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蘭的病害防治
蝴蝶蘭于1750年發現,已發現七十多個原生種,大多數產于潮濕的亞洲地區。在中國臺灣和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臺灣出產最多。蝴蝶蘭屬是著名的切花種類,蝴蝶蘭是單莖性附生蘭,莖短,葉大,花莖一至數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優美,顏色華麗,為熱帶蘭中的珍品,有“蘭中皇后”之美譽。蝴蝶蘭的病害防治?
蝴蝶蘭的病害防治
蝴蝶蘭開花主要受溫度影響。花芽分化需要低溫刺激。在日間20~23℃夜間18℃以下低溫(但不可長時間低至15℃以下)刺激一月后即可使莖內的潛伏芽轉化為花芽。此后當花芽突破表皮長為花梗后,就需要較高溫度,以正常的生長溫度為宜,持續低溫會致使花梗抽發緩慢,花朵偏小甚至中途萎焉。開花期適當增加日照有助于花大色艷提早開花。蝴蝶蘭病蟲害防治蝴蝶蘭病害的發生大多因為環境及衛生不佳導致,尤其是在低溫或日照不足時特別容易產生病害,定時的環境清掃及溫濕控制、病株快速移除可防止大部份的病害發生及傳播。蝴蝶蘭的病害一般可分為細菌、霉菌、昆蟲、環境產生。
發病情形及防治方法如下:
細菌性病害
此類病害一開始多于內部組織繁殖,而后漫延于葉面及株體表面上,常見癥狀有分泌汁液及腐爛,多因澆水過量或經由昆蟲或植株間的接觸傳染。黑腐病癥狀:為蘭株常見的疾病,蝴蝶蘭獲病通常全株潰爛而死,是相當嚴重的病害。防治方法:需特別注意溫室通風,也需適當調降溫度。若有蘭株發生此并需避免噴灑水份,避免病情延漫。應以殺菌粉噴灑預防未獲病蘭株,并僅快將病株移除。
褐腐病癥狀
可說是蘭病中相當難處理的的一種病害,初期于株體或葉面產生淡色斑點,隨后漸漸變濃轉成深褐色,并讓株體產生皺折。褐腐病發病延伸相當快,從初步發病至皺摺產生發生腐爛只需一日時間,通常早上染病晚間即開始腐爛,是相當麻煩的蝴蝶蘭病害。褐腐病大多發生在空氣濕度高的環境,由以春夏時節最易發病,此時是空氣濕度較高,蘭株生長較快的時間,一旦蘭株得病易使周圍蘭花一同獲病。防治方法:褐腐病易發生于空氣濕度高的環境,若是有蘭株發現病狀需停止澆水,并且將發病部份剪除,并施以殺菌藥物,若是病情嚴重或有病況擴大疑慮可將病株移除或隔離。若其它蘭株有染病風險可以殺菌粉噴灑預防,春夏時濕度亦要嚴格控制,并且保持蘭園通風及環境清潔。
霉菌
環境濕度變化太大或是土壤及養液肥肥力因素引起植株受損,發生霉菌攻擊蘭豬組織。降低灌溉水EC值、減少介質水分是常見的治療方法。另外蘭花花瓣上的灰霉病也屬霉菌病變,會在蘭花朵上形小斑點,這種病變的原因在于過于潮濕或是相對濕度太高,需進行溫濕度控管。
源于中國鮮花禮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