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昭覺再次發現恐龍足跡,長度僅2厘米
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恐龍足跡中,有10余個長度只有2厘米左右的小腳印。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昭覺小龍”足跡,這類足跡非常罕見,屬于鳥腳類,其生存時期為白堊紀,或為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小恐龍足跡。不過,這些“小腳丫”屬于幼年恐龍,還是成年恐龍,還待進一步研究。
巖壁下 “小恐龍”足跡現身7月1日至5日,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恐龍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韓國教員大學地理科學教育部主任金正律及其學生,中國地質大學在讀博士生邢立達,以及四川省地礦局區調隊環境資源調查所,與昭覺縣文管所組成聯合科考隊,對昭覺縣央摩租鄉洛伍依體(當地地名)進行恐龍足跡考察,在一塊已經坍塌的巖壁下,發現了數十個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一片紅砂石巖壁,高約50米。恐龍足跡化石距地面5至9米,分布在一片長約10米、寬約6米的巖石上。
和昭覺縣以往發現的恐龍足跡不同的是,在這些獸腳類足跡中,還混雜著10多個奇特的足跡,這些足跡非常小,只有2厘米左右,像是一個個“小腳丫”,在巖壁上凸顯出來,十分清晰。
這已是昭覺縣發現的第四處恐龍足跡化石。據地質學專家分析,大約在1億3千萬年前,化石發現地是一片湖泊,恐龍在泥沙上行走后留下腳印,被沉積物覆蓋形成化石,后來化石底部巖層脫落,化石因此暴露出來。這處恐龍足跡化石向外凸出,與之前發現的昭覺三比羅嘎崖壁上、向內凹進的足跡化石有明顯不同。
由于巖壁離地面高,科考隊在巖腳下搭建鋼架,攀上鋼架高空作業,對化石進行勘察和臨摹,從7月2日至4日,完成了科考。 很罕見或是全球最小恐龍足跡 參與考察的馬丁·洛克利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央摩租鄉化石點非常有趣,它可能有助于科學界解決一個長期以來遺漏的問題。
專家們認為,央摩租鄉恐龍足跡化石屬于鳥腳類,并將其命名為“昭覺小龍”足跡。這種恐龍非常罕見,目前,只在四川、山東和韓國有過發現,但量都不大,昭覺是第四個發現地,全球其他地方都沒有。
“昭覺小龍”留下的“小腳丫”,可能為目前全球發現的最小恐龍足跡遺存。研究這類恐龍足跡,對了解這一類恐龍的生活信息非常有幫助,意義非常大。
不過,“小腳丫”到底是幼年的恐龍,還是成年的恐龍足跡?這個疑問,仍待進一步研究。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