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涼山大石墓
[IMAGE]
美麗的大涼山,景色迷人,這里有神奇美麗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而充滿神秘的大石墓,無疑給這里又抹上了一縷神秘的色彩,帶來無限的遐想。
發現大石墓分布于安寧河谷流域約7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北至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南至攀枝花市米易縣,主要分布在安寧河流域的喜德、冕寧、西昌、德昌等縣市。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退休人員、考古專家、大石墓的發現人之一張正寧說,上個世紀70年代四川大學歷史系童恩正、四川省博物館趙殿增組成的流域調查考古隊,到西昌禮州鎮進行新石器遺址發掘。
他們發掘時發現,新石器遺址上一座墓基由眾多巨石組成,搬除巨石后,出現的土陶和人骨令他們感到十分驚奇,他們明白發現了一種珍貴的古墓。這種墓用巨石砌成墓室,頂部以巨大的墓石覆蓋,這種古墓遂被稱為“大石墓”。
而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從現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計算,入葬的人數亦當在兩萬人左右,和涼山地區同時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遺留下來的墓葬相比,他們的確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稱,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是安寧河流域原住民獨特的墓葬形式。
神秘大石墓用巨石砌成,墓室挖在地下,為狹長方型,一般長約6-8米,最長可達14米。墓室一般寬0.8-1.2米,深1.5-2米。墓室的兩壁和后壁用長方型大石豎立排列而成。
墓室用巨石覆蓋,一般5-7石不等,前方有一個窄窄的墓門,墓門用碎石封閉,墓頂露于地面。有些保存完好的大石墓前,還立著一塊巨石做墓的標志。
而這些建筑材料都未經人工加工,重者達萬斤以上,輕者亦有數千斤之多。即使在今天,我們如果不借助機械,也休想動它分毫。
墓室內都沒有發現葬具,人骨都堆積在墓底,男女老少都有。每座墓葬入的人數不等,少則四五十人,多達一百多人,從骨殖錯亂、隨葬品沒有多寡貧富之分的現象分析,這眾多的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同一氏族的成員。
大石墓中出土了許多文物,主要可以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骨、牙、金、瑪瑙、綠松石等質料的各類裝飾品,有些墓室內還發現過稻谷的痕跡。
“大石墓目前還有兩大謎底未能揭曉”張正寧說,一是古人用什么樣的技術能夠移動如此龐大的石塊。修建這些石墓的石塊每塊重量至少在一噸以上,以5、6噸重的居多,而這些石塊均產自離墓地5公里外的大山中。
其次是墓主的族屬問題。據其他被盜墓葬的已發掘情況來看,大石墓中一般聚集著數十具乃至上百具尸骨,而這些尸骨均屬原尸體棄置野外任其腐爛完畢以后,再將尸骨收撿放入大石墓內,而且這些成群的尸骨則是多次放置進入的。
具有這種奇特的“撿骨”葬式的墓主究竟屬于哪一個古代少數民族呢?其宗教信仰又是怎樣呢?涼山州博物館館長劉弘認為:墓主疑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的“古邛人”,屬氐羌系少數民族,于距今約3000年前從岷江上游遷至安寧河平原,遠遠早于彝族進入涼山州的時間。是否果真如此?尚待破解。
傳說“關于神秘的大石墓有許多傳說”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馬玉萍說,其中有一種傳說大石墓是由一個叫仆人的民族修建而成的,這個民族的人個子不高但力大無比,是他們將遠處的大石塊搬運過來,修建墓地。
而當地村民則稱這種巨石砌成的墳墓為月魯墳,說它們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殺的月魯貼木兒的葬身之地。而彝族老鄉叫它們“濮蘇烏烏”,說是彝族的祖先進入涼山前就居住在這里的一種矮人的石頭房子。歷經悠悠歲月流傳下來這些含義不同、內容各異的說法,而其中的真實歷史卻已湮沒無聞了。
誰是大石墓的主人?這也是讓人們關注的話題。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