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喜德
古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喜德建縣1953年2月的喜德,彝語稱“喜德拉達”,意指制造鎧甲的地方,位于涼山州中北部,北距省府成都483公里,南距州府西昌78公里,距108國道28公里,成昆鐵路橫貫縣境83公里、設有10個火車站。周邊與西昌、昭覺、冕寧、越西三縣一市毗鄰。全縣幅員面積2206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170個村、3個社區,2008年末總人口19.8萬人,其中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9.5%。縣城坐落在海拔1843米的洪積坡上,城區呈扇形分布,故有“扇城”之稱。
我縣地處大涼山與小相嶺之間,地形以中山為主,最高海拔4500.4米,最低海拔1580米。境內主要河流為孫水河、熱水河、東河、西河、尼波河,水能蘊藏量18.64萬千瓦,正在規劃建設米市、東河水庫;礦產資源主要有硅、鐵、花崗石等,其中硅礦儲量大、品位高;有天然草場114.16萬畝,林地140萬畝;知名農、林、畜禽品種主要有淀粉含量高的馬鈴薯、“大紅袍”花椒、山地烏骨閹雞等。
喜德民族文化底蘊豐富、民族風情濃,既有燦爛文化,又有淵源的歷史,是現代彝語的標準語音所在地,也是彝族漆器的發源地之一和彝族克則之鄉。
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指引下,喜德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奮起直追,取得了輝煌成就,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2007年是我縣跨越發展的臨界點,2008年,是我縣突破發展臨界點、駛入快車道的分水嶺,全縣GDP達到109930萬元,財政總收入將首次突破1億元大關,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人均GDP達到6931元,實現了縣委、政府跨越發展的目標。。
州委六屆八次全會提出“打造‘一核、一極、五區、多點’,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戰略,把喜德劃入安寧河流域片區考核,即是我縣的重大發展機遇、也面臨著眾多挑戰。
既要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安寧河谷,又要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新喜德。縣委、政府以科學的視角、開放的眼光、戰略的思維、求實的態度重新審視縣情,提出“跳出喜德看喜德,跳出涼山看喜德”的戰略構架,應用“整合資源促發展,謀求發展新跨越”的理念,大力實施“農業立縣、工業強縣、旅游亮縣、科教興縣”發展戰略。使喜德發展指向更加鮮明、方向更加明確、空間更加廣闊、特色更加凸顯、動力更加充足、前景更加美好。奮斗目標是:實現“一年打基礎”(2008年GDP 10億元),三年上臺階(2010年GDP16億元),五年翻一番(2012年GDP18億元),十年翻兩番”(2020年GDP40億元),達到“六個突破”(在工業、富裕、和諧、文明、開放、生態喜德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建成“三園區三集群”(做強冕山工業集中區,規劃建設李子、魯基兩個新工業集中區,做大礦冶、能源、綠色三大產業集群)。逐步把發展思路、發展舉措調整到圍繞安寧河經濟走廊的格局中來,把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轉變到依托西昌經濟高速發展上來,做好“區域加強合作、經濟快速融入、文化互相補充、生態提供保障、和諧共建共享”五篇文章,圍繞“一核”、加快融入“五區”步伐,把喜德建設成為安寧河流域片區新的經濟快速增長區,奮力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