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積極有效地開展了一系列社會服務工作。學校先后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對口支援先進集體”稱號。?
一 領導重視、統籌協調,各項計劃保障有力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社會服務和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對口幫扶工作,專門成立了以副校長彭久麒為組長的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為幫扶工作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障。在此基礎上,學校又于XX年1月成立了以副校長彭久麒為組長,副校長祁曉玲、張健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社會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并設辦事機構——社會服務工作辦公室,由校辦副主任田承春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學校社會服務工作的整體規劃、歸口聯系、日常協調和督查督辦工作。
在社會服務和對口幫扶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黨委書記高林遠、校長周介銘親自協調部署有關工作,學校校領導以身作則,帶頭奔赴對口幫扶地區和合作市縣調查研究,了解地方實際情況,確定對口幫扶及校地合作方案。近4年來,學校赴上述市縣開展的各項活動,均由校領導親自帶隊,確保了幫扶工作的統籌協調和扎實推進。
此外,學校還于XX年6月進一步將社會服務工作列為“四川師范大學社會服務工程”,作為我校“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三項具體措施之一,并從思想上、組織上和經費上給以切實有效的保證,確保了社會服務工作各項計劃措施的有效落實。
二 八項內容扎實推進,社會服務成效顯著
(一)與多個市縣簽訂了合作及幫扶協議,建立了互利雙贏的合作關系。
從XX年開始,我校根據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與達州市通川區建立了定點扶貧幫扶關系,隨后又按照《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的有關部署,與涼山民族師范學校結成了對口幫扶關系。XX年,又響應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大支持革命老區建設工作的倡議,在省教育廳統一協調下,與巴中市通江縣建立了教育對口幫扶關系。XX年,根據《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川委廳〔XX〕24號)的安排,我校定點扶貧的單位又由通江縣調整為巴州區。近4年來,我校始終與對口幫扶的地區和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建立了雙方高層領導定期交流的長效機制,及時了解地方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了幫扶工作的思路。為將幫扶工作常規化、制度化,我校還于XX年3月與巴中市通江縣和涼山民族師范正式簽署了對口幫扶協議,明確將各項幫扶措施列為協議條款,保障了幫扶工作的長效性和穩定性。
在切實做好對口幫扶工作的同時,我校還積極融入地方的建設和發展,并與多個市縣簽訂了合作協議。XX年6月,與雅安市簽訂了校市合作協議,雙方約定以教育為主題,從教師學歷提升、校長和骨干教師培訓、科研合作等七個方面進行廣泛的合作。XX年6月,與攀枝花市簽訂了校市合作協議,旨在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與人才交流、實習與就業基地建設,促進攀枝花市和四川師范大學的共同發展。XX年7月,又與宜賓市長寧縣簽訂了校縣合作協議,在干部和教師培訓、課題立項和課題研究、文化建設和旅游開發等方面加強合作與聯系。XX年,學校又與眉山市、廣安市、遂寧市、瀘縣、興文縣簽訂合作協議,在教育、科技等領域展開合作。XX年10月,我校還與藍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加強大學與企業的互動,發揮雙方資源優勢,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二)派遣教授支教團奔赴各地開展支教活動,幫助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提高教師和干部隊伍素質。
XX年至XX年,我校繼續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利用暑假時間,組織教授奔赴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義務開展支教活動,面向當地中小學骨干教師、教育行政人員、黨政干部和企業管理人員舉辦了專題講座,幫助提高教師、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受到當地干部、教師的一致好評。
XX年7月,在彭久麒副校長的帶領下,由教育學、心理學、法學方面的7位專家組成的教授支教團,在涼山民族師范學校進行了五場精彩的報告,涼山州各市縣教育局負責人、全州中小學骨干教師共計200余人聆聽了報告。同期,唐志成副校長帶隊的教授支教團還在雅安市石棉縣進行了教學方法和管理方面的培訓,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XX年7月,我校組織了11名教授并聯合附屬實驗學校的9名學學科骨干教師,由黨委書記高林遠、正校級調研員唐志成、黨委副書記馬元方、副校長彭久麒等校領導帶隊奔赴通江進行支教活動,面向黨政干部、中小學校長、中小學和幼兒園骨干教師共計400余人就教育管理、教育理念、課堂教學等方面開設了十多場學術講座。
XX年7月,我校教授支教團分五支隊伍在黨委書記高林遠、副校長彭久麒、嚴余松等學校領導的率領下,先后到石棉縣、涼山州、阿壩州、雅安市、長寧縣等5個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開展了支教活動,講座專題共計16個,受到了當地群眾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三)傾情民族地區教師培訓,服務民族地區基礎教育。
長期以來,我校始終堅持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辦學宗旨,以促進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為己任,傾情為民族地區培養培訓師資。為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在民族地區的實施,學校結合“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和中國-聯合國undp/403項目等項目的開展,加大了對民族地區師資培訓工作的力度,舉辦了專門的骨干培訓培訓、學科帶頭人培訓和校長培訓班。同時,采取送培下鄉、遠程教育等方式,擴大了優質培訓資源的受益人群。
XX年,我校采取送教下鄉的方式,組織專家分赴甘孜、涼山、阿壩三州,培訓民族地區中學500多人,培訓小學校長154名。同時,我校還依托中國-聯合國undp/403項目,培訓馬邊、平武兩個民族地區縣教師。此外,我校還在在民族地區設立若干信息技術培訓點,培訓當地中小學教師。
源于查字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