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彝韻” 講述彝人的生活
19日晚7時30分,在大箐鄉白廟村“彝山彝韻”文化演藝中心露天舞臺,一臺由本地村民自編自導的彝族原生態民俗風情表演,拉開了火把節的序幕。
在涼山,彝族人民的勞作是舞,生活是歌。“彝山彝韻”這臺節目,表演陣容由60余名員組成,在90分鐘時間內以歌舞形式講述了彝族人的遠古傳說、畢莫文化、原生態婚俗,還原了彝族人民真實的生活。表演運用了馬布、蘆笙、月琴等大量的傳統彝族器樂。
據“彝山彝韻”創作人之一,涼山州圖書館達足石布介紹,“彝山彝韻”以彝族人的遠古傳說展開表演,傳說主要講述天地開辟后,有了人類。但當時是6個太陽,7個月亮,人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眼看人類又即將滅亡。
一天,彝族女孩濮嫫娌依正坐在家門前織布,突然一只神鳥從她頭上飛過,并將一滴鮮血滴落在了她的衣裙上。之后,樸莫尼依懷孕了并誕生下彝族勇士支格阿龍。
支格阿龍長大后,擔心這么多的太陽會讓人類滅絕,于是自制弓箭下決心射日。最后歷經種種磨難,支格阿龍成功射落了5個太陽,6個月亮,只留下1個太陽和1個月亮,從此人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據說彝族人民傳統的火把節也跟支格阿龍有關,相傳天神史惹巴伙與地神黑體拉巴不合,史惹巴伙找人放蟲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在農歷6月24這天,支格阿龍帶領大家用火把焚燒害蟲,戰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并代代相傳。
支格阿龍在彝族人民心中是一位心地善良、智勇雙全、神力無比的神話英雄人物,表演圍繞這個英雄的出生、成長,展現了彝族人民勤勞勇敢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據了解,60余名演職人員均是大箐鄉白廟村的村民,他們農忙時節下田耕作勞動,農閑時節排練節目,每逢重大節假日才會把“彝山彝韻”這個節目搬上舞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或網絡某些媒體,具體內容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m.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