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火把鑄就旅游發展模式
涼山火把鑄就旅游發展模式
四川在制定“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戰略中,將涼山定位為“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重要增長極”和“四川旅游的后花園”、“西部旅游的目的地和集散地”。
旅游經濟跑出“加速度”
涼山,不負重望,不辱使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2005年成功承辦了“第二屆四川冬季旅游發展大會”。可以說,西昌的城市建設已提升十年以上,實現了全州景區的蛻變。特別是西昌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后,建成涼山州乃至于攀西地區和川滇旅游熱線的重要口岸城市,形成涼山州名副其實的旅游中心,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加上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靈山等四個景區成功申報為國家AAAA風景區;馬湖景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彝海紅色文化景區和會理古城被列為全省打造的21個精品景區范圍,涼山旅游蓄勢待發。
2008年涼山舉辦的彝族火把節點燃四川旅游恢復重建一把火。火把節期間全州接待游客13.9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8億元,自駕游車輛達到19400余輛。去年,涼山州共接待游客1501.3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0.20億元,旅游綜合排名在四川21個市州中,由2005年的第14位上升到第7位,旅游經濟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從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間,涼山旅游人數增長了30倍,旅游收入增長18倍多,旅游業成為涼山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中國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促進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魏小安教授認為,涼山的旅游發展模式在旅游基礎薄弱的地區跑出了遠超旅游先進地區的速度;在少數民族地區跑出了遠超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速度;在西部偏遠地區跑出了超越東部發達地區的速度。
省旅游局局長張谷感慨:“涼山旅游業完成了起步、起跳、起飛的三級跨越,現已成為全省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是全省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興起的香格里拉旅游門戶
涼山州正好處在香格里拉的“金三角”,
旅游資源富足。自然景觀具有山青、水秀、谷深、林密和地質古老等特點,加上生態環境的自然協調,形成了眾多風光綺麗、景色如畫的自然景觀。同時,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高科技的航天文化也構成了涼山多層次、多元化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
涼山州屬香格里拉旅游大環線中的重要一環,目前州內的旅游資源分布為“一個中心,四大片區”。“一個中心”即以西昌為中心的航天科技、彝族風情觀光、邛瀘之濱的陽光生態休閑旅游;“四大片區”主要指以鹽源瀘沽湖、木里香巴拉民族風情觀光覽勝為旅游目的地的西部片區。這里有瀘沽湖摩梭人風情、二灘庫區、恰朗多吉雪山風光以及俄亞、麗家嘴、項足等神秘領地文化;以西昌、布拖、普格的火把節文化、螺髻奇景觀光覽勝為旅游目的地的南部片區。這里有鮮為人知、美麗奇絕的自然風光和古冰川遺跡;以冕寧紅軍長征文化、自然生態觀光為旅游目的地北部片區。這里有彝海結盟的紀念地、安寧湖風光、靈山寺、雅礱江峽谷、美姑彝族原始宗教(畢摩)文化為旅游目的地的東部片區。這里有溪洛渡巨型水電工程、馬湖、黃瑯風景區、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和三國文化、彝族原始宗教(畢摩)文化旅游資源等。
西昌已成為由東至西進入香格里拉的重要門戶和香格里拉的游客集散中心。
“旅游度假哪里去?涼山是個好地方”,這是眾多游客對涼山的真實感受。2006年冬天,國家旅游局常務副局長張希欽到涼山檢查工作后感慨地說,“回到北京后我一定會告訴家人和朋友,涼山最美麗,西昌是一個陽光之城、是一個月亮之城,希望他們都來看看。表示將擔起我愿承擔涼山旅游的義務宣傳員”。
涼山變靚了,彝族人變美了,涼山風情更有魅力了,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蜂擁而至。至2005年起每年“春節”、“五一”、“十一”假期,來涼山旅游的客人蜂擁人潮。瀘沽湖管理局局長楊輝說,如今,四川瀘沽湖朝霞的魅力凸顯,“云南日出,四川雨”正在成為歷史。
在嬗變中創造旅游發展模式
涼山具有“民族風情濃、自然景觀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特色。無論哪個季節到涼山去,游客都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溫情和領略到最原生態的彝族風情、摩梭風情……
涼山制定了推動旅游突破性發展的工作思路:突出自然生態、彝族風情、科技、人文以及旅游產業等“五大特色”,打造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彝族火把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和紅色文化等“六大精品”。同時,涼山州堅持:“政府主導、市場統籌、品牌開路、百姓受益”發展模式,舉全州之力,集全民之智,政府先后對全州城市加強投入達數十億元,打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旅游精品。建立起了有效的融資平臺,突破了資本瓶頸,為涼山的全面發展搶占了先機。
西昌是一個山、湖、城相依相融的美麗城市,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登頂瀘山,整座西昌城盡收眼底,高樓挺拔,錯落有致;而鳥瞰邛海,沿湖綠野平疇,阡陌縱橫,碧綠如玉的海水,在高原艷陽的照射下,猶如一顆天生麗質的明珠,熠熠生輝。早在15世紀,來中國旅游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評價說,“邛海是比地中海更美的‘珍珠湖’。”
被中外文人墨客視為“母系氏族最后一塊領地”的東方女兒國瀘沽湖,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為保護和傳承摩梭人的原生態文化,瀘沽湖在旅游開發上,實施了以自然村莊和家庭為單位,游客可以直接與當地民族一起生活來體驗摩梭風情。
被堪稱為世界地質公園的螺髻山因其主峰狀如古代少女的青螺發髻而得名,古籍中將螺髻山名勝歸結為“十二佛洞,十八頂,二十五坪,三十二天池,一百單八景”,螺髻山坐落在彝族聚居區的普格,它與彝族風情形成了完美的結合,成為大涼山彝風之旅的黃金線路。
去年6月26日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旅游協會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發展高端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旅游界的資深專家魏小安、石培華、戴學鋒、劉峰、李庚、張輝、歷新建、竇群、彭德成等先后就“涼山模式”發言。
專家們對涼山旅游產業發展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旅游資源像這里如此集中的地區在全國是不多見的。并且,涼山文化是很神秘的文化,彝族文化為代表,摩梭文化也很獨特和神秘。再一個就是西昌發射基地,給涼山旅游產業發展創造了獨特的優勢和條件。涼山在旅游產業發展上現實針對性很強,既突出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潛在的動力,又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方面創造了新的模式。選擇了一個好的產業、好的發展道路,來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相信,“涼山模式”,對于全國,特別是中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特別強的現實意義。源涼山新聞網
旅游經濟跑出“加速度”
涼山,不負重望,不辱使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2005年成功承辦了“第二屆四川冬季旅游發展大會”。可以說,西昌的城市建設已提升十年以上,實現了全州景區的蛻變。特別是西昌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后,建成涼山州乃至于攀西地區和川滇旅游熱線的重要口岸城市,形成涼山州名副其實的旅游中心,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加上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靈山等四個景區成功申報為國家AAAA風景區;馬湖景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彝海紅色文化景區和會理古城被列為全省打造的21個精品景區范圍,涼山旅游蓄勢待發。
2008年涼山舉辦的彝族火把節點燃四川旅游恢復重建一把火。火把節期間全州接待游客13.9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8億元,自駕游車輛達到19400余輛。去年,涼山州共接待游客1501.3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0.20億元,旅游綜合排名在四川21個市州中,由2005年的第14位上升到第7位,旅游經濟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從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間,涼山旅游人數增長了30倍,旅游收入增長18倍多,旅游業成為涼山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中國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促進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魏小安教授認為,涼山的旅游發展模式在旅游基礎薄弱的地區跑出了遠超旅游先進地區的速度;在少數民族地區跑出了遠超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速度;在西部偏遠地區跑出了超越東部發達地區的速度。
省旅游局局長張谷感慨:“涼山旅游業完成了起步、起跳、起飛的三級跨越,現已成為全省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是全省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興起的香格里拉旅游門戶
涼山州正好處在香格里拉的“金三角”,
旅游資源富足。自然景觀具有山青、水秀、谷深、林密和地質古老等特點,加上生態環境的自然協調,形成了眾多風光綺麗、景色如畫的自然景觀。同時,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高科技的航天文化也構成了涼山多層次、多元化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
涼山州屬香格里拉旅游大環線中的重要一環,目前州內的旅游資源分布為“一個中心,四大片區”。“一個中心”即以西昌為中心的航天科技、彝族風情觀光、邛瀘之濱的陽光生態休閑旅游;“四大片區”主要指以鹽源瀘沽湖、木里香巴拉民族風情觀光覽勝為旅游目的地的西部片區。這里有瀘沽湖摩梭人風情、二灘庫區、恰朗多吉雪山風光以及俄亞、麗家嘴、項足等神秘領地文化;以西昌、布拖、普格的火把節文化、螺髻奇景觀光覽勝為旅游目的地的南部片區。這里有鮮為人知、美麗奇絕的自然風光和古冰川遺跡;以冕寧紅軍長征文化、自然生態觀光為旅游目的地北部片區。這里有彝海結盟的紀念地、安寧湖風光、靈山寺、雅礱江峽谷、美姑彝族原始宗教(畢摩)文化為旅游目的地的東部片區。這里有溪洛渡巨型水電工程、馬湖、黃瑯風景區、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和三國文化、彝族原始宗教(畢摩)文化旅游資源等。
西昌已成為由東至西進入香格里拉的重要門戶和香格里拉的游客集散中心。
“旅游度假哪里去?涼山是個好地方”,這是眾多游客對涼山的真實感受。2006年冬天,國家旅游局常務副局長張希欽到涼山檢查工作后感慨地說,“回到北京后我一定會告訴家人和朋友,涼山最美麗,西昌是一個陽光之城、是一個月亮之城,希望他們都來看看。表示將擔起我愿承擔涼山旅游的義務宣傳員”。
涼山變靚了,彝族人變美了,涼山風情更有魅力了,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蜂擁而至。至2005年起每年“春節”、“五一”、“十一”假期,來涼山旅游的客人蜂擁人潮。瀘沽湖管理局局長楊輝說,如今,四川瀘沽湖朝霞的魅力凸顯,“云南日出,四川雨”正在成為歷史。
在嬗變中創造旅游發展模式
涼山具有“民族風情濃、自然景觀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特色。無論哪個季節到涼山去,游客都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溫情和領略到最原生態的彝族風情、摩梭風情……
涼山制定了推動旅游突破性發展的工作思路:突出自然生態、彝族風情、科技、人文以及旅游產業等“五大特色”,打造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彝族火把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和紅色文化等“六大精品”。同時,涼山州堅持:“政府主導、市場統籌、品牌開路、百姓受益”發展模式,舉全州之力,集全民之智,政府先后對全州城市加強投入達數十億元,打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旅游精品。建立起了有效的融資平臺,突破了資本瓶頸,為涼山的全面發展搶占了先機。
西昌是一個山、湖、城相依相融的美麗城市,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登頂瀘山,整座西昌城盡收眼底,高樓挺拔,錯落有致;而鳥瞰邛海,沿湖綠野平疇,阡陌縱橫,碧綠如玉的海水,在高原艷陽的照射下,猶如一顆天生麗質的明珠,熠熠生輝。早在15世紀,來中國旅游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評價說,“邛海是比地中海更美的‘珍珠湖’。”
被中外文人墨客視為“母系氏族最后一塊領地”的東方女兒國瀘沽湖,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為保護和傳承摩梭人的原生態文化,瀘沽湖在旅游開發上,實施了以自然村莊和家庭為單位,游客可以直接與當地民族一起生活來體驗摩梭風情。
被堪稱為世界地質公園的螺髻山因其主峰狀如古代少女的青螺發髻而得名,古籍中將螺髻山名勝歸結為“十二佛洞,十八頂,二十五坪,三十二天池,一百單八景”,螺髻山坐落在彝族聚居區的普格,它與彝族風情形成了完美的結合,成為大涼山彝風之旅的黃金線路。
去年6月26日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旅游協會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發展高端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旅游界的資深專家魏小安、石培華、戴學鋒、劉峰、李庚、張輝、歷新建、竇群、彭德成等先后就“涼山模式”發言。
專家們對涼山旅游產業發展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旅游資源像這里如此集中的地區在全國是不多見的。并且,涼山文化是很神秘的文化,彝族文化為代表,摩梭文化也很獨特和神秘。再一個就是西昌發射基地,給涼山旅游產業發展創造了獨特的優勢和條件。涼山在旅游產業發展上現實針對性很強,既突出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潛在的動力,又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方面創造了新的模式。選擇了一個好的產業、好的發展道路,來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相信,“涼山模式”,對于全國,特別是中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特別強的現實意義。源涼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