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民宿:春天里的盎然生機
3月7日,孟奇從成都而來。在西昌火車站下車后,他向當地人打聽,哪里有民宿?當地人回答,去西昌市海南鄉那邊看看。
前往海南鄉的路上,孟奇拿出手機搜索民宿。
他慢慢翻看網絡上跳出的很多信息并一家家對比,目光落在了海南鄉大石板古村。
位于西昌市東南部15公里處邛海邊的海南街道辦,又名“鐘樓上苑”,面朝邛海,背靠青山的優越環境,賦予大石板古村先天發展的稟賦。“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為大石板村鄉村振興之路著上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色。
今年以來,西昌市委、市政府將大石板古村作為鄉村振興示范點改造建設,通過整村改造和民宿提升,讓這里再迎發展生機。
由此,大石板古村變得熱鬧起來,鋪砌石板路、修建小廣場、改造老舊土坯房、修建新民宿......來來往往的施工隊伍,在村落里為“重啟”古村忙活不停。
這是大石板古村第一次對整村風貌大規模提質升級。整個大石板社區民宿提升改造項目共分為兩期,通過EPC的模式整體打造,一期工程包括社區部分基礎設施修建、風貌改造、88棟特色民宅打造以及3家民宿修建,施工面積達10萬平方米。目前整個工程已完成80%以上,預計本月底完工。
在改造提升過程中,施工方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巧妙融合,全面更新古村落水、電、氣、排污、排水等功能,在滿足宜居、宜業、宜游需求的同時,讓古村落重煥生機有了重要保障。
在大石板古村民宿整體改造提升工程中,通過建立企業、旅游投資集團和村集體三方合作的經營模式,改變過去古村民宿零散分布、單打獨斗、效益不佳的經營困境,實現“抱團取暖”,村民可通過房產和土地租賃獲得穩定租金收入,同時作為股東可以參與經營分紅,并入職經營公司,成為民宿、酒店的員工,獲得工資收入,最大程度保障了當地村民的收益。
春天里的大石板古村,果樹開花了,老樹抽芽了,就連路邊的野花也在競相綻放,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藍天白云下,民宿宛如一幅靜中有動的山水田園畫面,土房、灶臺、古樹、回廊、院落、小巷,鄉村氣息撲面而來,曾經無人問津的古村落重新煥發出生機,也讓村民們有了額外的收入。
近年來,西昌市海南街道辦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古村落+新民宿”雙輪驅動民宿發展之路,讓古村有“顏值”,更有“內涵”。
“古村落+新民宿”的成功實踐,盤活了原來的舊民居。截至目前,全村利用舊房、安置房改造改建的民宿一共有60多所。通過開辦民宿,不僅為古村增加了一道道充滿“情懷”的風景,還讓曾經世代捕魚種田的農民有了新的經濟收入來源,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安置。
鄉村振興的一幅幅生動畫面,不只在海南能看得到。從過去的鄉村8景發展到鄉村18景,西昌以創新推動鄉村旅游和康養度假旅游轉型升級,加快從資源驅動和低水平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使創新成為西昌鄉村旅游和康養度假旅游發展的不竭動力。大力推進“旅游+”,實現旅游業與文化、康養、農業、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其他產業和行業的磨合、組合和融合,促進旅游功能全面增強,使發展成果惠及各方,讓游客能滿意、居民得實惠、企業有發展、百業添效益、政府增稅收,形成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記者了解到,改造后的古村將配備餐飲娛樂場所、文化廣場、音樂噴泉、古村集市等功能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為了確保改造提升工程和大石板古村整體風貌一致,此次改造工程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為核心,通過修舊如舊、修新如舊,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資源,就地取材,精打細磨,重塑古村的質樸模樣,建立“山、水、林、田、路”立體的傳統村落體系,實現古村“活化”。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將成為大石板古村鄉村振興路上最鮮明的標識。(記者 李曉超)
來源:二三里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