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原始火把節享譽海內外
今年的火把節,布拖以民間傳統活動為主,分五個片區在五個中心鄉(鎮)分別開展活動。有人說,到涼山不到布拖過火把節,那就不算到過涼山。布拖素有“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的美稱,那里舉辦的火把節重在突出原生性、傳承性和群眾性,因原始而享譽海內外。
今年的布拖火把節,以民間傳統活動為主,分五個片區在五個中心鄉(鎮)分別開展活動,重在突出火把節的原生性、傳承性和群眾性,把斗牛、斗羊、賽馬、斗雞、摔跤、爬桿、朵洛荷、彝族服飾展演、選美等原生態的民間火把節活動,搬進火把節活動場。
原始火把節享譽海內外布拖是一顆鑲嵌在涼山東南部的高原明珠,是一片燃燒著熊熊火把的歡樂沃土,是一塊積淀著濃厚阿都火把文化的金盆寶地。
這里,民風古樸,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火把節因原始而享譽海內外,素有“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中國彝族火把文化之鄉”、“火把節圣地”、“彝族口弦之鄉”、“朵樂荷歌舞之鄉”、“阿都高腔之鄉”、“彝族銀飾之鄉”、“阿都服飾之鄉”之美稱;以朵樂荷、高腔、銀飾等為特色的民間藝術和手工藝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展演,聲名遠播,銀飾手工技藝和口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庫,“朵洛荷”在首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獲得太陽鳥金獎;是“彝族州火把節”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資料的主要采集地,是涼山州藝術攝影協會攝影創造基地。
布拖的彝族火把節是眼睛的節日,狂歡的節日,歌舞的節日,愛情的節日,素有“到涼山不到布拖過火把節,不算到過涼山”之說。
“三把火”的傳說布拖有一個廣為流傳的“三把火”傳說:人間英雄火體拉巴帶領彝人點燃火把,燒死害蟲。糧食獲得豐收后的第二年,拖覺壩四周的人們不約而同地點燃火把節的第一把火,相聚于拖覺壩日柱這個地方,以示紀念。
第二天,沙洛河兩岸的男女老幼都帶著干糧來到天然賽馬場——木共覺,進行賽馬比賽、唱山歌、賽克哲、談天說地等活動。晚上,在木共覺這個賽馬場點燃了火把節的第二把火,沙洛河兩岸頓時成了火的海洋,人們歡呼雀躍,直到天明。
第三天,拖覺覺撒山上的彝人聽說拖覺壩子和沙洛河兩岸的人們都點燃了火把,燒掉了害蟲。他們就在原始森林找來干竹子,捆扎成火把,晚上點燃了火把節的第三把火,把熊熊燃燒的火把傳向其他彝人居住的地方……所以,后來人們就沿襲先人們的做法,過三天火把節,點三晚上的火把。
走進布拖,隨時隨地可以欣賞到絢麗多姿的彝族服飾、優美動聽的朵洛荷歌舞、目不暇接的銀飾文化、獨具特色的彝族阿都戀愛風情,其迷人的魅力必將全方位“拿下”你的感官“高地”。
布拖縣委、縣政府正團結帶領該縣各族人民踐行“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負重奮進、攻堅克難”的布拖精神,為早日實現“火把文化”旅游名縣的宏偉目標而鏗鏘前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或網絡某些媒體,具體內容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m.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