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現存活艾滋病病人6626例 母嬰傳播率一路攀升
涼山州現存活艾滋病病人6626例 母嬰傳播率一路攀升
艾滋母親:“為孩子想要努力活著”
5年前,在生下第一個兒子后不久,吉克曲希同丈夫、兒子一起被發現染病
生第二個孩子時,吉克曲希接受了母嬰阻斷治療,三歲的女兒現在已成功擺脫了感染的噩夢
“希望這次能生下一個健康的兒子,現在特別想要努力活著”
新華社成都4月8日電(記者孫曉錚)吉克曲希(化名)又懷孕了。這個已經有一兒一女的母親“希望這次能生下一個健康的兒子”。她的第一個孩子感染了艾滋病。
吉克曲希,37歲,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木渣洛村村民。5年前,在生下第一個兒子后不久,她同丈夫、兒子一起被發現染病。
“當時不知道(自己得了病),曲拉(化名)生下來后總是發高燒。后來去縣里的醫院檢查,是陽性。”吉克曲希說。
像村里大多數艾滋病感染者一樣,吉克曲希的丈夫早期在外打工時因染毒而感染了艾滋病,把病毒傳染給了妻子。不知情的妻子隨后又將病毒傳染給了腹中的孩子。
昭覺縣距離涼山州州府所在地西昌僅一百公里。截至2014年底,涼山州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人數達35329例,現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21631例,艾滋病病人6626例。
類似吉克曲希的情況在涼山不是少數,當地艾滋病母嬰傳播率一路攀升。這引起了國家及當地政府的重視。2009年,涼山州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中心成立并負責系統組織實施母嬰阻斷工程,通過懷孕期間藥物治療以及對嬰兒的人工喂養來切斷艾滋病毒在母嬰間的傳播。
幸運的是,生第二個孩子龍英(化名)時,吉克曲希在婦幼保健院的建議下進行住院分娩,接受了艾滋病母嬰阻斷治療。已經三歲的女兒龍英現在已成功擺脫了艾滋病感染的噩夢。
“女兒是健康的。”吉克曲希露出欣慰的表情,她摸了摸隆起的小腹繼續說,“但按我們彝族的傳統,我還是希望能留下個兒子傳宗接代。”
涼山與位于東南亞毒品產地金三角邊界的云南省毗鄰,人口約500萬,是中國最大彝族聚居區。這里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始,逐漸成為境外毒品經云南進入四川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
1995年,涼山州在云南遣返的吸毒者中發現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此后,感染者以及病人報告數不斷增加。全州90%以上的鄉鎮均有病例報告。以木渣洛村所在竹核鄉為例,昭覺縣衛生局局長吉克偉哈說,全鄉人口約1萬人,累計艾滋病報告人數有1000多人。
涼山州艾防局專職副局長宋志斌介紹,吸毒曾經是本地區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但2014年,性傳播首次超過吸毒成為最大感染原因,母嬰傳播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這與當地人對艾滋病防范意識依然不足有關。
貧病交加,是涼山艾滋病防治面臨的現實困難。
在吉克曲希的四口之家里,只有一張簡陋的鐵制單人上下床,上面堆放著四個人全部不超過十件的衣物。床的旁邊,是儲藏的一些大米以及土豆。一家人靠種地一年收入7000元左右,而這在當地已經算是條件較好的家庭。
據統計,2007年,涼山州有150多萬人口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
宋志斌介紹,涼山州是四川省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以及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區域。“涼山州曾經販毒吸毒活動猖獗,醫療衛生資源匱乏,大眾健康意識淡薄,這些都與貧困有關。貧窮是導致涼山艾滋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宋志斌說。
為了防控疫情發展,涼山州政府近年來與中華紅絲帶基金等組織聯合推進艾滋病防治教育、開展免費抗病毒治療等。其中,預防母嬰傳播是一項重要內容。據介紹,在涼山,母嬰阻斷工程覆蓋率近年得到提高,陽性孕產婦所生嬰兒艾滋病毒檢出率從2008年的10.5%下降到2013年的5.5%。
同時,政府也聯合社會力量加大扶貧力度。2013年,由中華紅絲帶基金聯合香港女工商專聯、涼山州總工會實施的“彝繡”發展扶持項目便是其中一例。
項目把公益扶貧開發、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保護和社會發展相結合,促進了彝族婦女的生產自救和再就業。涼山州總工會副主席王英說,項目開展兩年來,已經培養了“繡娘”6000余名,其中包括受艾滋病影響婦女多人。
宋志斌說,涼山州下一步要思考的是如何將“要我防艾要我治療”轉變為“我要防艾我要治療”。
而吉克曲希的最大目標就是“生下個健康的兒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吉克曲希一家都在積極進行藥物治療,每月去縣醫院領取免費藥物并接受檢查。“現在特別想要努力活著。”她說。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涼山州網-涼山彝族自治州新聞媒體平臺(m.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