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十二五工作總結和十三五工作規劃
鄉村十二五工作總結和十三五工作規劃
==========================
11-10
一、“十二五”工作總結
(一)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主要經濟指標穩健增長。2014年,全鄉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4億元,比2010年增加0.6億元,年均增長7.4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403萬元,比2010年增加11403萬元,年均增長38%;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0681萬元,比2010年增加4300萬元,年均增長11.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5元,比2010年增加1595元,年均增長10.47%。2014年1—10月,實現財政總收入254.71萬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0萬元。
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抓牢“十大增收行動”措施,重點抓好產業培植、龍頭引進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100萬元以上農戶8戶,10—100萬元農戶100戶,1—10萬元農戶
2762戶。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糧食保持穩產增產,烤煙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穩固。畜牧工作有序開展,畜牧業總產值從2010年的4065萬元增加到9681.38萬元。林果產業初具規模,以楊梅、柑桔、水蜜桃為主林果種植面積達9000畝,全鄉竹子種植面積5萬畝,年產值2100萬元。蔬菜產業不斷壯大,建成總投資1200萬元、占地7畝、每年可儲運蔬菜5萬噸的新城云龍高原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龍頭企業的引進帶動全鄉蔬菜種植規模從過去的5000畝擴大到10000余畝,實現產值1500萬元。
“美麗家園”建設扎實推進。整合各類資金1168.3萬元,扎實開展“美麗家園”建設。打造縣級示范村3個,相繼完成了涂家山公房建設、引水工程和三面光溝渠工程,完成涂家山、馬鞍山、常德寨等6個自然村亮化綠化工程。按照“建筑風格統一、建筑外觀統一、建筑模式統一”的原則,共完成做特民居550戶,其中:改造提升150戶,新建或拆除重建400戶。
工業經濟穩步提升。2014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2147萬元,比2010年增加3621萬元,年均增長7.08%;營業總收入9830萬元,比2010年增加2004萬元,年均增長4.27%;工業總產值10862萬元,
比2010年增加3020萬元,年均增長6.42
%;現價增加值5338萬元,比2010年增加1941萬元,年均增長9.52%;實現稅金118萬元,比2010年減少278萬元。
(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改善民生富有成效
投資974余萬元,新建新城中心小學綜合樓及教師廉租房,對新城小學運動場及校園環境進行改造,新建鄉幼兒園和新城中學綜合樓。籌資4萬余元,對考入大學的大學生進行表彰獎勵。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到位,“新農合”參合率逐年上升。“新農保”參保率達72.29%(目前居全縣最高),繳費率96%。社會保障方面基本實現困難群眾的應保盡保。依法治鄉進程明顯加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新城鄉先后獲得了“紅河州州級文明小城鎮”、“云南省衛生鄉鎮”、“平安鄉鎮”、“無毒鄉鎮”、“無邪教鄉鎮”等榮譽稱號,創建省級衛生鄉1個,省級文明村1個,省級衛生村1個,州級衛生村2個,縣級文明村2個。
二、取得的經驗
回顧“十二五”以來的工作,要加快今后的發展,我們深深體會到:一是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執行上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努力把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二是必須突出項目帶動。要牢固樹立“謀發展必須抓項目”的意識,把項目帶動特別是大項目帶動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下更大的力氣,花更多的精力謀項目、爭項目、引項目、建項目,將項目帶動延伸到各個領域,落實到各項工作,依托項目,扎實加快推進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必須堅持執政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千方百計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
三、“十三五”工作規劃
預期目標: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63億元,年均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37941萬元,年均增長15%;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99億元,年均增長1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734.16元,年均增長11%;“新農保”和“新農合”實現全面覆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森林覆蓋率提高4個百分點。
工作重點:
(一)鞏固提升農業產業,千方百計促民增收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嚴格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以新城綠色精品蔬菜冷鏈物流中心為依托,大力推廣無公害蔬菜,穩定11603畝(含復種)蔬菜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特色生態林果,著力抓好發展竹子、核桃種植和以櫻桃、楊梅、柑桔、水蜜桃為主的水果種植,把林果產業建成全鄉繼烤煙之后最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到2020年,全鄉竹子種植面積達8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1.5萬畝,水果種植面積達2.5萬畝。繼續抓好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生產,致力于打造生態種養強鄉,進一步抓好品種改良、科技培訓、疫病防治、扶持養殖大戶等工作
加快科技興農步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和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農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農藥、新機械運用。加強科技服務隊伍建設,建立農村實用技術服務網絡。加大科技培訓和品種改良力度。加強農民教育,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無害化、低排放、零破壞、高效益、可持續、環境優美”的要求,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換和循環利用技術,推行清潔化生產。防止化肥、農藥、廢水等造成污染,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改善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
加大土地平整工作。新城鄉山多地少,耕地面積僅7984.51畝,其中水田4519.48畝,旱地3465.03畝。田塊不規則,基礎設施不完善,為提高土地利用率,預計投資1200萬元,對4個村委會6400畝耕地進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中低產田改造和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建成后大大提高耕地質量,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集約化水平,增加農業收入,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
(二)實施產業強鄉,著力培育鄉域經濟支柱
加大礦產資源整合力度。通過資源整合、技術改造等措施推進現有礦山的優化升級。繼續加大礦產資源勘探力度,擴大地質找礦范圍,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風險探礦,有效提高礦產資源的可采儲量。抓好盤指揮等現有錳礦精深加工,提高低品位礦產資源的有效利用。
擴大產業培植力度。依托我鄉豐富的竹子、水果、蔬菜、畜禽等農產品資源,采用高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重點發展果蔬儲運、保鮮和竹制品初深加工。認真抓好新興竹子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業農村條件
努力突破交通基礎瓶頸。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積極爭取項目支持,本著先易后難、先近后遠、先集中后分散,誰積極支持誰的原則,推進鄉村公路建設。認真做好新河公路和邑都公路兩條主干道管護工作。認真實施邑都公路硬化。規劃籌資450萬元,硬化盤指揮村委會河頭村至趙文沖村至壩心鎮一碗水道路6公里;籌資900萬元,硬化錳粉廠至天生橋至哨沖落水洞道路12公里,途徑新城鄉邑黑畝、大橋鄉、哨沖鎮,極大縮短村民與外界聯系的距離,方便群眾與其它鄉鎮、村子之間的相互交流;積極爭取項目和籌措資金,對公路沿線的25個自然村入村道路進行硬化,改善交通網絡,形成“網絡全鄉、四通八達、出行便利、貨暢其流”的農村交通環境。
扎實推進水利農田基礎建設。繼續協助做好阿白沖水庫建設及北水南調工程各項工作。積極做好已列入縣“十二五”規劃中的盤指揮水庫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全力爭取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一步加大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繼續推進實施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確保人畜飲水安全。規劃籌資400萬元,新建集鎮自來水廠1個,有效改善目前集鎮區約3000人飲水條件,提升集鎮區服務保障功能,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全力實施土地整理項目,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集約化水平。
加快村鎮建設步伐。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擴大面積、完善設施,綜合開發、增強功能”的思路,不斷推進小集鎮建設,改善提升集鎮區服務保障功能,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加強集鎮街道改擴建及供排水、綠化、垃圾處理、廣電、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滿足集鎮發展的需要。繼續申報實施一批新農村重點村建設、整村推進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促進集市貿易,增強集鎮經濟活力。
源于查字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