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全力打造“烏骨閹雞”產業
(記者 龍明云 吳學梅)山地烏骨雞和山地烏骨閹雞是喜德縣頗具特色的畜產品,倍受市場青睞。近年來,依托科學的生產技術規程,喜德縣大力推廣和發展山地烏骨閹雞產業,截至目前,喜德高山、高二半山鄉鎮的彝家幾乎都在養殖烏骨閹雞。
喜德縣有養殖烏骨雞和烏骨閹雞的悠久歷史,據古老的《涼山州喜德縣彝族民間文學作品選》記載,“公雞紅彤彤,母雞圓溜溜,婚事要用雞、喪事要用雞、祭事也用雞。雄雞為抗敵之用,母雞為還魂之用,閹雞為待客之用。”。
記者在市場上走訪得知,肉雞每斤7、8元,土雞每斤12、13元,烏骨雞每斤17、18元,烏骨閹雞每斤28、29元。同樣是雞,為什么價格卻相差那么大?
原來,肉雞是經過人工繁殖、用飼料喂養而成的雞;土雞,俗稱家雞,則是由母雞孵化、用糧食或飼料喂養的雞;烏骨雞則是由純烏骨雞蛋由母雞孵化、用純農產品喂養的雞;而烏骨閹雞就是烏骨小公雞長到一斤左右時,經過閹割后,精心養大的雞,其特點是肉質鮮嫩、可口,在具有其它所有雞類的優質特點外,甚至有一定的藥效,所以倍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建立烏骨雞生產基地,是喜德縣多年來的愿望和夢想!早在2000年,縣委、政府就提出過要建立烏骨雞生產基地,并在喜德與冕寧的交界處塑起了“喜德縣土烏骨雞生產基地”的天然石碑。但是,多年來,喜德的烏骨雞養殖總是處于“小打小鬧”的狀態,形不成規模。
2007年以來,喜德縣縣委、縣政府將建立烏骨雞生產基地作為促農增收的一項重要大事來抓,并將其列為縣委“三個三個一”工程之一,明確提出推出烏骨雞品牌、開發生態閹雞、打造百萬烏骨閹雞生產基地。
“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讓每一分錢都發揮作用。”該縣充分利用國家的產業化扶貧資金50萬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精心規劃,并將其作為一項實實在在的富民工程,及時配套了30萬元資金,用于建立無公害生態烏骨閹雞基地,同時搶先注冊了“山地牌”禽畜商標。
通過富有成效的工作,該縣已在全縣的7個重點鄉鎮的7個項目村中選擇了600戶項目農戶,以生態閹雞生產區的5個鄉鎮為重點,輻射全縣24個鄉鎮,采用自孵自養或飼養脫溫雞苗的方式,生產、開發生態閹雞。
截至目前,喜德縣已分解落實到各鄉鎮的生態閹雞就有20萬只,目前存欄有各種雞26.285萬只,通過邊繁邊養邊出售,全縣年底預計出欄僅純烏骨閹雞就可以達到20萬只以上。現在縣畜牧局良種繁殖場飼養了種雞50只,配套種植牧草30畝,建立的示范生產生態閹雞都在1000只以上。并在兩河口的波振、魯基鄉的中壩、北山鄉的自哈、賀波鄉的躍進、冕山鎮洛發等選擇了600戶為生態閹雞示范戶,每戶開展配套種植牧草一畝、修建圈舍10平方米、示范飼養生態閹雞40只。
“養大了賣、賣了又養。”許多養雞農戶在多年的養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經驗。居住在海拔2800米的喜德縣依洛鄉渣普組村民,在以前既沒有村集體經濟來源,也沒有大規模的特色產業,村民們的收入就靠一些簡單的農產品和簡單粗放喂養的豬牛羊。
“養雞就是比養豬牛羊好!一個月加工200來斤玉米或芋子,將洋芋和雜草合在一起砍碎,伴上玉米面或芋子面就可以了,然后放出來活動活動、喂喂水就行了!要是能再加上一點飼料就更理想了。”家住喜德縣依洛鄉渣普組的村民吉克合機說。而該村村民們在飼養烏骨雞的過程中,盡量用自產的玉米、蕎麥、黃豆、洋芋等原料配制成混合粉料,并補充適量的青綠料,每日飼喂次數達3到4次,白天放在院子里、夜晚趕回雞舍,讓烏骨雞自由采食、獲得充足營養,盡快長大。
“早養早富不養不富!”現在的渣普組,養殖專業戶已達40戶。養殖烏骨雞已在渣普組成為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僅此一項,村民們的年人均就增收700元左右,許多的養殖戶已不再需要鄉政府的貸款。
成功是前進的動力。嘗到甜頭的渣普組人不但將養殖烏骨雞當作勤勞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路子來抓,同時也在不斷的進一步擴大規模,使養殖戶們每年的烏骨雞出欄率都在500只以上。
“資金不夠,幫助貸款;雞種沒有,幫著提供;飼料錢不夠,幫助墊付;技術不夠,有專業技術人員幫忙。”為了讓村民早日發展養殖業、找到致富門路,該縣許多鄉、村兩級的干部動了真格的。“我們只有4000多只的養殖(烏骨雞)任務,但通過鄉村干部的動員宣傳和幫助,現在我們鄉已有存欄烏骨雞7000多只。用不著動員,村民自己就在爭著養烏骨雞了。我們鄉很偏僻,沒有支拄產業支撐,走養殖烏骨閹雞產業化道路,對我們鄉是一個很大的助推。”喜德縣洛莫鄉黨委書記毛瓦爾說。
打出喜德烏骨閹雞品牌、吸引更多的消費群體、努力實現消費者滿意、促進農民增收,該縣已為“無公害生態烏骨閹雞”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