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這字該怎么讀呢?古稱會稽是指現代哪座城?
《會稽》的意思要怎么理解和解釋呢?
繁體: 會稽
詞語 會稽
拼音 huì jī
書寫 會 稽
會稽詮釋
1.山名。在浙江省紹興縣東南。相傳夏禹大會諸侯于此計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2.郡名。秦置,今江蘇省東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郡名源于如下:
西漢初曾先后為楚王韓信、荊王劉賈、吳王劉濞的領地。七國之亂后復置,又名吳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區,是當時轄境最廣的郡之一,隸屬于監察區揚州刺史部。
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城區),領十五縣。
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金華、衢州一帶)。
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
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后又改為會稽郡。
唐初復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唐肅宗時復為越州,會稽郡遂不復存在,之后作為越州、紹興的別稱。
會稽郡因會稽山得名。相傳夏禹時即有會稽山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史記》記載了西漢時流行的說法:“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越絕書·外傳記地傳》寫道:“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稽人王充在《論衡·書虛篇》中引吳君高之語:“會稽本山名。夏禹巡狩,會計于此山,因以郡名,故曰會稽。”
《史記·勾踐世家》載,夏帝少康之庶子無余封于會稽(在今紹興市一帶),為越國之始祖。戰國后期,楚國滅越國,殺越王無強,占據江東。越國王族分散于會稽一帶,自立為君長,臣服于楚國。
公元前222年,秦設立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古稱會稽又是指現在的哪座城市呢?
紹興,古稱叫會稽、越州,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南宋時,這里是以年號為地名“紹興”二字又承載著南渡的皇室怎樣的希冀,紹興以“會稽”、“山陰”、“越州”等多個名字活躍在在各類史籍古文中。
距今約4000多年前,今紹興地區一帶洪水泛濫成災,民不聊生。一位治水英雄挺身而出,帶領部族人民戰勝了洪水,他就是大禹,據史書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諸侯相會于茅山,稽核考查、計功行賞。“會稽者,會計也”,因此后人將茅山改稱為“會稽山”,“會稽”之名便來源于此。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等一眾文人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他瀟灑寫下《蘭亭集序》,用的就是“會稽”之名。此外,紹興還有越城、蠡城、山陰
吳州等古名。隋開皇九年(589)到大業元年(605),稱吳州,大業元年(605),改吳州為越州,這是“越州”地名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歷經隋、唐、北宋三個朝代。其后經歷了短暫復會稽郡、并相繼領過浙江東道節度使、吳越國東府、浙江東道、越州大都督府、兩浙東路等駐地名稱。在這一時期,“越州”這個名字大行天下,知名度極高。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南宋以后這里改稱為“紹興”?一切得先從宋高宗趙構前后兩次駐蹕越州開始說起。
建炎三年(1129)十月,趙構第一次駐蹕越州。后因金兵逼近,被迫撤離,從明州(今寧波)輾轉舟山、臺州、溫州四個多月后,于建炎四年(1130)四月,第二次駕臨越州,這一次,他一住就是一年零八個月。這一年的下半年,為鼓舞士氣、重振國運,趙構君臣商定第二年啟用新年號,最終選定“紹興”兩字,關于這個名字來源,可見當年宋高宗改元的詔書原文:“紹興元年正月一日己亥”“大赦改元”“敕曰:……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其建炎五年,可改紹興元年。”
“紹”即繼承;“奕世”,即累世,一代接一代;“宏休”即宏大的事業;“興”即中興、振興;“丕緒”即皇統。趙構啟用“紹興”之年號,寄寓趙宋統治繼往開來,“繼承先王國祚,開創百年大業”。一個寓意極其深遠的年號,一個承載著國運的年號,紹興元年,越州升州為府,為何得以年號“紹興”冠以府名?
紹興元年(1131)十月初,宋、金在和尚原大戰,宋軍大勝,消息傳來,在越州行在中,朝野振奮。紹興元年(1131)十月二十六前的某天,守臣陳汝錫請朝廷用興元故事,賜越州升府;所謂“興元故事”,指建中四年(783年),曾任“天下兵馬元帥”的唐德宗,為避“朱泚之亂”,逃至梁州(今陜西漢中)。百姓簞食壺漿,德宗以此為大本營平了叛亂,遂改元“興元”。為感激梁州使他轉危為安,唐德宗特地把他那帝王年號“興元”二字賜給梁州,下詔升梁州為興元府。紹興元年(1131)十月二十六,“詔越州升為紹興府。”(《宋會要輯稿·方域六》:)“己丑,升越州為紹興府,以守臣陳汝錫有請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八)己丑日,即二十六日。
陸游在《嘉泰會稽志》的《序》中說:“高宗皇帝御龍舟,橫濤江,應天順動,復禹之跡,駐蹕彌年,定中興之業……于是用唐幸梁州故事,升州為府,冠以紀年。”文中說到的“應天順動,復禹之跡”,意思是大禹在這里獲得金簡玉書完成治水偉業,被認為是順應天意之所為。還有勾踐臥薪嘗膽忍辱復國也是發生在紹興,在第一次駐蹕越州前,趙構也曾抒發過“愿同越勾踐,焦思先吾身。艱難務遵養,圣賢有屈伸”的激揚感慨。勾踐在此復國成功,直直擊中了趙構心底最深的渴求,紹興府幸得年號為名,也足以可見宋高宗對這片土地的喜愛與感激。
越州升州為紹興府,具有歷史的必然性,這里是南宋轉危為安之福地。國如此,城也是。移駐臨安后,紹興作為陪都,是整個南宋皇族的后方雅苑,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市鎮經濟十分繁榮。紹興城與南方許多城市一樣,避免了一場戰爭劫難,迎來了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期。賡續了歷史文脈,此為“紹”,發展了市鎮經濟,此為“興”。
嘉定十四年(1221)至寶慶三年(1227)六年間,汪綱任紹興知府,進行了一次有規劃、有組織的大規模城市建設。由此完善了紹興城市的廂坊建置、街衢布局與河道分布,確立了紹興城市后世的基本格局,為紹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奠基和推進作用。這一時期的紹興城,是“紹”和“興”兩字的最佳詮釋。
王十朋作《會稽三賦》,將越國精神詮釋為“慷慨以復仇,隱忍以成事”。國運轉折間,趙構選定了越州,改元紹興,升州為府,重復了唐興元往事,自此轉危為安,并籍此立國,續存國祚近一個半世紀。紹興城的“紹”“興”往事,成為了這座城市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