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在變的四季吉村
坐落于美姑縣海拔3000多米群山中的四季吉村,是我州唯一保留彝族傳統民居的兩個傳統村落之一,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四季吉村的背后是大風頂自然保護區,那里是大涼山地區唯一留存的原始森林,以云海、大熊貓馳名。
如今,一個以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相結合定位的新村,在彝家新寨等一系列黨的惠民政策惠澤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畫四季吉村金秋時節,在黃澄澄的油麥和蕎麥地的襯托下,四季吉村顯得格外美麗,更多了一份詩意。勤勞的村民,有的在地里忙著收割蕎麥或油麥,有的在村子里忙碌著修建自家新房。云霧中起伏的高山草甸間,羊群、豬群和牧人若隱若現;一條溪流穿過村前,溪流邊是用竹篾和藤條圍成的菜園子。周遭的一切讓這里仿若世外桃源。
夕陽西下,一名彝族老阿媽帶著小孫子,從村頭的小山坡趕著一群黑黝黝的土豬回家來,記者一行跟隨著老阿媽來到了她們家。
老阿媽名叫木坡金子,今年74歲,按彝族傳統,她住在自己最小的兒子恩扎布爾家。恩扎布爾今年45歲,兩個大兒子在鄉中心校就讀,小的白天由老阿媽帶著看家或就近放豬。恩扎布爾這兩天白天和施工隊伍一起忙于修建自己家新房,妻子木坡尼古則忙于搶收地里的馬鈴薯和蕎麥。恩扎布爾一家人,從老到小,在這個秋季,大家都沒有輕松過一天。
老阿媽木坡金子告訴記者,她兒子家目前住的舊房修建于25年前,屋頂的瓦板都基本腐爛,而現在又沒地方砍大杉樹來做瓦板,所以只能用舊的瓦板和膠布混搭起來湊合擋雨,但每到大雨天,破爛的屋頂總擋不住雨水,一旦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放在二樓的蕎子經常因漏雨而被淋壞。
說起現在的舊房子,木坡尼古告訴記者說,以前她去依果覺鄉趕場時,看到河谷一帶和公路沿線的人家都住上了新房子,而自己最多也就只能在暗地里羨慕他們,今年,她們的村終于也得到了彝家新寨這個惠民項目惠澤,她家通過向親友借款,很快湊夠了25000元的自湊資金部分,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了彝家新寨建設中。
木坡尼古感慨地說道:“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現在我們將要搬出這個舊房子,目前,我家的新房已經完成了主體工程,只要天氣好,所需的材料能及時運送到位,等修好院子、耳房,我家就可以搬進新房子住了。”
傳承中發展四季吉村村落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86%的民居承重采用傳統夯實技術的夯土墻,墻厚約40cm,屋頂采用瓦板屋面,檁條上鋪成塊木料,完美的搭接形成既防雨又透煙的瓦板屋面。屋面上的荷載通過拱形屋架傳至木柱至基礎地基。裝飾部分屋檐牛角穿枋既做裝飾用途又可懸掛包谷、辣椒等農作物;實木門獨具彝族特色。
“讓村民住上新房子,同時也要保留這里原始的傳統建筑,縣委、縣政府明確要求,四季吉村要在修建新房子的同時,仍保留原有的舊瓦板房。”同行的依果覺鄉鄉長阿苦爾葉介紹說。
走進村委會主任木坡格夫的家,一座極具彝族傳統風格建筑特色的老房子映入眼簾,屋里屋外都在向人們展現著地道的彝族獨有建筑魅力。木坡格夫告訴記者,他家的這個老房子修建起來總共花了20多萬元,建房用的木材都用了三大車,木匠歷時一年半的時間才完成了房屋里外的全部裝飾。
“按照縣上的要求,我家的新磚瓦房是建在老房子旁邊的,而原來的這個老瓦板房將原貌保留下去。”木坡格夫說,今年,四季吉村參加彝家新寨建設項目的有76戶農戶,在彝家新寨建設項目建設中,除了特別破舊(有安全隱患)的房屋外,其余的原有瓦板房將長期保留下去,保留一個彝族傳統建筑完整的風貌,向今后前來四季吉村的游客們展示美姑彝族建筑的獨特魅力。
據了解,由于四季吉村地處偏遠,7個村民小組分散在7個小山坡上,道路交通極為不便,加之今年雨水特別多,給該村的彝家新寨建設材料運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影響到了施工進度。
為保證項目實施質量和施工進度,縣上安排鄉長阿苦爾葉作為該村彝家新寨建設的具體負責人。在該村目前通訊還不暢通的情況下,阿苦爾葉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哪家的沙石不夠或需要磚瓦,他都會積極協調,經常在7個山頭的7個村民小組間跑來跑去,有時還要爬上有信號的山頭聯系山外運送建材的車隊,同時向鄉上或縣上匯報最新的施工進展情況。
未來更美好四季吉村位于美姑縣城北部50余公里處,屬于典型的高二半山自然村落。該村于民國時期由彝族群眾自然聚居而形成,全村有7個村民小組,常年居住人口有114戶620人,全村最低海拔2500米,最高海拔4042米,是美姑縣平均海拔最高的村落,也是美姑縣極度貧困村之一。因為山高路遠,四季吉村村民依然過著半農半牧、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產業以羊、牛等草食性畜牧養殖及蕎麥、油麥、土豆和圓根蘿卜等種植業為主。
如今,一個以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相結合定位的新村,在彝家新寨等一系列黨的惠民政策惠澤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四組的村民吉克合爾說,縣農業局提供的優質馬鈴薯種畝產可達6000至8000斤,這樣算下來,他家20畝地就算用一半的地來種馬鈴薯,一年也可以收獲6至8萬斤,只要公路修好了,大貨車能開進村里收馬鈴薯,他家一年就可以賣3萬斤以上的馬鈴薯。
村民阿則偉其搶過話茬說,只要彝家新寨建設好了,水泥路修進村里,汽車能進村收購農產品的話,他家種的苦蕎和馬鈴薯也可以賣不少錢。
對于村子以后的發展,村支部書記吉克拉宏充滿信心:“等四季吉村的彝家新寨建設完工后,村容村貌就會大變樣,傳統的建筑和文化得到保護,加上農業和畜牧業實現產業化發展,依托獨特的原生態高山旅游資源,我們村將成為一個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相結合的彝家新寨,村民們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或網絡某些媒體,具體內容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m.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