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敬涼山歲月,愿可愛的人們早日擁抱新時代的幸福
大學生三下鄉:敬涼山歲月,愿可愛的人們早日擁抱新時代的幸福中國青年網涼山8月30日電(通訊員:虎靜艷、郝君濤)8月25日至30日,西南民族大學旅游歷史文化學院師生24人深入到涼山州開展“聚青心精準扶貧興涼山?促知行攜手筑夢新時代”主題三下鄉暨“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涼山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校地合作,整合發揮雙方優勢資源,以青年之擔當助力涼山州脫貧攻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社會實踐團隊在為期6天的實踐考察中,腳粘泥土,先后深入貧困山區慰問兒童和生活困難老黨員、赴瀘沽湖等旅游資源開發區進行旅游業扶貧調研.這六天的時間里,這群來自民族高校的青年學子不畏困難,勇于擔當,用青春踐行助力民族地區振興事業;游思悟踐,學以致用,自覺將“精準扶貧”和“五個認同“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暖鹽源,筑夢青春
“努力學習,走出大山!”“有希望就要志存高遠,有夢想就要不懈努力!”“待度過斜風冷雨,春暖在眼前!”……在趕赴涼山的車程中,實踐團隊的隊員們在精心準備的明信片上寫下對涼山山區貧困兒童的祝福語一張張承載著關心與溫暖的明信片被送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官地鎮篾絲蘿村小學的六十余名兒童手中。
25日上午,西南民族大學旅歷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代表師生驅車深入到官地鎮篾絲蘿村考察慰問。通往官地鎮的盤山公路宛如天險,僅容許小型車輛通行。登上吉普車,一路上是并不規整平坦的盤山小路,從路崖俯瞰下去便是懸崖峭壁和波濤洶涌的雅礱江,這段只有35公里的路隊員們的車隊顛簸行駛了近1小時40分鐘。一路上,隨處可以看到前段時間因強降雨導致的山體滑坡、飛石墜下的痕跡這條小路是當地百姓溝通外界的僅有的通途。車隊輾轉來到官地鎮篾絲籮村村委會,當地村民和小朋友們早已熱情等候。預定計劃的活動進展順利,雖降下小雨,隊員們和當地干部群眾的熱情絲毫未減。
據說這里是涼山州最為貧困的地方之一,人均年平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民房設施簡陋。但,百姓卻淳樸可愛。實踐隊員關注到,孩子們面龐被曬得紫紅偏黑,多數孩子穿不得干凈整潔的衣服,服裝或為已經臟舊的校服,或為和自己身高尺寸不相匹配的衣服,很多兒童還是穿著拖鞋、臟舊的球鞋……孩子們靦腆,害羞于接受采訪,但接過隊員們贈送的文具、圖書和明信片,總是用眨著明亮的黑眼睛,用標準普通話,道一聲“謝謝”,并彬彬有禮地微微鞠上一躬。接過文具天真的笑容、把紅領巾蒙在小臉上假扮超人、三四個小伙伴分享一根棒棒冰——這是專屬于他們的純真童年。閉鎖的大山,清苦的孩子們一同為隊員們上了生動一課,隊員們為孩子們帶去精致的文具圖書以及精心祝福,也在實踐后不禁追思:“我們應該在怎樣的地方奉獻青春?或許將來,自己在這樣的基層為民服務才應該是使命所在。”
脫貧攻堅,深入調研
在之后幾天,實踐團隊根據前期調研工作部署,圍繞“旅游扶貧”主題,分別在鹽源縣金河鄉、鹽源縣、瀘沽湖風景名勝區和邛海國家濕地公園、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做了扎實的調研工作,在對當地的文化習俗和旅游資源開發情況作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參與到景區旅游體驗并作考察。實踐團隊深入到當地商戶和居民家中,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就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政策、當地旅游經濟效益及民生改善等調研關切問題作了深刻調查訪談。實踐隊員們每到一處,都做到扎實深入到每一戶商戶進行調研,向外來的游客進行文明旅游宣傳,并不失時機地與當地旅游部門及博物館運營機構專業人士進行訪談。
“我們這里的旅游發展近幾年發展很快,離不開國家和政府對貧困山區旅游資源的規劃和引導,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我們更有盼頭了!”在瀘沽湖經營著一家民宿的經營者秦先生在訪談中如是說。
在與鹽源縣旅游局工作人員賈丹是2009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后沒有選擇留在一線城市擁有更佳的發展機會,而是毅然回到鹽源家鄉基層工作,這一待就是近十年。的訪談中,她談到了對基層工作的看法和體會。她說:“基層工作最重要的是責任和堅持,立足崗位,無愧于心才能幫助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感謝你們不遠千里過來深入基層,感動你們做事踏實認真,希望你們不虛此行。”
此次“三下鄉”暑期實踐各項工作扎實開展,體現旅歷學院重視服務民族地區發展教育的理念,并將其付諸行動,更好的在民族地區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活動,用青春之光照亮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助力涼山夢的早日實現。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