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寧縣
冕寧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四川省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東依小相嶺與越西、喜德兩縣毗鄰,南與西昌、鹽源兩縣(市)接壤,西隔雅礱江、牦牛山北段山脊與木里、九龍兩縣交界,北至菩薩崗與石棉縣相連。總面積4420平方千米。
冕寧地處攀西大裂谷地帶,安寧河和楠椏河發源于境內,雅礱江從西南蜿蜒而過,被譽為安寧河畔米糧倉,是“國家糧食生產大縣”和“生豬調出大縣”,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種30多種,其中稀土儲量位居全國第二。冕寧是革命老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冕寧,建立了紅軍入川后的第一個革命政權——冕寧縣革命委員會,第一支革命武裝——抗捐軍,在這里朱德總司令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首次提出了“長征”概念,也是在這里劉伯承與小葉丹“彝海結盟”。
2018年,冕寧縣下轄16個鎮、22個鄉 。2017年,冕寧縣戶籍人口40.401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6.5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1.43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0.97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4.17億元,產業結構比為18.4:52.3:29.3,人均GDP達到32508元。
冕寧縣居安寧河谷北段,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適宜人類生存。據縣境內發掘出的銅器、陶器和石器等判斷:至遲在前206年以前的春秋至戰國的銅器時代晚期,此地居民已有較大的部落群組織,并已部分進入農耕社會。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遣司馬相如略定西夷,邛、笮、冉、斯、榆的君長皆請為臣。漢朝邊界,西擴至沫、若水。今冕寧縣東南部地區為當時邛的一部分,西北地區為笮的一部分。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邛都置越嶲郡,下設15個縣,以邛人聚居區設臺登縣(即今冕寧縣瀘沽鎮、復興鎮及喜德縣北部地區),治地臺登城,居孫水東、西源匯合處(今瀘沽鎮梳妝村);以笮人聚居區置笮秦縣,即今冕寧縣北部,瀘寧、里莊和石棉縣南部,九龍縣東南部。
冕寧縣
冕寧縣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越嶲郡名“集嶲”,臺登、笮秦屬之。
東漢,仍置臺登,漢獻帝時曾改名臺高。西北部仍置笮秦縣。
三國蜀,初沿東漢之制,臺登、笮秦仍設縣。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南征,平南中;調整越嶲郡建置,金沙江至大渡河中間地區劃為11縣,省笮秦入臺登。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臺登為越嶲郡七縣之一。治地為原址。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李勢降東晉,越嶲郡入東晉版圖,臺登屬之,治地同前。
南北朝,東晉元熙二年(420年),仍沿晉制,領越嶲郡,下轄八縣,臺登縣屬之,因僚部設長以統之。南朝齊,建越嶲僚郡,未設臺登縣。南朝梁,領縣無考。北朝魏,武帝二年(553年),遣大將尉遲回率師代武陵王蕭紀,八月克成都,劍南屬魏。嶲州、臺登為僚人所居,無郡縣。北朝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大將軍鄭恪率師平越嶲,置西寧州,不久改為嚴州,領郡6,郡各領縣1,白沙郡領臺登縣,設治所于臺登城舊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承周制仍置嚴州,領白沙等6郡,白沙郡領臺登縣,治地仍舊。
唐,承隋制仍置臺登縣,治地仍舊。
南詔,世隆建極四年,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于越嶲(今西昌)置建昌城。六年(865年),占領臺登后,置臺登城,設承上(南詔地方官名)之官以統之。
元至元九年(1272年)設千戶,十三年升萬戶,十五年改為瀘沽縣,治地臺登舊址(今瀘沽鎮),屬于禮州,禮州屬建昌路。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置蘇州,治地今拖烏鄉蘇州壩。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依元制仍置,治所為今城廂鎮,屬建昌府,隸云南布政使,十月改屬四川都司。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改設建昌衛,兼置蘇州衛。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廢州,升衛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六年(1393年)更名為寧番衛軍民指揮使司。
靈山
靈山
清順治九年(1652年)四川行都司歸清,改設建昌監理廳,仍明制領五衛,寧番衛屬之。治地今城廂鎮。雍正六年(1728年),裁建昌通判改置寧遠府,裁寧番衛改置冕寧縣。
中華民國,冕寧縣治地今城廂鎮,民國元年(1912年)屬寧遠府。民國二年(1913年)四川恢復道制,廢府,冕寧縣屬于建昌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道,冕寧縣直屬四川省政府,民國十九年改行新縣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寧遠置十八行政督察區,領八縣,冕寧縣屬之。民國二十八年(1935年)一月一日成立西康省,冕寧縣屬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紅軍長征過冕寧,23日在縣城東街文廟大成殿,召開群眾大會成立冕寧縣革命委員會,陳野蘋任主席,李井泉任副主席,為冕寧縣最早的革命政權。
1950年3月28日解放,4月10日成立冕寧縣人民政府,縣名仍為冕寧縣,治所駐今城廂(原城關)鎮。仍屬西康省。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冕寧縣隨西昌專區改隸四川省。
1978年撤銷西昌專區建置,冕寧縣改隸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