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
普格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地域在北緯27°13'—27°30'、東經102°26'—102°46'之間,東、南、西、西北和北面分別與布拖縣、寧南縣、德昌縣、西昌市、昭覺縣接壤。縣城普基鎮北距州府西昌74公里。幅員面積1918平方公里。
2008年底普格縣轄3個鎮、31個鄉,151個行政村,722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4.8萬人,有漢、彝、回、布依等16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03079人,占總人口的75.4%;彝族人口102270人,占總人口的74.8%。
2013年普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6億元較2012年增長12.5%。公共財政總收入2.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7%。
普格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祥地,是一個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
地形概貌普格縣屬云貴高原之橫斷山脈。螺髻山與烏科梁子東西對峙,中梁山縱亙其中。中梁子、波尾梁子和烏科梁子均屬大涼山向南的分支。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面積較少,以中山(含亞高山)為主,占總面積的67.4%。丘陵平壩僅分布在河谷地帶,呈高山、中山深切割地貌。
普格地貌,山脈河流南北走向,枕山帶河,平行交錯,東西群峰并列,中為凹凸,三山二水形成狹長的北高南低的河谷地貌。
縣境內最高峰為螺髻山主峰――也俄額哈峰,海拔標高為4359米,最低處為白水河,海拔標高為1040米,河谷與山地高差達3319米。
氣候普格縣位于四川省低緯度地區,氣候受西南季風和印度北部干燥大陸性氣團交替控制,干雨季分明,年溫差較小,日差較大,年平均氣溫變幅僅13℃。
普格縣年平均氣溫為16.8℃,1月為9.4℃,7月為22.7℃,極端最高氣溫33.3℃,極端最低氣溫-1.9℃,年總日照時數2094.7小時,年總蒸發量為2107.2毫米,年總降水量為1169.8毫米,年平均絕對溫度為13.2毫巴,無霜期為301天,干濕分明,5-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構成了冬無嚴寒春高溫,夏無酷署秋涼早的氣候特點。以氣象學上氣溫低于10℃為冬季,10-22℃為春、秋季,高于22℃為夏季來劃分,普格的冬天僅為一個月,夏季只有兩個月,春秋兩季長達9個月。
水文普格縣境內河流主要有則木河和西洛河沿橫斷山脈山腳由北向南流過,在縣城附近東北角的扭皮各則處,二水合流,南注金沙江。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
2008年底普格縣轄3個鎮、31個鄉,151個行政村,722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4.8萬人,有漢、彝、回、布依等16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03079人,占總人口的75.4%;彝族人口102270人,占總人口的74.8%。
2013年普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6億元較2012年增長12.5%。公共財政總收入2.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7%。
普格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祥地,是一個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
地形概貌普格縣屬云貴高原之橫斷山脈。螺髻山與烏科梁子東西對峙,中梁山縱亙其中。中梁子、波尾梁子和烏科梁子均屬大涼山向南的分支。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面積較少,以中山(含亞高山)為主,占總面積的67.4%。丘陵平壩僅分布在河谷地帶,呈高山、中山深切割地貌。
普格地貌,山脈河流南北走向,枕山帶河,平行交錯,東西群峰并列,中為凹凸,三山二水形成狹長的北高南低的河谷地貌。
縣境內最高峰為螺髻山主峰――也俄額哈峰,海拔標高為4359米,最低處為白水河,海拔標高為1040米,河谷與山地高差達3319米。
氣候普格縣位于四川省低緯度地區,氣候受西南季風和印度北部干燥大陸性氣團交替控制,干雨季分明,年溫差較小,日差較大,年平均氣溫變幅僅13℃。
普格縣年平均氣溫為16.8℃,1月為9.4℃,7月為22.7℃,極端最高氣溫33.3℃,極端最低氣溫-1.9℃,年總日照時數2094.7小時,年總蒸發量為2107.2毫米,年總降水量為1169.8毫米,年平均絕對溫度為13.2毫巴,無霜期為301天,干濕分明,5-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構成了冬無嚴寒春高溫,夏無酷署秋涼早的氣候特點。以氣象學上氣溫低于10℃為冬季,10-22℃為春、秋季,高于22℃為夏季來劃分,普格的冬天僅為一個月,夏季只有兩個月,春秋兩季長達9個月。
水文普格縣境內河流主要有則木河和西洛河沿橫斷山脈山腳由北向南流過,在縣城附近東北角的扭皮各則處,二水合流,南注金沙江。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