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探索"教學+扶貧+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模式支教大涼山
9月9日,四川大學的一間普通教室里,舉行了一場簡單而莊重的學生社團換屆儀式。該校第17屆大學生支教團團長黃倩雯特地穿上彝族服飾,鄭重地把團旗交到了新團員手中。此前,層層選拔出來的第18屆支教團團員們已經(jīng)接受了為期一年的培訓。
今年是四川大學建校120周年。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川大積淀形成了“振興民族、獻身國家、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推出了一系列扎根祖國西部、踐行社會責任、服務人民的有力舉措。在黃倩雯看來,“川大大學生支教團就像接力跑一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和弘揚著川大人的奉獻精神”。
精準扶貧融入支教
地處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處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扶貧攻堅的核心區(qū)域之一。從1999年起,川大就選擇這里作為學生支教地區(qū)。
與其他支教活動不同的是,川大支教團要求學生本科畢業(yè)后用一年時間進行支教,并保證正常授課10個月,且不占用當?shù)貙W生寒暑假時間。支教學生除了要完成課時任務,還要把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社會資源帶到當?shù)亍?br />
陳饒是川大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學生,也是該校第17屆支教團成員。他在涼山州美姑縣城關小學支教期間,發(fā)現(xiàn)當?shù)貙W生缺乏洗手、洗澡的習慣,且普遍飲用生水。于是,陳饒在學校發(fā)起了“洗手活動”,每天課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督促、檢查學生洗手,并發(fā)動全校師生參與其中。現(xiàn)在,洗手、洗澡在學生中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
10多年來,川大支教團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成為了學校精準扶貧工作的“前哨”。不久前,該校化學工程學院支教學生曹禮勇,在學校支持和幫助下,為當?shù)匦藿?座橋,以解決學生上學“行路難”的問題。“在不斷總結(jié)和摸索中,川大支教已經(jīng)形成了‘教學+扶貧+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復合型模式。”支教團指導教師周若愚說。
捐資助教防止輟學
“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已經(jīng)能識文斷字,就把孩子帶走了。”川大安全工程專業(yè)學生王彥鈞在甘洛縣民族寄宿制學校支教,在他任教的班級里一學期少了6個學生。他常常和校長一起去學生家里做“勸返”工作,但收效甚微。
在支教期間,王彥鈞對學生輟學現(xiàn)象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其主要原因是學生隨父母進城打工。這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人數(shù)基本穩(wěn)定,而一到較高年級則越來越少,有時甚至會減少一半;初高中升學率很低,且學生輟學現(xiàn)象在初高中各年級都很普遍。
同在甘洛縣支教的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戴豐芮講了一個故事:他所在的班上有兩姐妹,一個是全班第二名,另一個是全班第四名。有一天,姐妹二人都沒有來上課,過了好幾天也沒有來。戴豐芮著急了,找到家里才知道,兩人因為家里“花錢的人太多”,拿不出到學校的28塊車費。
為了能保障家庭極端貧困的學生繼續(xù)完成學業(yè),四川大學號召支教學生捐出自己的支教生活補貼,發(fā)起成立了“愛立方”公益基金。近年來,這個基金不僅資助了很多貧困學生走出大山,去年還幫助不少村小翻修了校舍、添置了多媒體設備。
提高當?shù)亟虒W質(zhì)量
戴豐芮還記得,自己剛到學校時,學生們上課時有的睡覺、有的說話,還有的在教室后面做俯臥撐。但一年時間,他便和學生建立了難以割舍的感情。
“過去,當?shù)亟處熃虒W手段普遍單一,多是‘照本宣科’,學生們又很調(diào)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戴豐芮說,教學質(zhì)量提不高,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來,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戴豐芮看來,當?shù)貙W生其實很聰明,教師要學會如何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王彥鈞班上的學生漢語水平很差,老師、學生互相“聽不懂”。為了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王彥鈞用了“復述”的辦法,老師說話請學生復述,學生說話老師復述,一遍又一遍,直到復述正確。通過這樣的“笨辦法”,學生漢語水平進步明顯。
在涼山各地,川大支教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培訓、教研活動中,為提高當?shù)亟虒W質(zhì)量貢獻智慧。每逢周末、節(jié)假日,甘洛民族中學的教室里都不會冷清,戴豐芮一般會利用這樣的時間為當?shù)亟處熤v解計算機知識,從制作教學PPT到錄制微課,一年的支教時間里,當?shù)亟處熯\用信息技術能力大大提高了。
源涼山新聞網(wǎng)/圖百度圖庫
今年是四川大學建校120周年。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川大積淀形成了“振興民族、獻身國家、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推出了一系列扎根祖國西部、踐行社會責任、服務人民的有力舉措。在黃倩雯看來,“川大大學生支教團就像接力跑一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和弘揚著川大人的奉獻精神”。
精準扶貧融入支教
地處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處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扶貧攻堅的核心區(qū)域之一。從1999年起,川大就選擇這里作為學生支教地區(qū)。
與其他支教活動不同的是,川大支教團要求學生本科畢業(yè)后用一年時間進行支教,并保證正常授課10個月,且不占用當?shù)貙W生寒暑假時間。支教學生除了要完成課時任務,還要把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社會資源帶到當?shù)亍?br />
陳饒是川大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學生,也是該校第17屆支教團成員。他在涼山州美姑縣城關小學支教期間,發(fā)現(xiàn)當?shù)貙W生缺乏洗手、洗澡的習慣,且普遍飲用生水。于是,陳饒在學校發(fā)起了“洗手活動”,每天課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督促、檢查學生洗手,并發(fā)動全校師生參與其中。現(xiàn)在,洗手、洗澡在學生中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
10多年來,川大支教團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成為了學校精準扶貧工作的“前哨”。不久前,該校化學工程學院支教學生曹禮勇,在學校支持和幫助下,為當?shù)匦藿?座橋,以解決學生上學“行路難”的問題。“在不斷總結(jié)和摸索中,川大支教已經(jīng)形成了‘教學+扶貧+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復合型模式。”支教團指導教師周若愚說。
捐資助教防止輟學
“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已經(jīng)能識文斷字,就把孩子帶走了。”川大安全工程專業(yè)學生王彥鈞在甘洛縣民族寄宿制學校支教,在他任教的班級里一學期少了6個學生。他常常和校長一起去學生家里做“勸返”工作,但收效甚微。
在支教期間,王彥鈞對學生輟學現(xiàn)象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其主要原因是學生隨父母進城打工。這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人數(shù)基本穩(wěn)定,而一到較高年級則越來越少,有時甚至會減少一半;初高中升學率很低,且學生輟學現(xiàn)象在初高中各年級都很普遍。
同在甘洛縣支教的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戴豐芮講了一個故事:他所在的班上有兩姐妹,一個是全班第二名,另一個是全班第四名。有一天,姐妹二人都沒有來上課,過了好幾天也沒有來。戴豐芮著急了,找到家里才知道,兩人因為家里“花錢的人太多”,拿不出到學校的28塊車費。
為了能保障家庭極端貧困的學生繼續(xù)完成學業(yè),四川大學號召支教學生捐出自己的支教生活補貼,發(fā)起成立了“愛立方”公益基金。近年來,這個基金不僅資助了很多貧困學生走出大山,去年還幫助不少村小翻修了校舍、添置了多媒體設備。
提高當?shù)亟虒W質(zhì)量
戴豐芮還記得,自己剛到學校時,學生們上課時有的睡覺、有的說話,還有的在教室后面做俯臥撐。但一年時間,他便和學生建立了難以割舍的感情。
“過去,當?shù)亟處熃虒W手段普遍單一,多是‘照本宣科’,學生們又很調(diào)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戴豐芮說,教學質(zhì)量提不高,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來,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戴豐芮看來,當?shù)貙W生其實很聰明,教師要學會如何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王彥鈞班上的學生漢語水平很差,老師、學生互相“聽不懂”。為了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王彥鈞用了“復述”的辦法,老師說話請學生復述,學生說話老師復述,一遍又一遍,直到復述正確。通過這樣的“笨辦法”,學生漢語水平進步明顯。
在涼山各地,川大支教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培訓、教研活動中,為提高當?shù)亟虒W質(zhì)量貢獻智慧。每逢周末、節(jié)假日,甘洛民族中學的教室里都不會冷清,戴豐芮一般會利用這樣的時間為當?shù)亟處熤v解計算機知識,從制作教學PPT到錄制微課,一年的支教時間里,當?shù)亟處熯\用信息技術能力大大提高了。
源涼山新聞網(wǎng)/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