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帥良與魯山縣蜂蜜峰農李延卿的蜂蜜對話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是我第一眼看到李延卿先生時的感覺。談話間,我了解到,李老先生是退休教師。我內心很驚嘆,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李老師,創下這么艱辛的事業!這個時代不是我們年輕人不努力。而是別人老了都比我們努力。李老師告訴我:“今年蜂蜜收成還算可以,但是銷路不行。”我很奇怪,就問:“為什么會銷路不行?”李老師看著我,稍顯失落的說:“現在村子里都學會了養蜂,蜂蜜也多了,但是市場不知道我們的存在。我們對外面的商業世界很陌生,對外缺乏聯系的渠道,走街串戶賣蜂蜜,別人不了解,還懷疑是不是真蜂蜜,而且也賣不了多少,這該如何是好?對村里養蜂戶來說,這些蜂蜜就是他們一年的收益。”我聽后,心情很沉重,需要的人找不到好蜂蜜,好蜂蜜遇不到對的人,農村的困境就在于此。看著蜂場農用房墻壁上懸掛的帶貧產業基地的牌子,我對李老師心生敬意,躬身養蜂事業,致富不忘鄉鄰。他以前是這個村子里小學的校長,村子里很多都是他的學生,他現在是養蜂事業的帶頭人,為人敦厚淳樸,從做老師到校長直到退休創業,一直賦予自己關照別人的角色。“李老師,你放心!我會全力以赴,用心幫您賣掉蜂蜜!”-------來自陳帥良與李延卿。
下圖李延卿(左):
陳帥良退伍軍人,無比感念多年前的軍旅生涯,他最喜歡的歌,依然是《咱當兵的人》——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其實也一樣,一樣的風采,在共和國旗幟上飛揚。
植根于骨子里血脈中的軍旅文化基因和解放軍大熔爐的鍛煉,正是他一生中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退伍后陳帥良在上海從事互聯網公司高層管理工作,2020年12月回到自己的母校才知道李老師已經從事蜂蜜養殖創業,并成為了扶貧帶頭人,內心感到無比崇敬,本身李老師已經有了很好的生活,還愿意回到山村帶動全村脫貧,陳帥良具體了解李老師的故事后,就主動的經常幫助李延卿老師在上海的銷路,這一次尹和莊村的蜂蜜滯銷了,大量的蜂蜜無法銷售,這是村民的一年的收入,這個擔子落到了陳帥良的肩上。
魯山縣下湯鎮尹和莊村的村民共同養蜂創業致富,如今已三年有余。最初的蜂蜜扶貧產業基地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已成為整個村的主要產業之一,成為村民們致富的手段,蜂蜜產量整個村也已達到了萬斤以上。村民們一直在思考探索銷路,特別在互聯網直播帶貨的沖擊下,山村的村民突發靈感,與時俱進,決定走進大城市,建立與大城市聯系的紐帶,開辟大城市的營銷之路。
魯山縣下湯鎮尹和莊村位于下湯鎮北部山區,距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這里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無任何污染源,系天然氧吧。春、夏、秋三季野外均有不同鮮花盛開。優良的自然條件是養蜂的最佳選擇。魯山縣下湯鎮尹和原漿百花蜂蜜產業示范基地在縣法院黨組、下湯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由退休教師李延卿一手創建。該基地起初蜂棚15間,生產性用房9間,占地2.5畝,養蜂100余群,總投資60多萬元,截止2021年8月,軟硬件持續投資達200萬元。目前所產的蜂蜜種類有油菜花蜜、槐花蜜、百花蜜、棗花蜜、荊花蜜、菊花蜜及蜂巢蜜等,另有蜂產品蜂膠、花粉、蜂蠟等。該示范基地秉持誠實守信、質量至上的經營理念,嚴把蜂蜜質量關,為尹和莊村村民樹立了致富的好榜樣。同時,為了帶動廣大村民脫貧致富,李延卿同志主動義務向養蜂戶傳授養蜂知識,定期召開養蜂經驗座談會,極大豐富了養蜂戶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提高了養蜂戶的蜂蜜產量,增加了經濟收入。
來源:本文轉載于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陳述內容和觀點,不作為投資購買依據,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