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孩熊麗傳承“非遺”薪火
“80后”女孩熊麗傳承“非遺”薪火
德昌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后繼有人
傈僳族原生態(tài)歌舞、服飾、婚俗、闊時節(jié)、口弦、葫蘆笙、火草織布技藝、民間文學等多彩的內容,是德昌縣最具民族特色的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一不閃爍著德昌傈僳人民的睿智光芒。
目前,德昌縣已成功申報了9個省級、13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3個省級、14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這意味著德昌縣已初步構筑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傳承體系。標志著德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從縱深方向發(fā)展到實質性保護階段。
“80后”女孩熊麗
嘎且且撒勒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熊麗,一個“80后”女孩,省級嘎且且撒勒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xiàn)任德昌南山中心校副校長。
近日,我們見到了熊麗。
這個生長在德昌的傈僳族女孩,著一身白色運動裝,向著我們一溜小跑,利落的馬尾一搖一蕩,顯得活潑干練。
“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語意為來跳美好的舞蹈。相傳是由72種曲調組成的72種舞蹈。傈僳人但凡祭慶典禮、紅白喜事、逢年過節(jié)、慶賀豐收和戰(zhàn)爭、祈禱神靈,或男女青年相聚,都要跳嘎且且撒勒舞。
熊麗隨身攜帶的包里有一套常用的傈僳族服飾,在記者好奇心的催促下,她換上了這身寶貝行頭。
戴上五彩的珠帽“額勒”,穿上鑲彩邊的短衫“皮度”、及腳踝的印花百褶裙,這個標準的“80后”神采飛揚地談起了讓她“欲罷不能”的嘎且且撒勒舞。
熊麗說,舞蹈跳法有:三腳、七腳、抵腳、靠背等,形式由數(shù)人至數(shù)十人拉手連成圓圈,或站成兩排對跳。舞蹈動作如挖苕、扳包谷、摘東西、紡麻、攆麂子、鳥兒喝水、哐娃娃、團結舞、找朋友等都來自于傈僳人的生產生活。
“結婚時,在新娘送出門前要跳這個舞,到了男方家要跳,拜堂、喝同心酒后還要跳,所不同的是前面加三轉退腳舞,正三轉用于新人結婚,反三轉用于老人過世。”說罷,熊麗現(xiàn)場比劃了幾個簡單的動作。
長裙搖曳 色彩翻飛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傈僳族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顏色不同,又分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熊麗所屬的德昌傈僳分支為“花傈僳”。
德昌傈僳族聚居區(qū)以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著稱,因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被譽為保持最原始風情的傈僳族分支。
熊麗出生在德昌金沙鄉(xiāng)傈僳山寨,父親在金沙鄉(xiāng)中心校教書,母親是鄉(xiāng)干部。根據(jù)傈僳族的習俗,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之間,都會舉辦一場接一場的婚禮,葫蘆笙和嘎且且撒勒舞在婚禮中反復出現(xiàn)。
熊麗說,她最初想學嘎且且撒勒舞時,剛滿6歲。婚禮上,一聽到葫蘆笙的曲調,“手腳就想動,就想去跳”。
小熊麗最期待的,就是在婚禮中,跟著大人一起盡情地跳舞、對歌,“通宵達旦耍3天”。在娛樂生活相對匱乏的日子里,不眠不休的歡歌熱舞帶給熊麗無窮的樂趣,也為她打下了深厚的舞蹈功底。
憂慮“花傈僳”傳統(tǒng)文化被遺忘
1999年,熊麗從西昌師范校畢業(yè)。2000年,熊麗開始在金沙鄉(xiāng)代課。音樂課上,熊麗教男生們學吹葫蘆笙,發(fā)現(xiàn)學生提不起興趣,收效甚微。通過觀察和交談,她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年輕孩子普遍喜歡流行音樂,覺得傳統(tǒng)音樂單調乏味。
“從前,鄉(xiāng)親生產生活用的都是木頭盆子、木頭水桶,現(xiàn)在都用塑料制品了,寨子里的年輕人出外打工,過年、過節(jié)沒有時間回家,娛樂活動被打麻將、看電視、上網(wǎng)取代,聽著葫蘆笙也無動于衷。”放假回到老家,看著這樣的情況,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非常憂慮。
熊麗感覺到了傈僳族文化面臨斷代的危機,開始自發(fā)地指導組織學生跳舞,希望學生們“多學會幾種舞蹈”,改變這種狀況。
從“教師”到“傳承人”
“看傈僳族會不會跳舞就看會不會嘎且且撒勒舞。”熊麗說,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的啟蒙舞,傳承的是原生態(tài),無任何道具,其他舞無法取代。
空余時間里,她輔導村里的舞蹈隊,帶他們到縣上來展示。舞蹈隊熱情很高,過年的時候也不落下,男女老少隊員穿著傈僳服裝在德昌城里各處花園公園里跳舞,從初一跳到初七。
熊麗和隊員們常年堅持不懈,舞跳得越來越好,吸引了眾多“粉絲”。六、七十歲的老人們背著孫孫在廣場跳,一些三、四十歲的“麻友”們取消了每晚“雷打不動”的牌局,也被吸引了進來。
來自縣文化館等各路文化工作者也無數(shù)次奔赴金沙和南山兩個傈僳族鄉(xiāng)收集整理文字素材,拍攝錄制影像資料,積極開展發(fā)掘、收集、整理、保護工作。
德昌縣文體廣播電視局局長賀萍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載體的,它的擁有者、儲藏者存在于民間,是他們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失去了傳承與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存在。如果不對傳承人進行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只能是句空話。”
熊麗自發(fā)組織大家跳舞、演出,傳播傈僳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事跡被德昌縣領導和工作人員列為典型。2007年至2009年,熊麗在金沙鄉(xiāng)掛職任鄉(xiāng)黨委副書記,將嘎且且撒勒舞的推廣和傳播搞得如火如荼。
嘎且且撒勒舞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2009年,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熊麗被確定為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賀萍高興地說,“2009年,德昌縣傈僳族服飾、刺繡、葫蘆笙三個項目作為涼山非遺代表項目重要組成部分有幸亮相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將德昌傈僳族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宣傳高度。”
持續(xù)發(fā)力 一路前行
近年來,德昌縣委、縣政府把挖掘、打造、保護傈僳族文化作為文化工作的重點,寫入了黨代會和政府工作報告。
文廣部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重點工作,精心策劃、認真實施、全力打造。
2008年至今,德昌縣精心收集編撰了《德昌傈僳民俗故事》、《燕子留戀的地方·德昌傳說》等6部書籍,并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2007年,德昌縣公布了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列入4類11項,其中傈僳族葫蘆笙演奏和制作技藝等7項,于2008年成功申報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9年有5項升級為省級保護名錄。
2010年3月,涼山州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委員會公示了第三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及第一批傳承人推薦名單,德昌傈僳族刺繡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藝等等6個非遺項目和熊麗、谷紹英、鄺冬蕓等8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榮列其中。
目前,德昌縣已成功申報了9個省級、13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3個省級、14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熊麗說,德昌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古樸厚重,是擔心傳統(tǒng)文化受到?jīng)_擊的危機感始終敦促著她一路前行。
3月,南山中心校開學了。熊麗擠出更多的空余時間對學生們進行舞蹈培訓,想方設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在興趣課堂中教孩子吹葫蘆笙。
“現(xiàn)在,最有利的條件就是和娃娃們在一起。”熊麗說,音樂、舞蹈要從娃娃抓起。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熊麗知道,這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代表著責任,意味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承諾和堅守。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lián)系,及時刪除,涼山州網(wǎng)-涼山彝族自治州新聞媒體平臺(m.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wǎng)/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